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引导研究
摘要: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生态发生深刻变革,突发公共事件因其突发性、紧急性和社会影响广泛性,给舆论引导工作带来严峻挑战。本文以“河北燕郊燃爆事故记者采访被阻事件”“全椒县官员舆情回应不当言论事件”“中国人民大学师德舆情应对事件”等典型事件为例展开,深入剖析全媒体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引导方式及引导困境,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引导策略,旨在提升舆论引导效能,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网络舆论引导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全媒体时代已然来临。突发公共事件因其突发性、紧急性和社会影响广泛性,极易在网络空间引发轩然大波,成为舆论焦点。
2024年3月13日,河北省廊坊三河市燕郊镇发生一起爆燃事故,造成多人死亡,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央视记者在燕郊镇进行采访时,遭受多名身着制服的工作人员推搡,暴力阻挠记者探寻事实真相,视频一经发布,引发网友热议,舆情持续发酵,相关部门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方式出现新问题。2024年5月23日,有网民发布视频,视频内容显示滁河南京浦口段浮现出大量的死鱼死虾、河水味道刺鼻,且水质浑浊发黑。相关单位于23日晚上发布情况说明,表示已第一时间成立调查组,调查水质异常原因。相关人员在央视新闻的采访中说“喝茅台也能喝死人”“我说真话,我还有两个月就退休啦”,一些网民在评论区对以上言论进行调侃,称其为“茅台哥”“退休哥”“全椒三邪”,迅速引爆舆论场,舆论引导面临新挑战。2024年7月,一网民实名举报在中国人民大学在读期间被文学院原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博导王某某性骚扰并强制猥亵,中国人民大学关注到举报信息后,第一时间成立专门工作组,连夜启动调查程序,及时、高效引导舆论,让网络舆情平稳落地。本文基于公开报道信息,选择“两负一正”的典型舆情处理事件,探究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引导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期为构建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应急体系提供参考。
一、全媒体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呈现特征
(一)传播渠道:即时性与互动性并存
全媒体时代,在AI、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V(人工智能生成视频)等智能化媒介技术的加持下,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被彻底打破,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与传播者。一旦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现场目击者可借助手机、相机等便携设备,通过微博、抖音、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瞬间将事件信息及现场影像传播至全球各地,网上网下相互影响,迅速形成强大意见气势。以河北燕郊燃爆事件为例,事故发生后,多家媒体平台记者奔赴现场进行现场报道。其中,央视记者在燕郊镇进行采访时遭受多名身着制服的工作人员推搡,暴力阻挠记者探寻事实真相。现场视频一经发出在1小时内迅速登上短视频平台、微博等社交媒体热搜榜,引发网友热议。
(二)传播主体:多元化且具备分散性
有别于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主体的相对集中,全媒体时代网络舆论传播主体极为多元。在这一网络结构中,信息的生产不再由单一的权威机构垄断,而是由多个分散的节点共同完成。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重塑了舆论生成的机制,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数字平台成为舆论的参与者和影响者。除了传统的官方媒体、政府机构,大量普通网民、自媒体、网络大V等纷纷参与到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同主体基于自身立场、利益诉求、认知水平,发布的信息内容、观点态度千差万别。以全椒县官员不当言论事件为例,网民片面抓取事件某一细节对涉事领导干部“人肉搜索”并结合AI工具制作讽刺性鬼畜视频,在B站单日播放量超500万。普通网民在情绪驱动下,在网络上发布未经证实、真假难辨的小道消息,增加舆论引导难度。
(三)舆论本体:非理性倾向显著
突发公共事件往往与公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极易触动公众敏感神经,激发强烈的情绪反应。全媒体时代,信息碎片化、谣言、后真相、媒介审判都容易误导舆论的方向。在网络传播中,情绪化言论更具感染力与传播力,容易引发群体共鸣。以河北燕郊燃爆事故记者采访被阻事件为例,网上出现“毒枭和军阀都挡不住的央视记者被燕郊黑衣人拿下了”“霸气!都敢绑走央视记者了”“火灾现场央视记者去添乱?”等言论误导舆论的方向,公众的非理性情绪迅速在网络上蔓延。部分网民在未全面了解事件真相时仅凭个人情感好恶发表极端化言论,在群体互动的推波助澜下,这些情绪不断发酵、强化,形成情绪化舆论场。
(四)传播效果:传播周期长
