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构建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赋能“四高四争先”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5-09 16:48

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汇聚起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磅礴力量。”

广大劳动群众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主体力量,劳动关系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关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劳动关系维度的精准落地。因此,推动构建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对于充分激发河南广大劳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必将为河南聚焦“四高四争先”注入持久动力。

一、以构建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为“四高四争先”注入动力

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为高质量发展打造人才支撑。以创新引领、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是实现河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和谐劳动关系为河南产业体系优化升级筑就坚实的人才根基。一方面和谐劳动关系背景下广大劳动者有更多机会接受技能系统培训,持续提升劳动技能以适应产业升级发展需求。企业更有意愿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从而构建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队伍,为产业优化升级打造高水平的人力资源基础。另一方面和谐的劳动关系作为关键因素,能够有效激发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生长中大显身手,推动河南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为扩大高水平开放赢得新优势。一是和谐劳动关系有助于吸引和留住国际化高素质人才。和谐劳动关系营造良好的劳动环境,劳动者心怀工作并发挥才能。和谐劳动关系形成吸引与留存优秀人才的强大磁场,吸引海内外人才汇聚河南,为河南高水平开放注入活力。二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升企业稳定发展与抗风险能力。和谐劳动关系有利于构建企业稳定合作氛围,助力企业应对世界贸易形势的变化和竞争压力,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三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有助于完善河南营商环境与国际形象。河南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向世界展示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法治形象,增强国际投资者的信心和安全感,有助于吸引更多外来投资,为河南扩大高水平开放赢得新机遇。

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为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持续动力。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核心价值是实现广大劳动群众从“体面劳动”到“美好生活”的进阶。一方面,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通过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体系,优化工作环境与职业条件,建立科学合理的劳动报酬增长机制,以及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社会保障网络,为劳动者创造物质丰裕的生活基础,促进劳动群众生活品质的升级。另一方面,和谐劳动关系塑造了公平正义、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劳动者在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中能够切实分享发展红利,实现从物质生活改善到精神价值升华的双重跨越。劳动者的创造活力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持续动力,形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实现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与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同频共振。

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为实施高效能治理打下基础根基。从社会角度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通过健全劳动关系协调、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有效预防化解矛盾,减少冲突,增强社会稳定性,为高效能治理筑牢社会基础。从政府角度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内容。政府通过政策制定、劳动保障监察等手段规范企业用工,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劳动者权益,提升政府公信力与执行力,优化社会治理结构,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实施高效能治理形成强大合力。

二、多措并举推动构建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新格局

把完善劳动关系集体协商协调机制与效能作为出发点。一是健全三方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强化机制保障。进一步强化人社、工会、企业联合会和工商联三方四家协商机制建设,明确三方四家职责,完善协商议事规则,确保协商过程规范有序。设立专项财政资金,加大对协调机制的资源投入,为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的运行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扩大劳动关系集体协商的覆盖群体范围,保障广大劳动者权益。高度关注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农民工、城市困难职工等群体,保障所有劳动者平等地参与集体协商和职工民主管理,让劳动者的诉求得到充分表达和合理解决。三是适应新时代劳动者的多元化需求,扩展集体协商的事项范围。集体协商不仅要关注工资、工时、劳动保护等议题,还要积极将技能培训、职业发展、员工福利、企业文化等新型议题纳入协商范畴,通过扩展协商事项范围,有效提升劳动者的满意度和归属感,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和竞争力,实现企业与劳动者的双赢。

把强化劳动法律法规执行与监督作为关键点。强化劳动法律法规执行与监督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现社会稳定的法治基石。一是强化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创新宣传方式,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兴平台,推送劳动法律法规解读,增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律意识。打造劳动法律法规宣传的区域品牌活动,集中进行法律咨询、专题讲座等,提升法律宣传的影响力。二是加大劳动关系执法力度。完善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劳动监察网络体系,推进“工会+法院+检察院+人社+司法”等协作联动机制,实现监察执法的全面覆盖和无缝对接。细化劳动法律法规的自由裁量标准,确保执法的公正性和一致性。三是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人大通过听取专项工作报告、开展执法检查等方式,对劳动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工会发挥其在维护职工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工会劳动关系监察员队伍,深入企业进行日常监督。各方形成监督合力,确保劳动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

把提升劳动关系治理能力与水平作为着力点。一是创新劳动关系治理方式方法,提高治理的科学化、法治化、规范化水平。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健全劳动关系信息管理系统,借助云计算的强大算力,快速处理海量数据,精准识别劳动关系潜在风险点,如工资拖欠隐患、劳动合同签订异常等,为监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二是加强基础劳动关系治理体系建设,夯实基层基础。依托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平台,组建专业化、职业化的劳动关系协调员队伍,制定统一的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开展定期培训,提升其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使其具备快速响应、妥善化解劳动关系突发事件的能力,破解劳动关系工作“最后一公里”问题。

把培育劳动关系和谐理念与文化作为落脚点。一是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构建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的重大意义,综合运用各类媒体,深度挖掘先进典型,以鲜活案例展现其积极影响,厚植尊重劳动的文化,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社会风尚。二是引导用人单位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加大投入改善劳动条件,确保工作环境安全健康,建立科学薪酬体系,提高劳动报酬比重,让劳动者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增强获得感与幸福感。三是加强劳动者职业道德教育,将其融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引导劳动者树立正确就业观和职业观,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激励劳动群众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聚焦“四高四争先”中建功立业。

(作者:张健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