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孪生赋能的黄河流域生态协同治理新模式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5-23 09:22

水沙共舞数千载,智慧孪生今破局。虚实映射勾勒九省区一体图景,高频感知与深度计算交织成预测之网。从“智能石头”到云端模型,从边缘计算到区块链契约,科技之手轻抚千年水脉,让古老黄河在数据洪流中焕发生机,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乐章。

黄河,这条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九省区共同的生态命脉,面对水沙失衡、资源短缺与生态脆弱的累累伤痕,数字孪生技术恰如智慧甘霖,润物无声地渗透入流域治理的每一个环节。它以虚实交融之术,精准勾勒水流脉动,为这条古老河流谱写科技与自然和谐共舞的崭新篇章。

一、数字孪生技术重构黄河流域治理的逻辑框架

(一)虚拟映射打破行政壁垒,实现全域协同治理

数字孪生技术通过构建流域级数字底板,重塑了黄河流域治理的空间逻辑。黄河流域横跨九省区,长期存在的行政分割与自然流域系统性矛盾导致治理主体分散、信息壁垒严重。数字孪生技术整合水利、生态、气象等多领域数据,构建了覆盖全流域的三维立体监测网络。

河南省布局的“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网是典型案例,它融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传感器等多源设备,实现空间分辨率达亚米级、时间分辨率至分钟级的动态监测。在模型层,统一的流域系统动力学模型将分散的行政单元整合为以自然流域为边界的完整系统。黄河设计院构建的L1—L3级数据底板,支持从宏观规划到具体工程层面的精细化治理,形成了全流域一体化的数据视图。这种技术驱动的空间重构,使跨区域水资源调配、生态补偿等复杂决策得以基于全流域视角进行,突破了传统行政边界的限制,显著提升了治理的整体性与协同效率。

(二)动态闭环驱动治理模式转型,实现主动干预

数字孪生构建的“感知—分析—决策—反馈”动态闭环机制,推动了黄河流域治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干预转型。传统治理依赖经验判断与事后修复,难以应对气候变化加剧、人类活动增强等挑战。

数字孪生系统通过物理与虚拟世界的双向实时映射,在感知层部署分布式传感器网络,包括植入特殊传感器的“智能石头”和无人机测深仪等,实时采集水文、泥沙、工程安全等关键数据。在计算层,系统耦合多尺度模型(如河冰动力学模型、泥沙冲淤模型),显著提升了预测精度,使洪水预警提前期延长至72小时,冰凌预报误差降至5%。执行层依托智能调控接口,形成完整决策闭环。2024年黄河流域旱涝急转期间的实践证明了这一价值,通过“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平台推演水库群调度策略,精准控制花园口流量,实现5.77亿吨泥沙减淤效益。这种模式增强了治理系统的前瞻预判、精准干预和效果评估能力,提高了应对极端事件的适应性。

二、数字孪生驱动协同治理的实践路径

(一)数据共享构建全域治理数字底板

全域数字底板是数字孪生系统的核心基础设施,其建设聚焦跨时空、跨领域的数据融合。时间维度上,系统整合60年水文历史数据与实时监测信息,构建全时序数据库,支持流域演变规律分析与政策效果评估。空间维度上,通过地理信息系统与物联网技术融合,实现九省区多源异构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河南省黄河流域建成的33处水文站、424处雨量站组成的“三道防线”监测体系,覆盖858千米堤防与53个滩区,为数字底板提供了实时空间数据。组织维度上,《数字孪生黄河建设规划(2022—2025)》推动数据共享协议与标准互认,致力于打破部门间数据壁垒。黄河水利委员会(简称“黄委”)印发的数据共享清单和全委数据仓库建设,为跨区域水资源调度与生态补偿量化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撑。数字底板不仅提供了技术支撑,更重构了治理主体间的协作关系,为协同决策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石。

