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融入新时代中学共青团工作的基本遵循与进路思考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4-29 16:02

摘  要: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系统论证了雷锋精神在新时代中学共青团工作中的价值定位与实践路径。雷锋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为人民服务”的核心内涵与党的教育方针高度契合,构成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精神坐标。在制度层面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在实践层面创新育人模式,在评价层面构建 “专业素养、服务意识、创新精神、家国情怀”四维指标体系,为新时代共青团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制度设计。

关键词:雷锋精神;中学共青团;立德树人;进路思考

雷锋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时代中学共青团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推进中学共青团工作发展、助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要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凝聚青年力量的重要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中学共青团工作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而雷锋精神则为其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下,中学共青团工作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外部环境,以及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使命重任,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和挑战。尽管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总体水平已经跨入中上国家的行列,但在青少年思想引领的深度和广度上还存在不足,实践活动形式单一,与学生实际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等,这些问题对进一步做好中学共青团工作形成了制约。

为克服这些难题和挑战,就需要以雷锋精神为指引,在创新工作理念和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工作质量和效果、锻造高素质的共青团工作队伍上下功夫。雷锋精神中所蕴含的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爱岗敬业等品质,与中学共青团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高度契合。因此,深入探究新时代以雷锋精神为基本遵循推进中学共青团工作的进路思考,对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推动中学共青团工作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雷锋精神融入新时代中学共青团工作的基本遵循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雷锋精神融入中学共青团工作的根本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征程上,要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让学雷锋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蔚然成风。” 新时代中学共青团工作肩负着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将雷锋精神深度融入育人全过程,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根本政治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 “党建带团建”的重要性。各级党委通过建立健全党团队一体化育人机制,将雷锋精神传承纳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求中学共青团必须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雷锋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雷锋精神教育指明了方向。中学共青团工作要贯彻落实“党建引领 + 团建赋能 + 队建聚心”模式,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共青团具体实施、少先队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这种制度设计确保了雷锋精神教育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使“学习雷锋好榜样”成为团员青年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是雷锋精神融入中学共青团工作的根本立场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要求,中学团组织要 “心系团员青年,促进学生和青年教职工成长,努力做党联系青年师生最为牢固的桥梁纽带”。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团的工作时,必须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将青年的成长需求与国家发展需要紧密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在新时代背景下,将雷锋精神融入中学共青团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服务青年成长成才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既是传承红色基因的必然要求,也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其根本属性决定了必须站稳人民立场。中学共青团组织要深刻把握雷锋精神中“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核心内涵,将其转化为服务青年学生的实际行动,紧扣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为青年成长提供重要指引。

青少年价值观形成期的可塑性特征,决定了必须通过具象化的雷锋精神载体,将抽象的 “为人民服务”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实践活动,实现认知与行为的统一。在这一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不断探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有效方式与途径,推动雷锋精神与新时代共青团工作相融合,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民族意识、国家担当的时代新人。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雷锋精神融入中学共青团工作的必然选择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将雷锋精神融入中学共青团工作,本质上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创新,是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教育根本问题的价值选择。

明确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科学把握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是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立德即“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与雷锋精神的核心内涵高度契合。雷锋 “一心向着党”的政治品格,诠释了“明大德”的政治方向;“甘当螺丝钉”的奉献精神,体现了“守公德”的价值追求;“克己奉公”的道德修养,践行了“严私德”的人格境界。树人则是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 “下功夫”要求,在雷锋精神实践中具有完整映射:在坚定理想信念方面,志愿服务培育理想信念(坚定理想信念)、红色教育厚植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情怀)、岗位建功锤炼品德修养(品德修养)、技能竞赛增长知识见识(知识见识)、劳动实践磨砺奋斗精神(奋斗精神)、文体活动增强综合素质(综合素质)。这种全方位映射为共青团设计育人路径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可以看出,立德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树人则是人才培养的目标,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立德是树人的前提与根本,树人则是立德的目标与要求。

落实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应将构建雷锋精神融入中学共青团系统化育人体系,以系统性思维和创新性方式明确育人要求、优化育人机制,丰富育人路径。通过构建全链条育人机制创新,将雷锋精神教育贯穿于中学共青团工作的全周期,构建“认知—实践—内化”的闭环培养体系。在学科建设中融入雷锋精神案例,在日常管理中形成“课程思政 + 实践育人 + 文化浸润”的三维育人格局。另一方面,应将推动雷锋精神与中学共青团工作目标深度契合,避免出现碎片化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连贯性相脱节的问题,构建新时代雷锋式人才标准,制定包含“专业素养、服务意识、创新精神、家国情怀”的四维评价体系。

