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红色资源的高校外语专业铸魂育人路径探微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5-15 09:37

高校外语教育既是中西文化碰撞和交锋的前沿阵地,也是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领地,肩负着特殊的育人使命。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精髓要义为纲编写的“理解当代中国”外语系列教材,旨在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阐述中国之路和中国之治,是外语界献礼党的二十大的扛鼎之作,它的出版为转型期的高校外语专业铸魂育人提供了基本参照。该系列教材自2022年面世以来,通过“云教研”等方式已在全国各高校扎实推进,是新时代高校外语专业铸魂育人的有益探索,对大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和时政术语,理解当代中国、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丰富资源。然而,因“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存在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盲区,大量鲜活的区域性红色资源未能有效包蕴其中。依托各地特色,深挖区域红色资源“富矿”,将学生身边的红色文化和感人事迹有机融入高校外语课堂,不仅是对“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的有益补充和必要延伸,也有助于对外展现更加真实、立体、鲜活和全面的中国形象,对提升大学生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和区域性地方故事至关重要。

具身认知是在反对心物二元的离身认知基础上提出的研究范式,主张语言是人类对客观世界体验和认知的结果,强调通过体认方式概念化抽象哲理,倡导认知的体验性、涉身性与环境嵌入性,这为区域红色资源有机融入外语专业育人过程提供了理论支撑。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关于认知发生于大脑、身体与环境互动与耦合之中的观点,以河南省一高校外语专业对中原红色资源和厚重文化的有机融入为例,通过创设符合大学生群体特征、需求、兴趣和认知力的体知机会,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入行、入魂的体认环境,探究高校外语专业铸魂育人的实施路径,有助于盘活区域红色资源,赋能高校外语专业铸魂育人实效,全面提升外语专业学生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一、深挖区域红色富矿,创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的体认机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认过程所依赖的概念和范畴是通过身体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形成的,仅仅依靠“理解当代中国”外语系列教材传授的宏大叙事是远远不够的。要提高高校外语专业大学生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还需盘活用好各地富饶的红色资源,带领大学生扎根当地红色资源沃土,让他们亲自体会英雄们的模范事迹、感悟红色精神、传承光荣使命。以河南省为例,我们带领学生走进兰考开展焦裕禄精神调研活动;实地考察许昌市建安区杨水才纪念馆,学习杨水才用生命践行“小车不倒只管推”的英雄精神;鼓励学生分批次到访红旗渠畔,沉浸式体验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除了引导大学生在切身感受中体悟中国共产党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之外,我们还通过创立“剧说党建”等品牌活动,从班级、年级、院系到学校等不同层面,依次开展卓有成效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把调研和考察中切身感受到的干部楷模焦裕禄、“人民功臣”杨水才、“人工天河”总设计师杨贵、巾帼英雄任长霞等英勇事迹改编成英语短剧,通过排练和在院、校等层面公开登台演出,让更多大学生在观剧中体认中国共产党基层党员干部的感人事迹,汲取榜样力量,成为有时代担当的有志青年。另外,我们还引导学生把英雄事迹翻译成英文,通过组织“异语同声,声诵百年”“用外语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故事”等主题品牌演讲活动学习英雄、歌颂英雄,让英雄精神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借以激发他们对外讲好河南故事和中国故事的意识、责任和使命感,提升他们对外阐释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叙事能力。

二、线上线下结合,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行入魂的体认环境

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细、切实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仅仅靠课堂时间的知识传授与引领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们一方面动员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团干部,借助学院、班级的公告栏以及微信公众号等不同渠道,定期发布《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精髓要义的英文表达、河南“根文化”(如姓氏文化、古都文化、始祖文化等)的英文版及河南英雄人物的系列感人事迹;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和报纸等媒体平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原红色文化精神,营造和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眼、内化于心、外化于言的体认环境,帮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体认氛围中不断夯实思想文化基础,厘清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从而坚定为中华之强大而读书的信念,自觉肩负起弘扬河南精神、对外讲好河南故事和中国故事的神圣使命。

另外,线上红色文化资源也是我们创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行、入魂体认环境的有益补充。为此,我们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打破时空界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红色文化学习资源,比如,充分利用课前10分钟、大课间30分钟和业余时间带领学生观看河南博物院的线上展览、引导他们了解“河南英烈网”中各位烈士的英雄事迹,让他们在浓厚氛围中切身感受河南悠久历史、厚重文化和身边英雄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红色基因有机融入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中,引领他们在学习和了解欧美文化的同时坚定自己的文化自信,增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三、“学—用—研”一体,构筑可持续的铸魂育人体悟生态

铸魂育人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非朝夕可成。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和营造线上线下体认环境为弘扬红色文化和传承红色基因夯实了基础,但要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活动走深走实、长期坚持不断线,还需要结合大学生的认知力、感悟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突破现有外语育人中重感性认识、轻理性淬炼、重知识传授、轻思辨能力培养的现状,构筑符合外语专业大学生认知百科和研究能力的可持续的育人生态。

具身认知主张认知、思维、情感和态度等是身体作用于环境活动塑造出来的观点,强调身心投入的主动体验式学习。基于该主张,我们打破传统课堂局限,借助红色研学之旅,组建师生与生生协作的“学—用—研”一体化课例小组,带领外语专业大学生挖掘鲜活的“省本”和“校本”思政元素,并以小组为单位将这些鲜活的内容翻译为英语,让他们在实践中追寻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体悟红色文化精神。同时,我们还引导他们在课前准备、课中分享、课后即时讨论及小组共研课例录像等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以英语演讲、剧说党建和英语小故事等形式不断固化英雄们的感人事迹,赓续英烈精神、汲取奋进力量,并通过读原著、悟原理,不断淬炼思想、升华境界,增强他们对红色文化的情感共鸣。概言之,构筑符合外语专业大学生认知力和兴趣点的体验式“学—用—研”一体化育人生态,有助于避免外语专业铸魂育人流于形式,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见行见效,实现思政育人的连贯性和长效性。

综上,高校外语教育的凝心铸魂是个复杂且长期的工程,既需要从内部教学要素发力,不断丰富课程元素、优化教学手段、创新教研方法,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也需要借助外部多元力量协同,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红色文化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概言之,扎根中原红色沃土,从具身认知视角对外语育人路径进行的初步探究,有助于弥补“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在区域资源开发方面的缺位,同时也为其他高校外语专业开展思政育人工作提供实践参考。

当前,我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急需一批批会语言、通国别、精领域,具有红色基因、爱党爱国的优秀外语人才。在这一大背景下,深挖区域红色资源富矿,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将我们身边的红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入外语育人过程,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入魂、入行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也是提升高校学子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和身边故事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有助于消除“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在区域红色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盲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心铸魂研究打开新思路。

【作者:杜小红 单位: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 本文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重点项目“具身认知视域下外语专业铸魂育人新生态研究”(项目编号:ZGWYJYJJ12Z013)和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认知语法视域下英语专业‘大语法’课程共同体研究”(项目编号:2024BYY00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