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巨匠蔡元培(上)
编者按:蔡元培,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斗争,后赴德国留学,任民国初首位教育总长,主持制定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个法令——《大学令》,后来任北京大学校长。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主持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被誉为“影响中国历史的十位教育家”之一。他去世后,毛泽东誉其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本文从勤奋苦读、学贯中西,应时而变、民主先锋,执掌北大、兼容并包,砥德砺行、品近完人等4个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蔡元培(1868—1940年),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号孑民,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清光绪进士,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毕生以“学术救国,道德救国”为信念,淡泊名利,清廉自守,孜孜矻矻致力于教育事业,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
一、勤奋苦读,学贯中西
蔡元培1868年1月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商贾之家,自幼聪颖,4岁入家塾,11岁时父亲蔡光普因病去世,这对蔡家打击很大,不但经济陷入困顿,蔡元培无忧无虑的生活也随之烟消云散,但他没有因此意志消沉,而是寄居姨母家继续读书,勤学不辍。他初读《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后读《大学》《论语》《春秋》等“四书”“五经”,都能达到会背的程度。当时南方夏天蚊虫多,他晚上读书时就把双脚放在水桶里,避免蚊子叮咬,从而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他读书时每遇疑难之处,便翻阅大量有关参考书,案头常因此而堆满各种书籍。他的私塾先生素以教书严厉著称,他曾经回忆说,先生上课时会让学生背书,如果背不过或者有错误的,先生就用竹板在手心责十下。“我记得有一次背诵《易经》屡次错误,被责手心几百下。”他年轻时经叔叔介绍,到绍兴“古越藏书楼”帮助校勘《绍兴先生遗书》,趁此机会,他4年中遍读了楼中万卷藏书,并对重要书籍都进行了批注。他的女婿林文铮说当时他批注的《墨子》《管子》书上,密密麻麻,遍布书页,没有一点空隙。他的儿子蔡无忌在《追忆蔡元培》一文中说:“先君小时家居勤学,尝在楼上读书,一夕本宅失火,举家惶骇不已,家人疾呼先君下楼,先君仍读书自若,态度极为镇定。”就是通过这样的刻苦学习,蔡元培奠定了扎实的国文功底。经多年苦读,他17岁考取秀才,22岁考取举人,23岁考取贡士,后经殿试中进士,并点为翰林院庶吉士。他在考中秀才后,考官对他考卷的评语是:“笔轻而灵,意曲而达”“简洁名贵,滴滴归原”;乡试后考官评价他的文章是:“语无泛设,引证宏博,词意整饬”;点翰林后,他的才名传到“帝师”翁同龢耳中,翁专门看了他的文章,大赞:“年少通经,文极古藻,隽材也!”他26岁就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站到了古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科举之路的最高峰。蔡元培后来之所以能做出伟大成就,和他早期的苦读有着直接关系。他晚年回忆说:“我自十余岁起,就开始读书,读到现在,将满六十年了,中间除大病或其他特别原因外,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由于他勤学不辍,因此才有了渊博的知识,成为后学之楷模。他一生的主要著作有《石头记索隐》《教授法原理》《中国伦理学史》《美育实施的方法》《华工学校讲义》等。1934年,河南焦作工学院(原中国矿业大学前身,也是今河南理工大学前身)第23级同学毕业,蔡元培作为该校名誉校董被请求题词,他挥笔书就“好学力行”4字,后来成为该校的校风校训。这也是蔡元培一生刻苦学习、奋力实践的写照。