突发公共危机事件舆情的复杂多变,突发性、紧急性、破坏性、难以预测性、涉及面广等特征更加大了对其进行引导的难度。一些突发事件持续时间较长,在时间、空间上发生动态变化,突发事件信息也随之改变;另外一些突发公共事件会引发次生事件,使得其出现公共突发事件传播周期长等情况。以河北燕郊燃爆事件为例,在事故发生之后,相关部门事件处理的第一反应是采取直接生硬的方式干预记者采访,从而引发了次生舆情。在全椒县官员舆情不当言论事件中,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没有进行实地调查,不清楚现场情况,仅凭个人经验判断河水污染原因,采用否定一切的原则,对既定事实予以否认,在平息部分舆论的同时,也使得舆情发生转向,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传播周期进一步增加。
二、全媒体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引导存在问题
(一)信息发布与传播的失衡
1.权威信息发布滞后
部分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信息收集、核实、审批流程繁琐冗长,导致权威信息发布存在明显延迟。在信息发布的“黄金窗口期”,网络上谣言、虚假信息已迅速扩散,抢占舆论高地,公众在信息真空期因缺乏权威指引,容易陷入恐慌与迷茫,待官方信息发布时,舆论引导的最佳时机已错过,增加了后续引导难度。例如全椒县因官员不当言论引发的舆情危机事件,实则是因为基层部门对流入滁河的污水处置过程拖延拖沓,在舆情回应时错失最佳回应时机,造成严重后果。
2.传播渠道掌控不足
全媒体时代传播渠道丰富多样,新兴平台不断涌现。政府和传统媒体难以对所有传播渠道实现有效监管与全面覆盖。例如在全椒县官员不当言论事件中,网民结合AI工具制作的讽刺性鬼畜视频通过传播力强的B站及短视频平台小范围传播,形成局部舆论热点,致使公众的注意力从环保治理转为对政府应对能力的质疑,舆情发生转向。当主流媒体关注到时,舆论已呈失控态势,给舆论引导工作带来极大被动。
(二)引导主体与受众的矛盾
1.引导方式与公众需求脱节
传统的舆论引导方式多为单向的信息灌输,在全媒体时代,公众的参与意识和表达欲望大幅提升,他们期望在突发公共事件中能够深度参与讨论、获取更多知情权。若相关部门依旧采用传统引导模式,不注重与公众的互动交流,不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很容易引发公众的不满与质疑,削弱舆论引导效果。例如河北燕郊燃爆事故记者采访受阻事件中,突发公共事件危机判断意识滞后,在事故发生之后误判“控制现场=控制舆情”,采取直接生硬的方式干预记者采访,因而引发次生舆情。现场视频在1小时内登上热搜,衍生出“政府不作为”“真相掩盖”等次生舆情,相关部门未注重与公众的互动交流,倒逼官方被动回应。
2.公众媒介素养参差不齐
尽管公众整体媒介素养有所提升,但仍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在河北燕郊燃爆事故记者采访被阻、全椒县官员舆情回应不当言论等突发公共事件中,部分公众缺乏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容易被虚假信息、情绪化言论误导,盲目跟风传播,媒介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引导过程中,难以理解和接受理性、客观的引导内容,增加了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复杂性。
(三)技术应用与管理的短板
1.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不足
全媒体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舆论监测与引导提供了强大支持。然而,部分政府部门和媒体在技术应用方面存在滞后性,在实际操作中,如舆情监测仍以人工为主,效率低、准确性差,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网络舆论环境。相关部门仍存在未能充分利用这些技术精准分析舆情态势、洞察公众情绪变化,进而预测舆论走向的问题。
2.网络信息管理法规不完善
目前,我国已制定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但仍存在网络信息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的问题,如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谣言、恶意攻击、虚假信息传播等问题时,存在法律界定模糊、处罚力度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给网络舆论环境治理带来困难,也影响了舆论引导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全媒体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引导策略
(一)构建舆论引导机制,重视对舆论的分析研判
1.建立快速响应机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完善舆论引导机制与舆情应对协同机制”,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应制定完善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发布应急预案,明确信息收集、审核、发布的流程与时限。事件发生后,迅速组建信息采集小组,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全面收集信息,同时简化审批流程,确保在第一时间通过官方网站、社交媒体账号等权威渠道发布准确、完整的信息,抢占舆论先机。中国人民大学师德事件处理方式为高校应对舆情事件提供了正向范式。在事件曝光后,校方连夜成立工作组开展调查核实,次日即通过官方渠道发表声明。从举报曝光到公布处理结果仅间隔一天,避免了舆情发酵可能引发的次生问题。
2.整合传播渠道资源
