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劳动教育的逻辑机理研究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5-22 09:46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新质生产力是一种以创新为主导,有别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高校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践行落实社会主义教育理念的重要抓手,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和高校劳动教育重要性日益凸显的今天,本文从四个维度对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劳动教育的逻辑机理与实践进路进行探究。

一、倡导的新思想为高校实施劳动教育起到价值引导作用

思想永远走在行动之前,新质生产力倡导的新思想必将引导高校劳动教育的发展前进,新质生产力倡导的“创新”“协调”“科学”“高效”等思想内涵对高校学生、教师以及校园文化建设均有重要的价值引导作用。

(一)引导学生树立全面科学的劳动思想观念

新质生产力倡导的新思想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指引高校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相结合,不仅要传授劳动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同时还要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不仅“爱劳动”,更要“会劳动”;不仅“会动手”,更要成为专业领域的“小能手”。

(二)引导高校教师创新劳动教育方法

在高校教育工作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方法至关重要,在以往的高校教学工作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很大一部分高校教师在创新能力和创新方法上一直都有所欠缺。新质生产力倡导的新思想鼓励高校老师树立创新意识,对教学方法守正创新,在工作中不再照本宣科、因循守旧,而是以开放、创新的态度,敢于革故鼎新、推陈出新,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劳动教育方法,如开展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价值和乐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高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三)引导高校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

高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全面人才培养的殿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培养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培养。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倡导发挥新型劳动者的主体作用,引导高校创建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有温度”“有能量”的融媒体产品等方式,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劳动教育的熏陶。

二、蕴含的新动能为高校实现劳动教育目标夯实经济基础

高校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多方面的经济基础支持。新质生产力蕴含的新动能如科技创新、数据赋能等新型经济模式,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可以推动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并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加速形成从“创新”到“市场变现”的循环,为高校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进一步的经济支撑。

(一) 新质生产力蕴含的新动能为高校劳动教育提供更多教育资金投入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能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会促使国家和社会拥有更充裕的财政收入,从而使更多资金投入教育领域,以满足高校劳动教育发展中需要的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培养以及课程开发等资金。

(二) 新质生产力蕴含的新动能促进技术转化增加高校劳动教育经费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速度加快。通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高校可以获得专利转让收入、技术服务收入等。这些收入可以用于改善劳动教育的教学条件、购置先进的劳动教育设备、开发新的劳动教育课程等,为劳动教育提供直接的经济支持。

(三) 新质生产力为高校劳动教育提升人才价值吸引社会投资

新质生产力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当高校培养的人才在社会上展现出较高的价值和竞争力时,会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关注和投入高校教育中。一些企业和社会组织会愿意赞助高校的劳动教育项目,以培养符合自身需求的人才,这也为高校劳动教育提供了额外的经济来源。

三、催生的新行业为高校拓宽劳动教育内容提供新动力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可以催生大量新生行业,新的行业附带崭新的行业特点,又可以为高校拓宽劳动教育内容提供新的动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激发高校劳动教育观念的更新

劳动教育理念并非一成不变,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特点,因此高校劳动教育需要不断更新,主动去适应新时代的变化。新质生产力下的新行业具有创新性、科技性和跨界融合等特点,这些新特点将促使高校认识到劳动教育需要与时俱进,要培养学生适应新兴产业需求的综合素养,如创新思维、数字化技能和跨学科能力等,从而推动高校更新劳动教育观念,从传统的体力劳动教育向更注重脑力与体力结合、知识与技能融合的方向转变。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才能在未来就业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保持本校劳动教育水平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二) 丰富高校劳动教育资源

新质生产力包含的先进技术和新型模式本身就是一种新型劳动教育资源。例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兴技术行业可提供相关的技术平台和软件,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劳动实践模拟。同时新质生产力催生的新型行业更加丰富了劳动教育资源,如智能制造业的企业可向高校提供先进的生产线作为教学实践基地,使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这类先进的科学技术带来的新型劳动教育模式,不仅可以打破传统劳动教育受到现实空间、经济条件的束缚,更可以开拓出新颖高效的劳动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带来全新的体验。

(三)促进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优化

新质生产力催生的新行业和传统行业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和就业中需要满足新生的劳动需求,高校则需要优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如此才可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方面,高校劳动教育需增设与新行业相关的劳动教育课程,如人工智能伦理与实践、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实践等;另一方面,可对传统课程进行改造,融入新质生产力的元素,如在机械制造课程中加入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内容,使课程体系更具时代性和针对性。

四、形成的新模式为高校丰富劳动教育方式提供崭新样态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引发多个行业的变革,也将打破传统的行业发展模式,新质生产力发展形成的新型经济模式也为高校劳动教育提供了新的模型参考。

(一) 产学研合作型劳动教育模式

新质生产力强调生产力要素间要协同匹配,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因此新质生产力发展可以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劳动教育模式。如高校与创新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学生在基地中参与企业实际项目开发,接受企业专家指导,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技术需求,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产学研合作型的新型劳动教育模式实现了不同生产要素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学校科研水平,还有利于企业的创新发展和未来人才储备,达到多方互利共赢的局面。

(二)创新创业型劳动教育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新质生产力倡导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科技素养,鼓励学生质疑、探索和尝试。在实践中,高校劳动教育可以采用创新创业型劳动教育模式,例如举办创新创业竞赛,鼓励学生基于新质生产力的新模式提出创业项目,学校为优秀项目提供孵化支持,包括场地、资金和指导教师等,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创新创业型劳动教育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助于改善我国大学生“高分低能”的问题,提升高校教育的整体水平。

(三)跨学科融合型劳动教育模式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新质生产力倡导要素协同和开放共享,鼓励不同要素之间相互促进、相互适应,以形成更高效率、更高水平的生产能力。注重不同领域之间的合作交流,利用多种资源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在高校劳动教育中,可以采用跨学科融合型劳动教育模式,引导学生跨越多个学科,组成跨学科团队,共同完成项目,例如智能农业项目,涉及农业科学、信息技术、机械工程等多个学科知识,学生可以在跨学科融合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跨学科型劳动教育模式打破了不同学科的界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提升了劳动教育的时效性和丰富性,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高校劳动教育是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以往的发展历程中,曾被个别高校视为边缘课程,受重视程度不足,目前正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临之际,在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下,高校劳动教育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把握历史机遇,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为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腾飞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作者:郝环一,桂林学院 本文系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新质生产力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动机理研究》(课题编号:24KSF007)、桂林学院2023年校级课题“新时代广西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观培育的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