扎根中原沃土:大数据赋能河南高校思政教育的优化路径
在大数据技术快速发展和教育信息化深入推进背景下,河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经历着深刻的数字化转型,为河南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河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紧抓时代发展,将挑战转化为机遇,就需要紧紧把握守正创新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河南本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价值与深厚滋养,使河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实现大数据科学地融入,促进教学观念进化,实现教学方法个性化,推动教学模式智能化,促进管理科学化。
大数据时代河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基础
技术革新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基础。DeepSeek的爆火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创造了新契机、新机遇。首先,数据的全面精准促进教育的个性化与精准化。作为高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最多的省份,大数据技术为河南高校思政教育的数据采集分析及个性化、精准化教育带来了新契机:学校通过对多元场景下大量数据的收集分析,为学生“精准画像”提供丰富的素材,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为教育者精准掌握学生情况、进行个性化辅导和精准化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其次,深度的数据分析促进了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一是学校通过收集分析学生的社交媒体活动数据与学校各类学习平台的学业成绩数据,能及时有效发现学生的网络社交偏好与学业表现之间的相关性,能有效对学生接下来的思想和行为模式进行较为精准的预测;二是通过历史数据收集与智能模型训练,在预测学生未来可能面临的思想困惑、心理问题及行为偏差等风险的同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对偏差进行阻止和纠正。最后,数字化手段赋能教育的即时性与互动性。一是教育反馈渠道多元化。在大数据的加持下,依托数字化教学平台、自媒体工具及即时通信工具,形成了学校教育即时性与互动性的良好反馈,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个开放的、不断优化的过程,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与学习效果;二是大数据技术拓展了教育的空间,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的听和学,而是更多的沉浸式参与体验,突破了传统课堂的物理空间限制,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借鉴的数字化育人新模式,将河南静态的红色文化资源转变为课堂的动态交互体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性和感染力。
大数据提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的哲学基础。大数据的发展不仅是技术工具的革新,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哲学逻辑的演进,河南高校在守正创新的辩证统一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要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始终坚持“技术为用、价值为本”的原则。各高校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和各类网络媒体平台,通过构建数字化背景下的“大思政”体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及第二课堂活动中,确保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不偏离“立德树人”初心;同时要聚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阐释,在数字化教学中,实现跨校资源共享,使大数据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坚守价值引领;要利用新媒体技术,适时观测学生的思想动态,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对多”的“大水漫灌”转变为“多对一”的“精准滴灌”,体现出“以教师为指导、以技术赋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河南广博的文化资源和底蕴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基础。首先,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其广博的文化资源和基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河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独特的育人优势;在大数据助力下,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等河南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成为河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担当时代责任的重要精神动力,丰富了河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形式,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与说服力,为河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引领。其次,除了优秀的中原传统文化与深厚的红色文化,河南各类特色文化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元的补充。比如以嵩山少林寺为代表的武术文化,体现了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等。河南各高校应积极挖掘地域特色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建立文化实践基地、开展特色文化活动等各类方式,将地域特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不同地域文化魅力。这些地域特色文化的融入,使河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丰富了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增强了河南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与亲和力,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数据时代河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路径
河南作为人口大省,亦是高校和大学生人数最多的省份,河南大学生在知识观念、认知态度及行为习惯等方面对大数据的应用还不足,需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引导思政教育工作者用数据说话,推动教学观念数字化、教学模式个性化智能化、教学管理科学化。
以大数据思政意识促进教学观念数字化。大数据对高校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师生对数据的应用,更重要的是需要师生培养数据意识、提升媒介素养,只有这样数据才能“活”起来,并作为一个大的资源库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更多的价值。作为思政课教师,要在传统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培养数字教学观念,善用网络数据资源,课堂上主动融入数字化思维,比如,贴合河南省情的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在课堂中的数字化呈现;作为辅导员、班主任等思政教育工作者,工作中要注重收集学生的数据信息,如网上社交信息、学业表现及心理问题等数据,并能从这些繁杂众多的数据中快速抽取有用的信息,对学生思想行为进行有效预警和干预;对于学生,要培养碎片化时间的有效利用,依托大数据技术拓展思维,拓展获取大量课堂以外数据的能力,有效拓宽眼界和知识面。
以学生“精准画像”实现教学模式个性化智能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智能化提供了可能。首先,通过对河南高校大学生的知识观念、网络使用态度和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调查所刻画出的河南高校大学生“精准画像”,发现其存在网络媒介素养还有待提升、网络使用多但用于学习的时间还不够、网络浏览的习惯与行为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度不太大等,高校应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强化媒介素养及个性化教育理念,制定个性化的思政教育方案,通过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知识储备等数据的分析,为学生构建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知识体系。其次,要结合学校实际,利用不同在线学习平台,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知识掌握情况,为学生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其中包括视频课程、电子书籍、优秀案例等。对于教师而言,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分层教学、个别辅导及个性化定制方案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差异化资源投放,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如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拓展性的学习任务安排和研究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术能力;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提供针对性的辅导资料和学习建议,帮助学生建成互助小组,或者组建“一对一”帮扶小组,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提高学业成绩。
以大数据技术推动教育管理科学化。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校的管理提出新要求:一是迫切需要熟练掌握大数据等新技术的专业人才,而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必须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知识。在前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河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存在大数据基础薄弱、大数据素养不足、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型人才匮乏等问题,要想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抓好专业人才培养、智能化教育管理体系提升等方面的工作。
首先,在加强大数据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同时主动融入思想政治理论基础知识。教育者不仅肩负着教书的职责,更是思政教育理念的传达者、传播者,其自身的成长和知识的学习积累尤为重要,需要通过学习熟练掌握大数据的思维特征、核心技能和道德标准,持续提升教育者对大数据的综合分析和应用的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对跨学科交叉人才的引进和本土化培养,通过讲座、学术交流等,将大数据技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次,要完善高校科学化的智能化管理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以及部分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更需要全校各部门共同参与,协作共育,建立动态的过程性参与评估机制,比如教学部门的学业安排、保卫部门的安全防护、后勤部门的住宿管理情况、学工系统的资助和思政教育、就业部门的就业情况等等,通过各部门的协同工作,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好适应新任务、新形势、新要求,助力河南教育的发展。
【作者:范新爱,河南工业大学 本文系2023—2024年度河南省党的教育政策研究课题“大数据时代河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4-DDJYZC-08)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风险及对策研究”(24JDSZ3016)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