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专家谈丨科技金融助力河南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5-22 09:19

【编者按】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2024年河南民营经济贡献全省55%以上的GDP、90%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1081.7万户市场主体占全省总量96%,构成“树根经济”支撑体系。2025年5月20日,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值此节点,大河网学术中原推出“民营经济专家谈”系列文章,邀请专家解读怎样打通法律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如何用法律护航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敬请关注。

海报成品3.jpg

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未来河南也将制定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可以说民营经济已然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创新发展的有力支撑。过去一年,河南省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55%以上的GDP,涌现了蜜雪冰城、胖东来等出圈的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科技金融是滋润民营企业发展的源头活水,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继续下大气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谋划的关键节点,如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织融合的大背景下有效运用科技金融助力河南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值得关注。

一、河南省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融资困境

(一)制度设计不科学、运行不畅问题仍存,难以实现政策预期效果

河南省在推动科技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体制机制创新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制度性壁垒。首先是政策体系不够完善,政策制定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各部门的政策协调性不佳、政策导向不一致,在一些政策边界和责任认定上存在模糊地带、矛盾节点及缺失部分,以致政策工具无法形成合力,政策作用发挥大打折扣。其次是政策工具比如政府引导性基金覆盖面不全,对种子期、初创期及衰退期的企业支持较弱,政策惠及程度也存在区域性差异,对郑州、洛阳等中心城市政策资源分配较多,而对经济欠发达城市以及县域地区的民营企业惠及程度较小。再次是风险分担机制尚不完善,风险分担主体主要依靠政府和银行,保险公司、创投公司等多元化主体未发挥较大作用。补偿力度也不够有力,风险补偿基金设置规模较小,外加政策执行者对风险补偿政策认识不充分、执行不到位都影响了风险管理效能。

(二)“融资贵、难”问题突出,难以满足民营企业资金需求

河南省针对小微企业出台了诸如减费让利、加强利率政策传达等优惠政策,但民营企业依旧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一方面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单一,仍以间接融资为主,对股权、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利用不足。商业银行现有金融产品创新滞后,针对民营科技企业的金融贷款授信方式大部分仍拘于“现金流+抵押物”形式,而民营企业大多规模小、资产轻、抵押物少,因此资金需求难以满足。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在创新、研发过程中也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融资难导致创新发展难以持续。尤其受到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影响,企业面临更大的资金周转压力,获取银行授信的难度加大,只能转向民间借贷,加大了企业融资成本。另一方面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预期风险防控压力也较大。金融机构延期还本付息、续贷、展期等还款方式虽纾解了一部分还款压力,但企业依旧面临各种不确定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无还本续贷等方式有待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以进一步减轻企业的经营压力。

(三)服务体系不健全、滞后问题显现,难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河南科技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服务生态尚不完善。一是科技金融的服务平台较少,缺少企业和各类金融资本对接的信息共享专业平台,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和金融资源等信息交流存在滞后问题,不能够做到有效互联互通,资源无法得到有效整合和配置。二是缺乏专业化中介服务体系。科技金融的发展需要完整、可靠、高效运行的系列产业链条,比如创业孵化、法律咨询、会计审计、管理咨询、评估认证、经纪中介、知识产权运营和交易服务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河南省在此方面还未形成成熟的科技金融中介服务体系。三是人才体系建设不完善。省内专业化投资人才和管理机构有限,难以满足多元化投融资需求,市场化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各项政策工具在具体运行过程中缺乏有效载体和抓手,因此在科技与金融专业复合人才引育上需进一步发力。

三、以科技金融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对策建议

(一)打出政策组合拳,完善科技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保障机制

一是强化政策统筹推进。政策制定要保持系统性连贯性,组织科技金融牵头部门对各部门进行有效沟通和协调,统筹政策的规划和制定,确保部门间政策协同推进。同时加大落实力度,打好政策组合拳。围绕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科技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等各方面,以多元政策供给形成政策合力,形成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全周期、立体化的科技金融政策支持体系。二是精准化区域赋能。按照河南空间格局一主两副、一圈四区、多点支撑的空间格局,构建郑州科创金融城、洛阳和南阳科创金融副中心的金融格局,对县域开展科技金融专项活动,打造双核驱动、多点支撑的科技金融支撑格局。三是优化风险分担、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新型政银担、政银保等联动平台,构建“银行+政府+保险+担保”差异化风险分担机制,切实提升担保机构服务民营企业的能力,让银行敢贷、愿贷,让企业敢发展、敢创新。提升补偿基金效能,扩大风险补偿资金池,适当放宽补偿贷款利率上限,进一步释放风险补偿的惠企红利。

(二)壮大耐心资本,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一是创新传统金融产品供给。鼓励银行创新信贷业务,开发知识产权和股权质押贷款等多种新型融资模式。构建梯度化金融产品体系,针对企业发展不同的阶段设计相应的金融产品。拓展直接融资等多种方式,创新股权市场、债券市场的产品种类,积极引导创投机构对民营企业的股权投资。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性基金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作用。强化市场运作,以投带引,引导投早投小投科技,提高对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包容度,为民营企业持续发展注入“资本活水”。紧扣省内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重点产业发展方向,重点面向“瞪羚”企业、“独角兽”以及创新龙头企业布局设立专项基金,激发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活力。三是落实无还本续贷政策。健全与无还本续贷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体系,简化企业的贷前、贷中、贷后管理流程,完善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缓解企业的流动性压力,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三)健全服务体系,优化科技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建立综合性科技金融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构建信息共享共用的平台,建立包含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等综合各方信息库的综合性信息平台。消除各方信息壁垒,实现信息在政府、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间畅通共享,保障金融需求有效对接,为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支持。二是完善中介服务体系。目前省内中介服务机构不完备,要建立关于科技金融服务的专业化中介链条,健全统一规范的知识产权和技术转让的交易市场,发展和培育关于法律、会计、管理咨询、评估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高质量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专业化服务。三是实施科技金融人才战略。加快人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养高质量科技金融人才。整合地方高校、企业、金融机构的资源优势,推动产学研人才的联合培养。实施专项引才工程,创新多种引才方式,制定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政策,吸引各类优秀科技金融人才助力河南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史璇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