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牡丹的文化品质和精神特性
对美的感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之一,人类有理性、有智慧,可以通过感觉、情绪、思维去发现美。对于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目遇之而成色,耳听之而为音,鼻嗅之而识香,人类利用视觉、听觉、嗅觉这些感觉器官去感知它们,并形成美的认识。
花正是人类所能感知、认识的美丽事物之一。中国人欣赏花,不仅欣赏花的颜色、姿容,更欣赏花中所蕴含的人格寓意、精神魅力,对花之美的喜爱使古人赋予了它们种种人格化的美称,如莲为花之君子者、菊为花之隐逸者,梅为花之孤瘦者等等。在林林总总的群芳百卉中,我国土生土长的牡丹,以其硕大无朋的体量、五彩缤纷的花色、雍容华贵的姿态、浓厚馥郁的芳香,给人的感官以最为强烈的刺激,千百年来使人们折服于她的美丽之下,为她痴迷,为她发狂, “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人们爱牡丹,爱牡丹的美,并赋予她很多国人的美德,使她不仅拥有美艳的外表,同时也拥有了闪光的内在精神。因此,在牡丹身上集合了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多重文化品质和精神性格,远远不是“富贵”两个字可以概括得了的。
一、大气,彰显着泱泱大国的气度
“大”是牡丹的主要特色。一是牡丹花朵硕大。牡丹“花大盈尺”,最大花茎可达到35厘米。刘禹锡写牡丹道:“径尺千余朵,人间有此花。”二是牡丹树大根深。古牡丹往往枝繁叶茂,开花时数百朵一齐绽放,蔚为壮观。三是牡丹叶子肥大。牡丹叶和牡丹花相适应,也非常肥大,不但是牡丹花的陪衬,也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正是因为牡丹的“大”,极具王者的气度风范,才被誉为“国色天香”、百花之王。唐敬宗时李正封写下“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的诗句,当时被广为传诵,牡丹遂有“国色天香”之誉。刘禹锡诗曰:“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皮日休诗云:“落尽残红始吐芳,清名唤作百花王。”杨万里诗道:“东皇封作万花王,更赐珍华出尚方。”朱淑真《牡丹》诗:“娇娆万态逞殊芳,花品名中占得王。”郑刚中《牡丹》诗:“却喜骚人称第一,至今唤作百花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曰:“洛阳花甚多种,而独名牡丹曰‘花王’。”清末著名学者王国维诗云:“阅尽大千春世界,牡丹终古是花王。”古代有些地方还专门建有“花神庙”,供奉牡丹花王像和百花众神牌位。
牡丹花冠硕大,雍容华贵,富丽堂皇,落落大方,是国家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的象征 。“大”是牡丹最主要的魅力所在,正是因为她的“大”,才最能代表中国泱泱大国的威仪,才最能代表中华民族堂堂正正的形象,才最能承载中华五千年悠久厚重的文明。所以国际园艺界称牡丹为“中国花”、“天都神花”,是很有道理的。
二、美丽,展示着华夏儿女的形象
牡丹的美丽展现在姿、色、香、韵四个方面,牡丹花大叶阔,花姿雍容多态、花色艳丽丰富,花香宜人、气韵高雅。
牡丹姿态优雅,仪态万方,花朵和叶子的配合非常和谐。牡丹的花形繁复,分三类九型,三类是单瓣类、重瓣类、楼子类,九型即单瓣型、荷花型、菊花型、蔷薇型、千层台阁型、托桂型、皇冠型、绣球型和楼子台阁型。牡丹千变万化的花形集合了各种花朵的美,可以说群美备列,众妙具陈。
牡丹的花色极为丰富,其丰富程度是其他花朵难以比拟的。通常分为红色、黄色、紫色、白色、粉色、绿色、黑色、蓝色和复色九大类别。各类之间更有深浅浓淡之不同,例如红色类中又有水红、粉红、银红、桃红、脂红、大红、火红、石榴红之分。不同的牡丹品种呈现出不同的颜色,红的似火、白的像玉、黄的赛金、蓝的如梦,姹紫嫣红、五彩斑斓的色彩给人以不同美的享受,故有“国色”之誉。
牡丹不但有迷人的姿色,其花香也很馥郁,在古人的诗文中被誉为“天香”、“国香”、“异香”、“狂香”、“冷香”、“馨香”、“清香”和“第一香”等等。如皮日休诗句:“独立人间第一香。”李山甫诗道:“一片异香天上来。”薛能诗云:“浓艳冷香初盖后。”谦光诗曰:“馨香逐晓风。”张淮诗曰:“百味狂香三味神。”等等,不胜枚举。
