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助力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提出“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在高质量发展中逐步化解地方债务风险。这一系列部署不仅凸显了中央对地方债务风险防控的持续深化,更通过“长效机制”的建立为河南省化解债务风险、优化财政结构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切实推进好地方债务化解工作,不仅是短期财政安全的需要,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关键举措。地方债务风险一旦失控,可能通过银行体系传导至金融市场,进而引发区域性甚至系统性危机。同时,化解地方债务与“过紧日子”的要求,也会反向促进地方经济增长模式的革新,由原有的粗放式投资转向新基建、数字经济等高质量领域,形成“债务化解—产业升级—税收增长”的良性循环,助力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一、破局与攻坚:河南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的成效与挑战
2024年河南省地方债务化解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一是债务规模有效压缩,河南省自2018年起连续7年完成隐性债务化解计划,全省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二是债务结构进一步优化,河南省2024年率先发行318亿元再融资专项债券置换存量隐性债务,有效降低了融资成本,同时,2024年全省政府债券平均发行利率为2.30%,同比降低55个基点,大幅节约利息支出。三是债务化解机制创新发展,制定全省地方债务风险防范化解“1+7”工作方案,累计争取全省22个县市入选财政部隐性债务风险化解试点,切实化解债务风险。
河南省在防范化解债务风险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一方面彰显了省委、省政府“化存量、控增量、防风险”的坚定决心和系统施策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创新债务化解机制,为全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提供了“河南方案”,体现了在复杂经济环境下统筹安全与发展的治理智慧。同时,随着相关工作进入深水区,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正逐步显现。
一是财政收支矛盾凸显,政府债务负担加重。财政收支方面,房地产市场调控,导致房地产税收收入和土地出让金收入减少,进一步导致河南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步下降,但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和政府性基金支出进一步上升,使得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债务负担方面,河南省地方政府债务增速较快,2024年末债务余额突破2万亿元,部分地市政府债务规模仍在持续扩张,同时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因运营效率低下、收益不及预期,难以产生足够的现金流覆盖建设和运营成本,进一步加重了地方政府债务负担。
二是地方政府融资渠道单一,债务规模与结构失衡。河南省地方政府长期依赖土地出让收入、政府债券融资等有限渠道,在经济下行、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时,持续下降的土地出让收入和有限的政府债券额度,难以满足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需求,导致地方政府寻求其他隐性融资渠道,增加了债务风险。2024年全省超2万亿元债务余额中,专项债务占比高。隐性债务方面,尽管我省通过专项债已经置换掉部分隐性债务,但存量规模依然大,且置换后的显性债务可能会加剧未来财政负担。河南省2024年发行的地方债中,再融资债券占比达62%,反映出地方政府通过“借新还旧”缓解短期压力,但长期风险未根本解决。
三是融资平台转型阻力大,长效化债机制尚未健全。河南推动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但部分平台公司仍依赖政府信用背书,隐性担保未完全剥离。尽管全省融资平台数量逐年压降,但存量债务处置难度大,且市场化融资能力不足。例如,中原银行吸收合并3家地方法人银行后仍需专项债券补充资本,反映出金融化债依赖政策输血,存在隐性担保。同时,河南虽制定“1+7”化债方案并获得国务院批复,但全口径债务监测、风险预警等机制仍在建设中,隐性债务新增的风险依然存在。
二、破立协同:探索化债与发展良性互动的双轮驱动模式
为进一步落实中央一揽子化债政策要求,有效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牢牢守住系统性风险底线,助力化债工作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针对河南省地方政府债务化解工作具体可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一要优化偿债结构与机制,缓解短期财政压力。基于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的“新增6万亿元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政策 ,河南省可通过债务置换延长债务期限、引导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长换短、以新换旧、以低换高”进行债务重组,达到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债务利息负担的目的。探索全新的债务与项目收益的联动机制,确保专项债资金投向收益可覆盖本息的项目,如5G基础设施、新能源产业园等,减少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同时,建立健全项目收益动态评估与退出机制,对专项债支持的基建项目实施全生命周期收益跟踪,未达预期的项目通过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产,回笼资金用于偿债。
二要打破化债政策依赖,构建长效治理体系。在进一步推动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过程中,需要打破隐性担保政策依赖。分类依次推动平台公司转型,明确“政企界限”,禁止新设隐性担保项目。通过数字化赋能形成地方债务穿透式监管,依托省内预算管理系统,整合财政、金融数据,建立债务动态监测平台,通过智能化平台精准识别变相举债行为,实现隐性债务新增预警机制。同时,针对不同债务情况的县市采用差异化政策,一方面,对22个试点县市加大转移支付倾斜,优先支持其债务重组;另一方面,针对非试点地区可以通过省级担保发行集合债,降低融资成本和偿债负担。
三要协同化债与产业升级,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利用中央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等工具,聚焦新质生产力培育,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比如进一步布局郑州与洛阳地区的量子科技、新能源、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同时,通过发行科技创新专项债,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跟投的有效机制,既能降低隐性债务利息负担,又能加速量子科技、新能源等领域的产业突破,形成“化债—投资—收益”的良性循环。通过政策工具创新推动产业生态重构,将化债压力转化为升级动力,形成以债务化解支撑产业跃迁、以产业收益反哺财政安全的协同模式。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债务化解推动产业新路径,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的防风险与促发展并重的中部方案。
【作者:武春桃 袁浩然 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 本文系2024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2024JC020)部分研究成果】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