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的辉光”到“时代的引擎”:洛阳文化赋能的实践逻辑
五月,洛阳的天空下,历史的文脉与时代的发展交织升腾。一次对这座千年帝都的深度考察,不啻一把解剖中国式现代化内在肌理的手术刀,精确地指向一个核心命题:在波澜壮阔的全球化与本土化张力并存的时代,一个区域——尤其是一个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遗产的区域——如何将其沉淀的“文化资本”的宝藏激活、重组,并以此为战略支点,撬动自身现代化路径的颠覆性再造?洛阳,这座曾见证王朝兴替的古城,正以一种近乎“炼金术”般的“产文融合”实践,为我们揭示了文化力量在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深刻转型中的聚变效应与赋能奥秘。
一、工业心脏的文化“输血”:从洛轴的精微“关节”透视“中国智造”的灵魂重塑
洛阳轴承厂房内,冰冷的钢铁在精密仪器的雕琢下,化身为支撑“国之重器”运转的“关节”。对这里的聚焦,既是对一个关键产业环节的战略审视,更是对国家工业体系自主性与创新性的深刻期许。洛轴的存在与发展,本身就是一部镶嵌在中国工业化宏大叙事中的“微观史诗”,它折射出技术引进、自主研发与超越追赶的艰难历程。
然而,若仅仅将洛轴的成功归因于政策扶持或技术迭代,无疑会忽略其背后更为深沉的文化动力。河洛文化,这片土地的精神母体,其蕴含的“格物致知、穷理尽性”的探索欲,那种“尚巧务实、精益求精”的工匠魂,以及“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变革基因,如同无形的“文化血液”,持续不断地为洛轴这样的现代工业心脏注入生命力。这不再是遥远历史的模糊回响,而是转化为研发团队夜以继日的攻坚克难,转化为生产线上对每一微米精度的执着坚守,转化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敢于“亮剑”的底气。这是一种文化资本的“活化”与“内化”过程——将弥散在历史时空中的文化精神精准地滴灌到现代产业的神经末梢,从而实现从“洛阳制造”的物理输出到“中国智造”的价值引领与灵魂重塑。这已然超越了简单的“文化搭台”,而是文化本身作为一种核心生产要素参与到价值创造与产业升级的深层结构之中。
二、历史遗产的“意义裂变”与“价值飞跃”:白马寺、龙门石窟的当代经济符号学解读
当脚步徜徉于白马寺的朱甍碧瓦下,或在龙门石窟的万佛崖下屏息仰望,我们所面对的,已不仅仅是静态的文物古迹,而是在新时代语境下经历着“意义裂变”与“价值飞跃”的动态文化符号。白马寺,作为佛教文化东渐的肇始之地,其历史坐标的意义已从单纯的宗教传播史事件扩展为中外文明对话、文化包容与创新的象征性符码,为今日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历史的镜鉴。龙门石窟,则以其跨越数百年的艺术演进,从北魏的刚健质朴到盛唐的雍容华贵,不仅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巅峰,更是一部用石头镌刻的视觉化“国家形象史”与“民族精神史”,其雄浑气魄与艺术魅力,至今仍是激发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的强大源泉。
“让文物活起来”,这一核心理念的洛阳实践,绝非对历史的浅层消费或简单复刻,它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意义再生产”工程:通过考古学的最新发现还原历史的真实,通过多学科的交叉研究赋予遗产更丰富的阐释维度,通过数字孪生、VR/AR等科技手段打破时空壁垒,让公众得以沉浸式地“触摸”历史。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创IP的孵化、主题文旅的深度开发、国际文化交流平台的构建,将这些历史遗产的文化势能高效地转化为经济动能与社会效益。白马寺的禅意体验、龙门石窟的夜游模式,都是将“文化资本”进行市场化配置与价值倍增的鲜活案例。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当代经济符号学逻辑——文化符号的意义越丰富、传播越广泛,其所能撬动的经济价值与社会影响力就越大。
三、“产文一体”的深层耦合:洛阳现代化路径的“范式革命”
洛阳的探索,其最引人瞩目的或许在于它试图超越传统“产业是产业、文化是文化”的二元分割,构建一种“产文一体、城文共生”的区域发展新范式。这不啻一场对区域现代化路径认知的“范式革命”,其核心在于承认并激活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与引领性作用。
这种深层耦合,首先表现为文化对产业发展逻辑的重塑。洛阳不再将文化视为产业发展的外部约束或补充要素,而是将其作为产业升级的内生动力与价值源泉。比如,在发展先进制造业时,不仅强调技术创新,更注重从河洛工匠精神中汲取“精益求精”的文化养分;在文旅产业发展中,则深度挖掘隋唐洛阳城的“神都”叙事,打造具有独特文化标识的旅游产品。这是一种“基因改良”式的融合,让产业因文化的注入而更具“灵魂”与核心竞争力。
其次,体现在产业发展对文化传承方式的革新。新兴产业,特别是数字技术、文化创意等,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与平台。洛阳通过智慧旅游、数字博物馆、线上文化体验等方式,让千年文脉在赛博空间焕发新生,极大地拓展了文化的受众范围与影响力。这是一种“技术赋能”式的融合,让文化借助产业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
最终,“产文一体”共同形塑着洛阳的城市特质与现代化品格。当历史街区的保护与现代城市功能的提升并行不悖,当市民既能享受到高效便捷的现代生活又能时时感受到古都文脉的浸润,洛阳便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时空压缩”之美——历史的厚重与未来的憧憬在此交汇,传统的雅致与现代的活力在此共生。这是一种既有“国际范”又不失“地方味”的现代化,它拒绝千城一面的单调,追求的是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发展境界。
结语:洛阳之问与中国之答——文化驱动下的文明新形态探索
五月洛阳的考察,与其说是一次考察,不如说是一场对话——一场关于历史与未来、传承与创新、文化与发展的深度对话。洛阳以其“产文一体”的深刻实践,不仅为自身“再造辉煌”找到了金钥匙,更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洛阳样本”。它雄辩地证明:文化自信,若能转化为精准的战略擘画与高效的转化机制,便能释放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磅礴伟力。
在全球文明交流互鉴日益频繁、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今天,洛阳的探索,其意义已超越一城一地,它所揭示的,是如何在一个拥有悠久文明传统的国度,通过对“文化定力”的坚守与“文化活力”的激发,探索出一条既遵循现代化普遍规律,又彰显自身文明特质的发展道路,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贡献独特的东方智慧。这,或许是洛阳之于今日中国,乃至之于世界,最为深远的回响与昭示。
(作者:曾心怡,李浩东,刘昊,陈敬林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