牡丹花态各异,呈现出不同的韵味。牡丹园中,各种牡丹集合在一起,群芳竞艳,千姿百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可说是美的盛宴。就像唐·舒元舆在《牡丹赋·有序》中所描绘的那样:“美肤腻体,万状皆绝。赤者如日,白者如月。淡者如赭,殷者如血。向者如迎,背者如诀。忻者如语,含者如咽。俯者如愁,仰者如悦。裹者如舞,侧者如跌。亚者如醉,曲者如折。密者如织,疏者如缺。鲜者如濯,惨者如别。”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也只有牡丹这种集各种花朵之美于一身的花王之美,才能真正代表全体华夏儿女的完美形象。
三、富贵,宣示着当代社会的诉求
牡丹被称为富贵花,牡丹所以富贵,一是牡丹花本身花型巨大,富丽堂皇,呈现出一种高贵的内在气质。二是出身高贵。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易州进二十箱牡丹”,牡丹隋代就进入皇家园林。唐代由于武则天的重视而成为皇家宠儿。唐·舒元舆在《牡丹赋·有序》:“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阙,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国牡丹,日月寝盛。”三是牡丹每年的花期短暂,只有20天,也显现出牡丹花的难得和珍贵。四是宋代著名学者周敦颐著《爱莲说》,说牡丹是“花之富贵者也”,从此牡丹以“富贵花”名世。五是作为一种商品,在被崇尚的唐宋时代,牡丹花价格也相当昂贵。如白居易《买花》:“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唐国史补》里说:“尚牡丹……种以求利,一本有值数万者。”宋·郑獬《次韵程丞相观牡丹》:“第一名花洛下开,马驮金饼买将回。”
其实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并非赞誉而是诟病牡丹的,周敦颐所爱的是莲花。因为儒家主张君子应该安贫乐道、君子固穷。孔子最喜欢的弟子是颜回,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还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些思想使得历代知识分子形成了富贵俗浊、贫寒高尚的价值观。其实孔子还说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孔子另一个弟子子贡,是中国儒商鼻祖,他善于经商,家累千金,富可敌国。孔子所以能够完成他周游列国的夙愿,靠的正是子贡的财力支持。
清·赵世学《牡丹富贵说》:“嗟乎,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于牡丹之中得之富贵,是牡丹之富贵之不义乎?又岂有富贵之可耻乎?是不深究。但即牡丹之富贵言之,其富也,富而无骄,非君子而实亦君子者也;其贵也,贵而不挟,非隐逸而实亦隐逸者也。岂第君子为莲之所特号,隐逸为菊之所独称哉!要之,牡丹一花,罗列众品,非贫实富;姿貌绝伦,非贱实贵。贵而且富,富而且贵,宜乎梅之叹瘦,桃之称婢也。”正如赵世学所言,牡丹之富贵并非“不义”,亦非“可耻”,牡丹之富贵出自苦寒,“富而无骄”,“贵而不挟”。其实,通过诚实劳动和正当努力而获取富贵是人类的正当诉求,牡丹所代表着的富贵,是我们应该理直气壮追求的,让人民像牡丹一样富贵,中国像牡丹那样繁荣,这是时代的心声。
四、福祥,承载着草根百姓的祈愿
牡丹以其硕大美丽的花容,被人们视为福气富贵、吉祥如意、幸福美满、繁荣昌盛等美好愿望的象征。以牡丹花为主调的吉祥图案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色,广泛应用于雕塑、雕刻、绘画、印染、剪纸、插花、装饰、园林等各种艺术形式中。以牡丹为主的各种各样的组合图,寄托了人们各种各样美好的愿望,是民俗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如凤凰和牡丹组图,寓意“吉祥喜庆,婚姻美满”;缠枝牡丹纹图又名“万寿藤”,寓意“生生不息,富贵绵长”; 牡丹与公鸡组图,寓意“前程似锦,功名富贵”;牡丹与翠竹组图,寓意“富贵平安”;牡丹与鱼儿组图,寓意“富贵有余”;牡丹与寿石组图,寓意“长命富贵,福禄长寿”;牡丹与玉兰组图,寓意“玉堂富贵”;牡丹与海棠组图,寓意“满堂富贵,金玉满堂”;牡丹与鹭鸶组图,寓意 “一路富贵”;天竹、牡丹、水仙组图,寓意“多子,多福,多寿”;牡丹与水仙组图,寓意“神佑富贵”;牡丹与猫或蝴蝶组图,寓意“大富大贵,康宁长寿”;牡丹与芙蓉组图,寓意“荣华富贵,大富大贵”;牡丹与羊组图,寓意“吉祥富贵”;牡丹与月季、常春草组图,寓意“富贵长春”;石榴坐牡丹图,寓意“多子多福”;等等。