蔡元培早年在科举考试的道路上非常顺利,他完全可以这样继续走下去,求取仕途功名。但蔡元培不是一个庸庸碌碌的读书人,而且那个年代也不允许他这样按部就班一直走下去了。1894年,在甲午战争中,中国被自己视为蕞尔小国的日本所打败,整个国家为之震惊。开战之初,蔡元培极力主战,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最终导致战败并割地赔款,这深深刺痛了蔡元培,他痛哭流涕。也就在这一年,他的思想发生了剧烈变化,深感振兴国家、“培养革新之人才”之重要。之后随着戊戌变法失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使蔡元培深感清廷改革已“无可希望”。当时社会上与朝廷已形成一股学习西方的潮流,蔡元培开始接触西学,由此寻找治病救国的良药。此时他意识到,京城官场已不是他施展抱负的场地,尤其是维新人士的惨烈下场更使他下定决心要南下从事教育工作。1898年冬,他来到绍兴任中西学堂监督,开始从事新式教育活动,但时间不久,由于学堂中存在着新旧之争并受到旧势力的顽强抵制,他愤然辞职。在行事方式上,蔡元培既有谦谦君子之风,又有梁山好汉血性,一天晚上参加中西学堂的宴会时,他高声批评康有为、梁启超维新运动的不彻底,说到激烈处,他高举右臂大喊:“我蔡元培可不这样。除非你推翻满清,否则任何改革都不可能!”1901年他来到上海,出任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他认为,国家当时太缺乏具有新思想新知识的人才了,要救国必须靠新的教育,学习西方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考察世界各国的学术、教育和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后,他认为当时德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下决心要到德国去学习。最后他费尽周折终于在1907年实现了自费到德国学习的机会。
从1908年10月到1911年的6个学期里,他在德国柏林莱比锡大学共选听了40多门课程,包括哲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民族学、绘画艺术论等。除了听课,蔡元培还从事文明史与世界史研究,先后编著、翻译了多部学术著作,其中《中国伦理学史》被称为中国现代伦理学的开山之作。1913年,蔡元培又赴法国学习研究,3年时间里又编撰了大量哲学美学著作。1921年,他分别被法国里昂大学、美国纽约大学授予文学、法学博士荣誉学位。他一生共6次出国学习考察,先后与世界著名科学家、哲学家、音乐家杜威、罗素、爱因斯坦、居里夫人、萧伯纳等建立了友谊。在他的人生经历中,既有深厚的旧学根基、完整的科考经历,又有长期在德法等欧洲国家学习研究的历程,可谓名副其实的学贯中西。
二、应时而变,民主先锋
由于蔡元培在长期的官场中对清廷的误国卖国行为认识越来越深,尤其是甲午战争后他接受了大量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特别对孙中山的革命主张非常赞同,革命意识日益强烈。1902年,他在上海同蒋智由等创办了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建立了一系列爱国组织,开展革命活动。蔡元培鼓励爱国学社的学生以新的面貌和态度追求新理想,改变国家沉闷的风气等,由于革命色彩浓厚,受到了清政府的警觉和侦讯。此间,他辗转于青岛、日本、绍兴、上海等地,同时做到德国留学的准备,以躲避风头。到1904年,他对清政府已彻底失望,在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下他秘密加入了以杨笃生为首的“暗杀团”,准备搞一场震撼世界的恐怖活动,以投毒、爆炸等方式刺杀大清国皇亲国戚与王公大臣,从而实现改朝换代的目的,这也是科举制度实行以来一个“翰林”准备搞暗杀的千古未有之举。为此,蔡元培带领研制小组躲在隐蔽的地方,买书籍、买材料,日夜攻关,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一种体积小、威力大的炸药。正当他们准备实施爆炸时,因其中一个成员活动暴露而失败,“暗杀团”的活动不得不停止下来。当时蔡元培之所以热衷搞暗杀活动,这也是那个时期的一股风潮,热血青年们对此趋之若鹜,大街小巷不时传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呐喊,以及“断头台上凄凉夜,多少同侪唤我来”的狂吼。
暗杀活动停止后,蔡元培在上海组织建立光复会,宗旨是“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主要从事反清革命斗争。但由于光复会组织软弱涣散,严重影响深入开展反清斗争,蔡元培与之关系逐渐疏远并最终脱离。后来蔡元培被孙中山委任为中国同盟会上海分会负责人,继续开展新的反清工作。
1907年6月,蔡元培经长期筹划赴德国留学,一学就是4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在上海同盟会主要领导人陈其美的电报催促下,蔡元培从德国取道西伯利亚回国。1912年初,他受命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首位教育总长。为了搞好民国教育,他主持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主要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教育体制。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蔡元培愤而辞职。次年8月,他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携眷赴法留学。在法国,他与李石曾等创办留法勤工俭学会,希望以此组织帮助更多华人到欧洲求学。后来赴欧勤工俭学的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李维汉、李立三、向警予、陈延年、陈乔年、聂荣臻、李富春等,大多是通过这个组织的帮助得以在法国进行学习的。这个组织还受理过邓小平、王若飞、陈毅等留法学生提出的勤工俭学问题。