(二)智能决策打造精准治理数字大脑

智能决策系统通过四层架构重塑治理方法论:数据层整合多源感知数据,模型层集成水文、生态等专业模型,分析层运用机器学习优化多目标决策,展示层提供三维可视化交互界面。

黄河设计院研发的“云河地球”三维仿真引擎是一个代表性案例,它支持防汛调度与泥沙分析,能够实现水库排沙方案的百万级参数模拟。该系统的技术突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联邦学习框架平衡了数据隐私与共享需求,边缘计算将模型运算时延降低至毫秒级,知识图谱技术实现了跨领域知识的有效融合。功能上,系统不仅延长了洪水预警期、优化了调水方案,还通过区块链技术追溯治理措施的全生命周期效果。2024年汛期的实际应用显示,“豫黄河务通”App日均有2150人次使用,处理业务8.5万件,大幅提升了应急响应效率,证明了智能决策系统在实际治理中的价值。

(三)机制创新建立利益协调数字契约

数字孪生技术为解决跨省生态补偿难题提供了创新的制度工具。传统行政协商存在标准模糊、监督困难等固有缺陷,而基于数字技术的契约机制通过三大创新实现了突破: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模型量化生态保护成效,依托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不可篡改,开发智能合约自动执行补偿结算。

山东省与河南省的试点项目是这一机制的成功案例,在该项目中,黄河干流入鲁水质稳定达到Ⅱ类以上标准,累计兑现补偿资金1.26亿元。从实践层面看,系统实现了跨省界水质实时确权、水土保持效益自动核算、补偿金智能划转等功能,推动形成“保护者受益”的市场化机制。这种技术赋能的制度创新,有效缓解了流域治理中的“公地悲剧”困境,促进了多元主体参与的共治格局的形成。

三、制度与技术双轮驱动协同范式升级

(一)完善制度供给破解协同治理深层障碍

数字孪生技术的深度应用需要配套制度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明确了数字治理的法律地位,推动沿黄省份出台配套条例,重点解决四大制度瓶颈:跨区域立法缺失、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责任划分模糊、生态补偿标准不统一。黄委制定的《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地理信息数据技术规程》,统一了数据采集与处理标准,为技术应用提供了规范指引。未来需要进一步推进流域立法协同、标准互认与执法联动,构建“流域统管—多元共治—法治保障”的制度框架,为数字技术应用扫清制度障碍,确保数字孪生治理在法律框架内有序开展。

(二)强化技术融合拓展协同治理应用场景

数字孪生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正在突破传统技术边界,形成多维度的创新应用体系。在感知层,“智能石头”与堤防隐患探测技术构建了立体监测网络,植入MEMS传感器的智能石能实时反馈根石位移数据,配合小禹堤防隐患智能巡检系统实现坝体结构毫米级监测。传输层采用无人机载单波束测深仪突破了盲区测量限制,实现0.5米浅水区地形数据采集,并借助5G网络将数据传输时延压缩至毫秒级别。计算层通过河冰动力学模型与智能监测系统的结合,将开河日期预见期延长至20天,冰凌预报误差控制在5%以内。同步研发的光电测沙仪突破了高含沙量测量的技术瓶颈,实测最大含沙量达938千克/立方米。应用层集成了无人机测深、冰凌监测等创新成果,推进DeepSeek本地化部署,探索其在黄河洪水、凌情预报中的业务化应用,为“四预”能力提升注入科技新动能。未来技术融合需要聚焦三个方向:基于边缘计算的微型传感器研发以降低监测成本,构建自主可控的河冰模型算法体系,以及优化“端—边—云”协同架构以提升决策实时性,推动治理系统从辅助响应向智能预判跃升。

结语

数字孪生技术通过重构空间逻辑、创新决策模式与制度机制,为黄河流域治理构建了“数据驱动—系统调控—多元协同”的新范式。数字底板、智能决策与数字契约机制的融合应用如江河交响,谱写着治水智慧的新乐章。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的深化实施与前沿技术的不断融入,这条哺育了中华文明的母亲河正迈向全域智慧化治理的新境界。千年黄河奔流不息,而今科技与生态的和谐共舞,正为这条古老河流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让黄河安澜的愿景如诗如画般徐徐展开,为子孙后代留下清水绵长、岸青水秀的幸福河。

【作者:张苛、申世彬 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本文系 2024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河南加强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融合联动研究》(项目批准号:2024JC110)阶段性成果】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