《诗经·溱洧》云:“唯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春秋时期郑国的青年男女在野外采摘牡丹花,送给情人,寄托一种美好的祝福和愿望。《牡丹亭》中杜丽娘与柳梦梅、《聊斋》中葛巾与常大用之间美丽的爱情故事,都是借牡丹花传情的。因此,牡丹可视为中国的“情人花”,代表着美好的爱情。
李时珍《本草纲目》曰:“以色丹者为上,虽结子而根上生苗,故谓之牡丹。”丹者红也,牡丹所以名“丹”,就是因为牡丹以红颜色为主,而红色在我国一直是正色的代表,象征着红火、喜庆。香港和澳门人每年春节都有购买盆栽牡丹的习俗,寓意“牡丹请到家,来年发发发”。西藏同胞称牡丹为“边也梅朵”,意思为吉祥如意。《五杂俎》指出“天下有九福,洛阳花为福”,洛阳花指的就是牡丹。牡丹承载了国人太多美好的愿望和祝福,所以美国人称牡丹为“东方幸福花”。
五、坚忍,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性格
自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牡丹说成是“花之富贵者也”,牡丹就被视为“富贵花”,给人一种娇生惯养、养尊处优的感觉,其实牡丹的耐寒性很强,黑龙江已经培育出可耐零下44℃绝对低温的品种。《神农本草经》曰:“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生山谷。”原生态下的野生牡丹,往往在悬崖峭壁上顽强生长,在干旱的土壤中仍可以花开灿烂。她“宜冷畏热,喜燥恶湿”,生性苦寒,和梅花一样不畏严寒,品格坚强。正像现代著名词作家乔羽的《牡丹之歌》所写:“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冰封大地的时候,你正蕴育着生机一片。”
牡丹具有“舍命保花”的特性。当遇到干旱、营养不足、环境恶化而难以生存时,牡丹会积聚全身力量,让花朵盛开,将美丽献给人间,然后在绚烂中死去。这虽然是植物物竞天择的一种生存本能,但从中也显示了她坚忍不拔、勇敢奉献的高尚情操,这和中华民族的性格是一致的。
六、孤傲,张扬着卓尔不群的个性化
武则天所作的《腊日宣诏幸上苑》诗云:“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该诗霸气十足,显露出王者的专断和权势,收在《全唐诗》中。后来南宋高承《事物纪原》卷十把这个故事予以敷陈:“武后诏游后苑,百花俱开,牡丹独迟,遂贬于洛阳。故洛阳牡丹冠天下。是不特芳姿艳质足压群葩,而劲骨刚心,尤高出万卉,安得以富贵一语概之。”南宋纪有功《唐诗纪事》、明人冯梦龙的小说《醒世恒言》卷四《灌园叟晚逢仙女》、清代李汝珍小说《镜花缘》都反复演绎武则天命百花连夜开放、独牡丹抗命不遵而被贬洛阳的故事,使这一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从而赋予了牡丹孤傲刚强、宁折不弯、不畏权贵、高洁尊贵的个性。
孟轲在《孟子·滕文公下》一文中对大丈夫规定了三条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拿来形容牡丹,也是再恰当不过的。古人云:富不过三代,而牡丹花开富贵,年复一年,从不间断;牡丹野生在深山悬崖峭壁之上,也可以安之若素,萌生于苦寒,而花开灿烂;以武则天的权势而不能使其屈服,牡丹不畏权贵,坚守诚信,特立独行,花开傲然。
牡丹还被视作高洁之花。清代的《卞氏家谱》记载了南宋参知政事卞参公种花明志的事,说他在宋亡后隐退江南,辟园栽植牡丹:“植花明志,取其红者,以示报国忠心;取其白者,以示为官清正。”
牡丹之“牡”字即为“雄性”之意,牡丹粗壮结实的枝条、桀骜不驯的个性、豪放热烈的俊美,呈现出雄健、有力的阳刚之气,可谓花中之君子、花中之王者、花中之大丈夫!