1916年底,他回到北大当校长,采取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在教育上坚持“五育”并举方针:对学生进行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育教育,意在通过这些教育实现富国强兵、提升国民素质、培育世界眼光、提升对世界的认知能力等。同时,他大力支持新文化运动。1918年11月16日,北大学生在天安门前组织集会庆祝“一战”胜利结束,他在会上发表了题为《劳工神圣》的演讲,鲜明提出要“认识劳工的价值”,并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五四运动”中,他积极支持学生爱国行动,多方营救被捕学生,并以提交辞呈向北洋政府施加压力。
1923年春,因不满北洋政府破坏法制行为,他坚决辞掉北大校长,离京南下。秋间转赴欧洲,从事研究和著述。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经孙中山提名,他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监察委员。1926年初他从欧洲回国,在上海参加了苏浙皖三省联合会,配合北伐战争,策划了三省自治运动,遭到军阀孙传芳通缉。1927年,他出任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大学院院长、监察院长和代理司法部部长等职。这时,他在政治上倾向南京国民政府,但并不支持蒋介石的滥杀政策,还出面营救可能遭国民党逮捕的共产党人和革命青年。一年后,他辞去政府各行政职务,专任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专注发展国家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主张抗日,拥护国共合作。1932年,他与宋庆龄、杨杏佛、鲁迅等发起组织建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努力开展抗日爱国运动,营救一切爱国的革命的政治犯,竭力为国家、民族保存一二分元气,还曾援救许德珩等爱国民主人士,营救丁玲、朱宜权等共产党人。后来,杨杏佛在上海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蔡元培在公开场合严厉抨击暗杀民主人士的卑劣行为,因此遭到国民党特务把炸弹和恐吓函送他寓所的警告。此时,他与蒋介石的政治立场已分道扬镳。
卢沟桥事变前,他到南京时受到汪精卫的宴请,鉴于汪精卫当时对日本侵华暧昧的态度,席间他苦劝改变汪亲日立场和行为,以推进抗战与民族复兴的国策。说到激动处,他的眼泪一滴滴落到汤盘里,他又和汤一道咽下。其情其景,令在场者无不动容。1937年抗战爆发初,当蔡元培读到毛泽东从延安寄来的“国共合作,共御外敌”的来信后,他从北京亲赴南京面见蒋介石,要求蒋迅速进行全面抗战,蒋介石避而不理,他在蒋的官邸处绝食4天以示抗议,人们赞为“国士无双”。全面抗战开始后,他与上海文化界知名人士联合组织成立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积极组织发动文化界人士及民众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同时,他还与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创始成员联合全国各大高校校长、教授发表长篇声明,揭露日军蓄意毁灭中国教育机关的罪恶暴行,并组织救亡协会下设的国际宣传委员会扩大对外宣传,争取世界各国人民支持。
在他的一生中,曾多次与清廷斗、与袁世凯斗、与北洋军阀斗、与蒋介石斗,多次名列通缉令,多次收到恐吓信,走在生死的边缘也何止一遭两遭。他不畏国民党高压,料理鲁迅的丧事,刊刻鲁迅的遗集;主持杨杏佛的葬礼,谴责特务暗杀爱国志士无耻行径等等,时常以无私无畏精神公开与当局唱反调。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享年73岁。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锋,蔡元培毕生在文化、教育、救国图存、改良社会风气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逝世后,国内各主要党派和团体以及要人名流纷纷致电吊唁,全国哀挽。中共中央在唁电中誉其为“老成硕望”“勋劳卓著”;毛泽东同志誉其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周恩来同志为他送的挽联是:“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作者:王喜成 单位:郑州工商学院)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