以河北燕郊燃爆事故记者采访被阻事件、全椒县官员舆情不当言论事件、中国人民大学师德事件为例,在舆情持续发酵后,通过新闻发布会、媒体直播等方式面向社会全面公开信息。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协同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矩阵。传统媒体凭借其专业采编能力和权威性,进行深度报道、政策解读;新媒体利用其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的优势,及时发布动态信息、引导公众讨论。同时,加强对各类传播渠道的统一管理与协调,实现信息在不同渠道的有序传播,避免信息混乱与冲突。
(二)增强舆论引导能力,树立正确媒介观
1.创新舆论引导方式
转变传统单向引导思维,采用互动式、对话式引导方式。中国人民大学师德事件发生后,校方发出声明“对师德失范零容忍,从严处理,绝不姑息”,强调对类似事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其声明能够站在公众的角度,理解和体察公众的需求和感受,采用“责任共担—制度反思—价值重申”三段式结构,不回避实质问题,以积极的态度承认问题承担责任,使舆情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其声誉并未在此舆情事件中受到任何影响,反而因其快速响应和严厉处置使校方声誉指数逆势上升。
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既是不断发布信息、阐述事实的过程,更是与群众建立信任的过程。领导干部需正视新时代群众言论的变化变迁,主动聚焦网络,通过举办网络新闻发布会、在线访谈、专家直播解读等活动,搭建与公众沟通交流的平台,及时解答公众疑问,回应社会关切。注重运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方式,增强信息的亲和力与感染力,提高公众对引导内容的接受度。
2.提升公众媒介素养
截至 202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08 亿人,较 2023年12月增长160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6%,较2023年12月提升 1.1个百分点。可见,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下,每个人都可以进行信息传播。这就需要开展全民媒介素养教育,通过学校教育、社区培训、网络课程等多种途径,普及网络信息甄别、理性思考、文明表达等知识与技能。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舆论观,增强对虚假信息、情绪化言论的免疫力,积极参与到健康有序的网络舆论环境建设中。
(三)加强技术防范引导,完善相关法律保障
1.加强技术融合应用
加大对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在舆情监测与引导领域的应用投入。利用大数据技术实时采集、分析海量网络数据,精准把握舆情动态;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舆情预警、情感分析、智能回复等功能,提高舆论引导的效率与精准度。建立智能化舆情监测与引导平台,为舆论引导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2.完善网络信息管理法规
加快推进网络信息管理法律法规的修订与完善,明确网络信息传播的法律边界,加大对网络谣言、虚假信息传播、网络暴力等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加强执法监管,建立常态化网络巡查机制,对违法违规行为及时查处,营造清朗的网络舆论空间。
全媒体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引导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关乎社会稳定与发展大局。面对网络舆论传播的新特点、新挑战,政府、媒体及社会各界需协同合作,从信息传播、引导方式、技术应用等多方面入手,不断优化舆论引导策略,提升引导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郭丹枫 陈亚伟,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 本文系2024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新形势下领导干部提升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研究》(2024JC03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 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现状统计报告[EB/OL].(2025-01-17).
[2]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
[3]杨洸. (2024). 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时代价值、理论基础与规范治理. 新闻界 (12), 15-26.
[4]王艳红.公共危机中的多元舆论博弈与网络舆情治理能力提升研究[J].领导科学,2021,(02):44-46.
[5]沈正赋.全媒体时代舆论引导机制与舆情应对协同机制构建研究[J].学术界,2025,(01):123-131.
[6]王贤卿,吴倩倩.全媒体时代重大疫情网络舆情的特征、影响及引导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20,(03):102-106.
[7]姜胜洪.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J].理论月刊,2008,(04):34-36.
[8]王贤卿,吴倩倩.全媒体时代重大疫情网络舆情的特征、影响及引导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20,(03):102-106.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