二、雷锋精神融入新时代中学共青团工作的进路思考

(一)着力构建“组织协同—载体创新—制度保障”三维实施路径

在传统共青团工作中加入雷锋精神教育存在碎片化的局限,绝大多数教育开展都仅仅在每年的3月。为突破传统德育模式的碎片化局限,应推动雷锋精神教育从短期活动向长效机制转变,提出“组织协同—载体创新—制度保障”的三维分析框架,为中学共青团提供可操作的“理念具象化、载体项目化、保障制度化”实施路径,培养兼具专业能力与人民情怀的新时代青年。

首先,健全共青团主导、以雷锋精神为抓手的协同育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从学校层面来看,坚持以 “全团抓学校” 为导向,建立“团委统筹—支部落实—团员示范”的三级联动机制,确保上级团委要求不加码、不敷衍,让活动开展真实有效。在制度层面,将雷锋精神教育纳入《中学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每年3月为雷锋精神主题月”,各校依照实际情况在少先队员、入团积极分子以及团员中推行“雷锋积分制”,积分额度纳入团员发展、团员教育、团员评议的全阶段,以确保雷锋精神践行长久。在资源整合方面,联合学校政教(德育)处、关工委等部门,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开发《新时代雷锋精神》校本课程,组建由思政教师、优秀团员、校外辅导员构成的宣讲团队。不仅要深入了解雷锋精神的内涵,更需要通过新时代雷锋精神践行的实际案例以及活动筹划,打造“雷锋精神实践地图”。在家庭层面,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开展“家务雷锋岗”打卡活动,将整理房间、照顾长辈等日常劳动纳入团员考核,并入学校劳动教育中的必修部分。在社区层面建立学校同邻近社区建立“周末雷锋驿站”,组织助老服务、环保宣传等实践项目,通过搭建“雷锋精神云平台”实现活动发布、过程记录、成果展示的数字化管理。

其次,实现以科学技术引领,互联网+大数据创新雷锋精神为导向的实践载体。中学共青团需构建 “三维实践模型”:一是沉浸式文化浸润:开发《雷锋日记》互动课堂,将日记中的片段融入校本课程当中,通过组织 “雷锋主题辩论赛”“校园情景剧大赛”等活动,将“钉钉子精神 ”“螺丝钉精神”转化为中学生易于接受的文化符号。二是项目化实践育人:实施“雷锋 + X”志愿计划,将志愿服务与学科素养培养结合。如在物理社团开展“科技助盲”项目,用 3D 打印技术制作触觉地图;在文学社举办 “新时代雷锋故事”征文活动,培育“身边的感动”,将活动打造成“项目化学习”,建立从项目孵化到团队培育,最后落实成果展示的全链条机制。三是网络空间价值引领:以中队(支部)为单位、校视频号平台为依托,开展“青春雷锋说”短视频接力,用青年声音讲述现当代雷锋故事,传播雷锋精神。

最后,健全从制度到资源的路径实现长效保障机制。从制度层面来看,将雷锋精神教育成效纳入学校共青团“五四红旗团支部”考核指标,建立“年初有计划、季度有督导、年末有评估”的闭环管理机制。联合上级组织部门制定《中学团员雷锋志愿服务管理办法》,明确服务时长、认证标准等细则。从资金保障来看,校团委要将团务工作的经费专门专项用于开展雷锋精神系列活动,如实践基地建设、师资培训、成果奖励等,与红色教育基地、公益组织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开发“雷锋精神教育云资源库”,整合慕课、案例集、教学课件等数字化资源。从社会资源层面来看,同周边小区达成“雷锋精神进社区”活动意向,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家庭参与。建立“企业—学校”联动机制,争取爱心企业设立 “雷锋奖学金”,对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组建“五老”宣讲团,邀请老党员、劳模讲述雷锋故事,构建代际传承链条。

(二)善用共青团重要阵地,整合学习弘扬雷锋精神的优质教育资源

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共青团组织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这为共青团系统整合雷锋精神教育资源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全国已有 122 个县实现青年志愿者协会全覆盖,注册青年志愿者超 548 万人,这为系统化推进雷锋精神教育提供了坚实基础。

