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政党制度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5-14 09:3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人民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属性,体现在现代化的方向、建设进程、评判标准等方面。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通过“使命型政党”引领加“共识型民主”协商的双重机制,为“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提供了制度载体,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政治实践,确保现代化建设始终围绕人民利益展开,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一、新型政党制度塑造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性的理论逻辑

  (一) 人民主体性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始终坚持并贯彻这一观点,强调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植根于马克思主义“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核心命题,强调政党作为人民利益“代表者”而非“代理人”的政治伦理。不同于西方代议制民主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国共产党通过“群众路线”构建“逆向代表制”,即政党主动深入群众、整合诉求,而非被动等待选民授权。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强调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强调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均凸显了人民性的特质,通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具体措施,贯彻了人民性的要求。在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等重大实践中群众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彰显,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性理论的坚定遵循。

  人民主体性理论强调人民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是推动现代化进程的根本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源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群众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国家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得到了进一步激发,特别是进入新时代,群众主体作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价值目标,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经济领域,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在教育领域,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文化领域,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

  (二)协商民主的复合合法性

  制度合法性不仅依赖选举程序,更通过“实质民主”体现,即政策结果是否真实反映人民根本利益。协商民主的合法性建构突破了传统“程序合法性—实质合法性”的二元对立,形成了程序理性、结果正义与文化认同三重维度的复合结构。

  第一,程序理性合法性。

  协商民主通过制度化平台(如政协双周协商会、基层议事会)建立可验证的参与规则。全国政协年均召开20次专题协商会,修订了《重点提案遴选与督办办法》,明确提案审查的“三性标准”(政治性、科学性、可行性),确保立案质量。同时,由于先进技术赋能,其程序透明性得到显著提升。

  协商民主的多层次实践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协商民主通过包括政党协商、政协协商、基层协商在内的多层次实践,形成“输入—输出”双轨合法性,弥补单一票决制的局限性。通过精准识别—动态调整—多元反馈的闭环机制,确保政策真实反映人民利益。

  第二,结果正义合法性。

  协商民主之所以具有结果正义的合法性,源于其通过程序正当性、过程理性与结果包容性的三重耦合机制,在多元利益博弈中生成具有公共理性的决策方案。协商民主不仅仅是投票,而是更注重讨论过程,强调通过理性对话和讨论达成共识。参与者具有多元性,且具有较高的积极性和广泛的参与度,确保各种声音被听到,更大程度达成共识,从而增加结果的接受度。此外,程序透明和公开性也增强了协商民主的合法性。

  这种合法性建构逻辑也在中国政治实践中得到实证支持。以精准扶贫为例,通过“四议两公开”机制(村党组织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大大提高了贫困识别准确率。全国贫困人口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6%(2013—2020),远超同期GDP增速。

  第三,文化认同合法性。

  在协商民主实践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协商机制。北京的“小院议事厅”将“和而不同”理念与现代协商结合,为居民搭建公共事务议事平台。这一基层协商民主实现形式,提高了社区治理和服务的精准化、精细化水平,有效化解了社区矛盾,具有较高的居民满意度。

  相较西方选举民主的局限,协商民主的复合合法性展现出独特效能,既能对抗民粹主义的短视,也可以突破利益集团绑架,化解代际公平困境。在实践层面同时证明:民主的终极价值不在于形式选择,而在于能否建立政策与民意的持续共振机制。

  二、新型政党制度塑造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性的实践逻辑

  (一)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地位相统一

  党的领导方面,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在制定政策时,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通过领导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如“十四五”规划、共同富裕目标等),确保现代化建设的顶层设计聚焦于人民需求。依托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资源解决民生重大问题(如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生态治理),体现对人民福祉的高度负责。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可以让不同党派和团体反映不同群体的声音,从而制定政策就更具包容性。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中的作用,就是确保各方面的意见能够被纳入决策视野。

  马克思最重视的是群众的历史主动性,强调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为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在现代化进程中,作为执政党,必须重视和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善于发现人民群众实践中产生的愈来愈新和愈来愈多的好的方式方法。比如,在世界经济低迷、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挑战的情况下,不能过度依赖GDP、基尼系数等指标,忽视非正式经济。比如地摊经济,作为一种非正式经济,在经济增长趋缓之际,是重要的就业蓄水池,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点之一,对社会稳定能够起到缓冲作用。

  (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保障多元利益表达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通过制度化的利益整合机制,实现了多元利益表达与政治共识形成的动态平衡。这一过程既体现于顶层设计的包容性架构,也落实于基层治理的实践创新,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利益表达—协商—反馈闭环系统。

  协商民主制度化。通过人民政协平台,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及各界代表参与国家治理,8个民主党派分别聚焦特定界别利益,围绕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议题建言献策,推动政策制定更加贴近民意。政协界别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动态调整,将新兴群体纳入其中,近年来增设了环境资源、社会福利等界别,新社会阶层委员占比有较大幅度提升。行业也实现了细分,特别是经济界别细分为数字经济、绿色金融等界别,提案精准度显著提升。

  利益整合功能。各民主党派代表不同社会群体利益(如知识分子、工商业者、科技界等),在协商中实现人民内部多元诉求的平衡,避免政策偏向单一利益集团。将多元利益表达纳入制度化轨道,既避免了西方“街头政治”的失序风险,又克服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社会活力不足,具有“秩序与活力平衡”的特质,展现了中国式民主的实践效能。

  新时代需进一步健全数字协商平台、优化界别设置机制、强化协商成果转化,使多元利益表达更充分、政治整合更高效。

  (三)政策制定与实施聚焦人民需求

  发展战略以民生为导向。中国现代化建设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体现在:通过精准扶贫实现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大力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养老保障全覆盖;引领科技创新惠及民生,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智慧城市建设等;重视基层调研与群众路线,政策制定前广泛开展调查研究,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网络问政等渠道直接听取民意。

  促进科学决策和政策制定。通过民主协商会议、专题调研等形式,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充分沟通和协商,对政策草案进行深入讨论和分析。这种协商式监督能够帮助执政党发现政策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促进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避免决策失误,确保政策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监督机制确保权力为人民服务

  新型政党制度的监督机制不断完善,实现党内监督与党际监督结合。中国共产党通过全面从严治党规范权力运行,同时接受民主党派民主监督,防止脱离群众、形式主义等问题,确保政策执行不偏离为人民服务的初衷。新型政党制度的监督机制以协商民主为基础,强调通过平等、理性、包容的协商过程实现监督的目的。在实际操作中,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就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进行协商,在协商过程中提出意见和建议,实现监督功能,确保政策更符合人民利益。

  在政策执行阶段,民主党派的监督起到了重要作用。首先,各民主党派可以通过组织专项调研、视察等活动,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及时发现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向执政党和政府反馈。比如在脱贫攻坚政策执行过程中,民主党派通过实地调研,了解贫困地区政策落实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建议,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实效,保障贫困群众的利益。其次,督促整改。民主党派以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等方式,督促执政党和政府对政策执行中的问题进行整改,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不打折。在环保政策执行方面,民主党派可以针对一些地方存在的环保措施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提出批评和整改建议,推动政府加强环境监管,改善生态环境,维护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

  小结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通过党的领导、多党合作、协商民主、法治保障、群众路线的有机统一,将“以人民为中心”从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治理机制。这一制度既避免了西方政党竞争导致的利益割裂,又通过广泛参与和监督防止权力异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稳定的政治保障和持续的动力来源,其核心逻辑在于:政党制度的设计与运行必须服务于人民根本利益,并在动态发展中不断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作者: 张璐 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2024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专题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研究》(项目批准号:2024ZT004)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