七、包容,彰显着海纳百川的心胸
牡丹花色最多样,花瓣最繁复,花叶最茂密,花形最圆融,最能体现一种包容的气度,一种博大的情怀。
牡丹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分布广泛,遍布全国,种类繁多,有中原、西北、西南及江南四大品种群,还有延安、鄂西等几个品种亚群。除洛阳外,山东菏泽、甘肃兰州、安徽铜陵、四川彭州、湖北隆中、重庆垫江等都是盛产牡丹的地方。牡丹还早就走出国门,在公元8世纪传到日本,在18世纪末传到欧洲,19世纪初传到美国,如今形成了日本、欧洲、美国三大牡丹品种群。今天我们也从日本、欧美引进牡丹新品种,不断地丰富着我国的牡丹大家族。牡丹这种超强的适应性和自由传播与引进现象,也彰显了牡丹自由开放的心胸和包容大度的品质。
八、谦让,标示着善良质朴的品性
牡丹花又名谷雨花,一般在暮春开放。民谣曰:“谷雨三朝看牡丹。”此时,桃花、梨花、杏花都已凋谢,牡丹迟开不争春。牡丹这种谦让的美德,得到文人骚客的赞美。如唐殷文圭《赵侍郎看红白牡丹因寄杨状头赞图》诗云:“迟开都为让群芳,贵地栽成对玉堂。红艳袅烟疑欲语,素华映月只闻香。剪裁偏得东风意,淡薄似矜西子妆。雅称花中为首冠,年年长占断春光。”晚唐诗人皮日休作《牡丹》诗曰:“落尽残红始吐芳,清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牡丹花虽然“迟开”、“让群芳”、最后“始吐芳”,但是却是“花中首冠”、“占断春光”,被称作“百花王”、“人间第一香”。
儒家讲“谦让”,道家讲“不争”。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以其终不自以为大,故能成其大。”就像牡丹谦让群芳,而终为百花之王。“温良恭俭让”、善良质朴、与世无争,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正是这种美德,成就了中华民族历史的辉煌和今天的崛起。
九、典雅,传承着传统文化的厚重
牡丹作为一种土生土长的“民族之花”,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特别是从唐代开始,自上而下推崇偏好,使牡丹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理想道德的标志、高尚精神的象征和吉祥富贵与兴旺发达的代名词。古人在各类史籍、笔记、诗文、绘画、雕塑、服饰中都有涉及牡丹,形成了汗牛充栋的牡丹文献和丰富多彩的牡丹文化,涉及历史、园艺、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等多个领域。
有关牡丹的诗词歌赋现存数千篇之巨,涉及牡丹的传奇、小说、演义有数十部之多,形成了很多关于牡丹的传说、典故和艺术作品。牡丹还被广泛地用于人名、地名和物名。牡丹药材、牡丹食品、牡丹饮料等丰富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可以说牡丹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记载着中华民族对美的选择和诠释,对美的寄托和追求。
十、自信,勃发着蒸蒸日上的活力
牡丹一般二月上旬即可开始发芽,其嫩芽嫩枝或绿或红、或粉或紫,初芽大而饱满,嫩枝粗壮有力,不畏冰雪严寒,破土而出,给人以生机勃发,昂扬向上、精神焕发之感。
牡丹是木本植物,所以又称木芍药,宋郑樵《通志·昆虫草木略》载:“古今言木芍药,是牡丹……其花可爱,如芍药,宿根如木,故得木芍药之名。”所以牡丹年年花开花谢,生生不息,有的牡丹树龄可达数百年之久,如山东菏泽曹州牡丹园的一株植于明代的牡丹,树龄近400岁,仍然树大根深、枝繁叶茂,2006年开花400余朵,堪称“牡丹王”。由此可见牡丹旺盛的生命力。
牡丹在唐朝得到推崇和激赏,与大唐王朝那种自信强健、开拓进取的时代风貌相一致,与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盛世情怀相表里。唐·舒元舆《牡丹赋·有序》把牡丹和其他诸名花做了一次比较:“我按花品,此花第一。脱落群类,独占春日。其大盈尺,其香满室。叶如翠羽,拥抱比栉。蕊如金屑,妆饰淑质。玫瑰羞死,芍药自失。夭桃敛迹,秾李惭出。踯躅宵逸,木兰潜逸。朱槿灰心,紫薇屈膝。皆让其先,敢怀愤嫉?”检视群芳,“唯有牡丹真国色”。今日之中国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政通人和、繁荣昌盛、兴旺发达,人民富裕安康、幸福美满。牡丹文化的勃兴既是历史的预言,也是时代的呼唤。
【作者:李立新,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