共青团中央联合教育部打造的“全国青少年雷锋精神教育云平台”已整合 2.3 万节主题团课、1.2 万小时实践活动视频资源,为我们构建了数字化资源共享体系。湖南省望城区建立的“雷小锋”数字平台,为 10 万余名中小学生生成专属编号,通过“亮号行动”将雷锋精神融入日常行为规范,2024 年该区 1980 名学生获评区级“雷锋章”,值得借鉴。云端资源库的开发,最大程度地保障了雷锋精神在共青团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一致性、丰富性,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共青团中央将雷锋精神教育纳入《新时代共青团员发展指标体系》,明确志愿服务时长、实践成果等量化考核标准。学校共青团可以通过构建“志愿服务 + 数字化管理”双轮驱动机制,推动学雷锋活动融入综合素质评价,要求新增团员必须参与过志愿服务,将学雷锋活动参与度作为重要评价指标,纳入“积分入团”整体要求。

这种资源整合模式突破传统德育局限,形成“云端资源供给—线下实践转化—数字评价反馈”的闭环体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2024 年调研报告数据显示,使用数字化平台的学校,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率提升 32%,道德认知合格率提高 28%。中学共青团组织通过构建“互联网+雷锋精神”教育生态,既解决了传统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又创新了符合青少年认知规律的育人方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提供了新范式。

(三)健全弘扬雷锋精神的体制机制,助推共青团工作高质量发展

推进雷锋精神融入中学共青团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健全体制机制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科学的体制机制不仅能维护教育的平稳发展,形成更加公平、公正、有效的育人体系,还能激发师生参与热情,为培育新时代雷锋式人才提供制度保障。

首先,根据共青团中央《新时代新征程共青团宣传思想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24—2029 年)》要求,建立三级联动管理体系,完善“政府—学校—家庭”协同育人机制。政府层面通过“智慧团建”平台统筹志愿服务资源,2024 年全国已建成 1.6 万个青少年志愿服务实践基地,通过资源整合为学校共青团工作提供基地保障;学校层面实施 “雷锋精神实践学分制”,将志愿服务纳入综合素质评价,要求在校生每学年志愿服务活动时长不得少于15小时,入团积极分子和团员不得少于30小时;家庭层面建立“家校社”联动机制,通过家长学校开展家长课堂,形成育人合力。

其次,依据《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纪律处分条例(试行)》,建立正负激励体系,构建“双向激励”机制。正向激励将志愿服务时长纳入积分入团政策以及各项评优评先指标,对累计服务超 200 小时的入团积极分子优先推荐入团;反向约束实施“负面清单制”,对未达标者进行诫勉谈话,对于未达标团员,在民主评议大会上要公开进行自我批评与被批评,并在进行民主测评的过程中不予考虑优秀。

再次,参照《共青团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决定》,建立“三轨并行”培养体系,优化“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教学岗开发《新时代雷锋精神》校本实践课程,鼓励学生拓展第二课堂;实践岗推行“校园雷锋岗”轮换制,以中队(支部)为单位在校园内部设置执勤学生,用于维持入校秩序和环境整洁;创新岗依托社团为平台,开发各项帮扶项目,例如“科技助老”“智能助农”,实现“教学—实践—创新”三面开花。

(作者:黄晓杰 樊雅淇,郑州市第八中学 此文为2024年度郑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倪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从何处着力[N].中国教育报,2023-04-2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EB/OL](2025-01-19)[2025-04-07].https://www.gov.cn/zhengce/202501/content_6999913.htm.

[3] 白岩.关于新时代雷锋精神对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影响的研究[J].学习周报·教与学,2021(16).

[4] 高仁.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N].光明日报,2021-09-06(06).

[5] 徐本禹.让学雷锋在新时代青少年中蔚然成风[J].红旗文稿,2024(04).

[6] 陈理宣,姜若梅.“五育融合”的发展历程、现实困境与实践对策[J].红课程·教材·教法,2024(03).

[7]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S]. 2023-10-26.

[8]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R].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2022-10-16.

[9] 刘丹.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成逻辑、核心内涵与实践路径[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4(03).

[10] 庞立生.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J].红旗文稿,2023(05).

[11] 共青团中央办公厅.新时代共青团员先进性评价指导大纲(试行)[S]. 2021.

[12] 共青团中央.新时代新征程共青团宣传思想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24 - 2029 年)[S]. 2024.

[13] 共青团中央.共青团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青春篇章的决定[S]. 2024.

[14] 共青团中央.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纪律处分条例(试行)[S]. 2022-01-28.

[15]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8.

[16]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2-5-11(002).

[17] 共青团中央.共青团中央关于印发《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实施纲要》的通知[R],中青发 〔2022〕9 号.

[18] 共青团中央.共青团中央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建设的意见》的通知[R].中青发〔2014〕17号.

[19] 中国共青团.共青团中央二〇二三年工作要点[J].中国共青团,2023(02).

[20]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