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学科交叉融汇的困境及其有效治理研究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5-06 13:34

在全球科技创新和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的背景下,学科交叉已成为解决复杂问题、推动原始创新的重要途径。国务院关于“双一流”建设战略明确提出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然而,与部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在推进学科交叉融汇过程中面临更多挑战。据教育部统计资料显示,全国地方高校数量占普通高校总数的95%以上,但在学科交叉成果产出方面仅占30%左右。这种不平衡现象严重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本文通过提出“制度—资源—文化—管理”四维治理框架,总结提炼出可操作治理策略,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一、地方高校学科交叉融汇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30所地方高校的调研发现,当前学科交叉主要表现为课程层面、科研项目合作以及学术组织创新等方面。例如在课程层面开设跨学科课程或辅修专业。在科研项目合作方面不同学科教师联合申报课题。科技部数据显示,地方高校跨学科课题占比约为15%,远低于部属高校的35%。而在学术组织的创新方面则以成立交叉学科研究院或研究中心为主。

与部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学科交叉呈现出应用导向明显、资源依赖性高以及组织灵活性大的特点。地方高校更注重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高度依赖地方政府和企业支持。财政部的数据显示,70%的地方高校交叉学科项目经费来自地方财政。另外由于学科壁垒相对较低,因此调整更灵活。

近年来,地方高校在学科交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复合型人才培养比例从2015年的5%提升至2022年的18%。跨学科研究成果占比逐年上升。与地方产业对接更加紧密,技术转化率提高。但同时也存在明显不足。特别是在交叉深度方面多为简单叠加而非有机融合;持续性差,很多项目难以长期维持;影响力有限,高水平交叉成果较少。

二、地方高校学科交叉融汇的主要困境

地方高校对历史路径的依赖、办学定位的模糊、治理能力的不足以及外部支持的欠缺都是造成学科交叉融汇的原因。地方高校多由单科性院校合并或升格而来,具有强烈的路径依赖特征。许多地方高校对自身发展定位不清晰,盲目模仿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模式。虽然已经转型为综合性大学,但思维方式仍保留着很强的原有单科大学特色,这种定位偏差导致学科交叉策略失当。地方高校治理体系不完善,特别是在资源配置、冲突调解等方面表现明显,缺乏应对复杂交叉问题的能力。受限于地方财政状况,地方政府对高校学科交叉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不足。

(一)制度困境

学科交叉主要受制于学科分类制度、评价制度和学位授予制度。我国现行的学科专业目录对学科交叉形成刚性约束。例如在申报新专业时,交叉学科往往找不到合适类别,最后只能归入某一传统学科。这种制度安排迫使交叉学科“削足适履”,丧失特色。现有评价体系难以准确评估交叉学科成果。调查显示,87%的地方高校教师认为“跨学科研究成果在职称评审中处于劣势”。这种评价导向严重抑制了教师参与学科交叉的积极性。另外交叉学科学生常面临学位授予的困境。交叉专业学生因课程涉及多个学科,毕业时在学位授予上也会遇到困难。

(二)资源困境

地方高校相较于部属高校存在经费、师资结构和平台设施等资源相对匮乏的困境。地方高校科研经费普遍紧张,且多按传统学科分配。科技部数据显示,地方高校交叉学科项目平均经费仅为部属高校的1/5。经费短缺导致许多交叉研究难以深入开展。另外由于地域等原因造成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学科结构固化,缺乏跨学科背景人才。教育部统计表明,地方高校具有跨学科教育背景的教师比例不足10%。这种师资结构难以支撑高水平的学科交叉。地方高校学科间的平台设施共享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境,学科间的平台设施分割严重,使用效率低下,甚至存在明明设备使用率不足40%,但其他学科的老师却无法方便使用的情况。

(三)文化困境

不同学科在认知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导致“文化冲突”。地方高校由于缺乏有效的调节机制,这种冲突更为明显。学科“领地意识”阻碍深度合作。有些学科有自己的传统和规矩,不希望被其他学科“污染”。这种学术部落主义的保守思想在地方高校更为普遍。容错机制的不健全往往造成创新文化的缺失。地方高校普遍缺乏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调查显示,仅23%的地方高校教师表示“学校鼓励尝试高风险交叉研究”。

(四)管理困境

从学科管理层面来看,组织结构的刚性、协调机制的缺失和利益分配的不合理都会影响交叉学科的发展。传统的校—院—系三级结构不适应交叉学科发展,各学科之间就像一个个“孤岛”,很难实现真正的学科交叉。有效的跨学科协调机构又较为缺乏。教育部统计表明,仅15%的地方高校设有专门的交叉学科管理机构,这就导致交叉项目推进困难。在交叉合作中由于贡献认定和利益分配缺乏科学依据,导致利益分配不合理,这也是引发学科间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地方高校学科交叉融汇的治理策略

针对地方高校学科交叉融汇存在的制度、资源、文化、管理等四个方面的困境,有针对性地提出制度创新、资源整合、文化培育和管理创新等策略。

(一)制度创新策略

地方高校可以构建弹性化的学科管理制度。例如设立交叉学科特区,实行备案制管理;建立学科交叉容错机制,允许试错等。另外改革评价激励机制。实行分类评价,单列交叉学科评价标准,建立交叉研究成果认定积分制等机制。同时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可通过推行双导师制或多导师制,设立交叉学科学位授予绿色通道等方式来实现。

(二)资源整合策略

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共享型资源平台、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等方式实现资源的整合和高效利用。例如可以建设跨学科公共实验平台,推行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制度。设立交叉学科教师岗位,实施学科交叉伙伴计划。设立学科交叉专项基金,争取地方政府和企业支持,建立众筹平台等。

(三)文化培育策略

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定期举办跨学科沙龙建立学科交叉文化交流平台,促进学科文化间的对话交流。制定学科交叉行为准则,培育共同价值观和愿景,以建设包容性学术共同体。设立交叉创新奖励,宽容交叉研究失败,以营造创新文化氛围。

(四)管理创新策略

地方高校可以通过构建矩阵式组织结构、完善协调机制、优化利益分配机制等创新管理方式方法,保留传统院系的同时设立交叉研究中心,建立灵活的项目组制,例如建立“学科交叉研究院+虚拟教研室”模式。可以成立校级学科交叉委员会,建立定期协商制度。建立贡献度量化体系,实行成果共享制度,建立“交叉研究贡献值”系统等。

三、结语

地方高校学科交叉融汇面临多重困境,需要系统治理。而其中制度障碍是根本性制约,应率先突破,其次资源整合和文化培育是长期工作,最后管理创新才能够提供组织保障。未来学科交叉融汇的量化评价、不同区域地方高校的差异化策略、人工智能时代学科交叉的新趋势都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作者:边铀铀,郑州轻工业大学教授  该文为河南省学科建设研究中心2024年度学科建设与发展课题“地方高校学科交叉融汇的困境及其有效治理研究”(项目号:2024-2-09)、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中原文化传承创新路径下河南文化软实力提升对策研究”(项目号:2023XWH085)阶段性成果】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