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红色水利遗产的价值体系与弘扬路径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5-09 10:55

红色水利遗产作为红色记忆的重要载体,从水利视域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与辉煌成就,既见证了党领导人民治水兴水的伟大实践,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河南是红色革命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留存了丰富多样的红色水利遗产。从革命时期的红军井、新四沟,到建设阶段的人民胜利渠、跃进渠、三门峡水利枢纽,再到现代化的小浪底工程,这些遗产完整展现了水利事业的发展脉络。在物质遗产方面,形成了包括水坝、水库、水渠等不可移动遗存,以及文献、实物、影像等可移动遗存构成的完整体系,如《关于阻水工程的普查报告》(焦裕禄相关)、红旗渠劳模任羊成用的除险钩、三门峡工程纪念章等珍贵文物。在非物质遗产方面,治水实践中形成的治水思想、革命故事和精神财富,如《炸药箱的故事》、红旗渠精神等,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精神谱系,成为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一、河南红色水利遗产的价值体系

河南红色水利遗产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水兴水的历史见证,具有多维度的重要价值。这些遗产不仅系统记录了不同历史阶段的水利建设成就,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

历史价值。 河南红色水利遗产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独特文化遗存,反映了特殊社会环境和自然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组织管理方式。这些遗产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开展水利建设的奋斗历程,凝聚着特定时期的精神风貌和组织智慧,是研究我国水利发展史的重要物质载体。以新四沟为例,这一位于永城市李寨镇的红色水利遗址,是1939年彭雪枫率部进驻永城后为治理水患而组织开挖的排水工程。该遗址于1979年被列为首批县级文保单位,2021年入选河南省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2023年更入选“人民治水·百年功绩”117项治水工程名录,充分体现了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科学价值。 河南红色水利遗产蕴含着显著的科技价值,体现了卓越的工程技术水平。以红旗渠为例,这项工程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典范之作。作为综合性的水利系统,红旗渠集引水、蓄水、提水、调水和控水功能于一体,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攻克了多项技术难关,如绝壁测量、隧洞稳定性和跨河建筑优化等关键技术。工程界普遍认为,红旗渠的建造工艺精巧复杂,其技术水平可与都江堰、郑国渠等古代水利工程以及以色列的现代滴灌技术相媲美,充分体现了人类在水利科技领域的卓越智慧。

教育价值。红色水利遗产承载着重要的历史记忆与精神价值,既是物质工程奇迹,更是革命精神丰碑。河南红色水利遗产体系完整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水兴水的奋斗历程,生动诠释了自力更生、艰苦卓绝的创业精神,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普及提供了鲜活载体。例如引沁济蟒工程是红色水利遗产的杰出代表。20世纪60年代,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济源人民传承愚公移山精神,在险峻的太行山脉中开凿出总长逾2000公里的“人工天河”,创造了“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真务实、勇创一流”的引沁精神。这些红色水利遗产构成的精神谱系,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实物见证,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品格的具象化呈现。

生态价值。 河南红色水利遗产兼具生态维护与环境改善功能,通过构建水体与周边景观的有机体系,在防洪护岸、水土保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这类价值主要体现在水利风景区等载体上,因其依托自然生态系统而形成完整的生态功能。2023年公布的首批全国50个红色基因水利风景区中,河南台前将军渡黄河风景区、兰考黄河水利风景区和林州红旗渠水利风景区是典型代表。以河南台前将军渡黄河风景区为例,该景区以“黄河防洪工程影唐险工”为基础,创新性地将水利工程与生态治理相结合,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深入挖掘渡口历史文脉,打造了兼具防洪功能和红色教育意义的生态景区。这一实践不仅强化了水利工程的生态屏障作用,还通过活化历史资源传承治黄精神,实现了生态效益与文化价值的有机统一,为新时代水利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示范样本。

二、河南红色水利遗产的弘扬路径

基于河南红色水利遗产保护已取得的成效及其战略价值,当前应着重从多个维度推进保护工作:完善制度体系、建立协同研究机制、促进公众参与、优化融合发展模式,以此全面保护和传承河南红色水利遗产。

完善保护制度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完善配套保障机制,构建科学、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自2014年《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实施以来,各地相继出台相关法规,如洛阳市2016年颁布的非遗保护条例,推动保护工作步入法治化轨道。2023年《河南省革命文物保护条例》的出台,进一步规范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其规范化、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通过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现法治化、规范化管理,全面提升治理的精细化水平。

构建协同研究机制。整合高校、科研院所、文博机构及水利部门等多方资源,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研究机制,系统推进河南红色水利发展史相关实物、文献、档案及史料的抢救性保护与征集工作,同步加强口述史料的采集与整理。运用数字化技术对珍贵史料进行永久性保存,搭建河南红色水利遗产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遗产保护的智能化与精细化,全面提升治理效能。深入挖掘遗产中蕴含的革命精神、治水智慧及时代价值,重点探索其在新时期水利事业发展中的借鉴意义。通过举办专题学术研讨、出版系列研究成果等方式,推动红色水利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新时代水利事业注入历史智慧与精神动力。

鼓励河南红色水利遗产保护的公众参与。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红色水利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推动河南红色水利遗产与文化创意、生态农业等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充分释放创业创新潜力,提升全社会的保护意识与主动性,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需拓宽公众参与渠道,通过举办论坛、听证会、线上征集等多种形式,广泛吸纳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增强规划设计及评估反馈的社会认同感。此外,应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在开发收益分配中适当向当地社区、环境教育等公益领域倾斜,确保开发利用成果惠及更多群体,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优化河南红色水利遗产的融合发展方式。河南红色水利遗产的融合发展可从三个方面推进:首先,促进红色水利遗产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例如,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出的“饮水思源——南水北调水利工程游”精品线路,串联了南阳淅川渠首、平顶山沙河渡槽、郑州黄河博物馆等景点,使游客在欣赏生态景观的同时深入了解工程建设者的智慧与奉献,潜移默化地培育家国情怀,实现红色水利遗产价值的有效传播。其次,创新红色水利遗产与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模式,提升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以兰考黄河水利风景区为例,通过整合水利资源与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业态,构建多元融合的发展格局,既促进乡村河湖水系的生态修复与保护,又推动水利遗产的可持续利用,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第三,推动红色水利遗产与科技的融合。通过数字化建设,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构建沉浸式文化体验平台,突破传统展示方式的时空限制,使参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红色治水历程,深入理解水利文化精髓,提升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河南红色水利遗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水兴水的历史见证,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财富,并在科技、教育、生态等领域展现出独特价值。系统保护与创新利用这些遗产,不仅能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还能为新时代水利事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历史智慧与实践经验。未来,应进一步完善保护制度体系,健全协同研究机制,鼓励公众广泛参与,优化融合发展模式,将河南红色水利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深度融入“四高四争先”战略布局。这不仅有助于实现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还将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注入新动力,让河南红色水利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彩。

(作者:尚群昌 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