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的重大意义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5-27 13:17

群众工作能力是做群众工作和做人的工作的能力,是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的能力,是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引导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更好凝聚服务群众”“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作为,善于从推进社会治理中总结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规律”。群众工作贯穿党治国理政的全过程,群众工作能力是每一名党员干部必不可缺的能力,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对全党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一、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如何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重大部署。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前景铺展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让每一个中国人充满期待,也为之昂扬奋进。然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也绝不是一马平川、朝夕之间就能到达的。我国仍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各种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日益增多,各种风险、矛盾、困难和挑战不断出现,前行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将伴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宏伟蓝图,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在严峻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中披荆斩棘、攻坚克难、闯关夺隘、开拓前进,更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群众工作能力是衡量干部队伍素质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没有高水平的群众工作能力,就不会有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建设一支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必须在提高群众工作能力上持续下足功夫。

二、从人民性到治理效能: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继承逻辑与时代发展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的理论,其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始终围绕“为人类求解放”这一主题展开。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要进一步增强“群众工作”这一看家本领。我们党靠群众工作起家,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来时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实现救亡图存、民族独立,是因为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改变了一盘散沙的局面。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党同样要靠群众工作实现长期执政,我们要走好“脚下路”和“未来路”,必须始终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始终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不断扩大和巩固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发扬光大。

三、为人民谋幸福:新时代践行党的宗旨的核心命题

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必须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作为“国之大者”和头等大事,在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过程中做好群众工作。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坚持鲜明的群众观点,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时刻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严格坚持义务优先,自觉地当人民群众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群众工作能力强,便能更好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群众工作能力不足,则难以符合人民群众的期待,也难以处理好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

四、密切联系群众:发挥党的最大政治优势的理论必然

《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明确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我们决不能做脱离车厢的火车头,决不能做悬浮于人民群众之上的特殊阶层,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主动走进群众、深入群众、融入群众,主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在与群众“打交道”的广泛实践中增进与群众的深厚感情,不断增强与群众的“共情”能力,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形成对群众“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要做到这些,必须高度重视群众工作能力,不断提高群众工作能力。

五、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必然要求

当前,全党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其用意在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推动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不断赢得人民群众信任拥护。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从来不是一件小事,它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信心,关系到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关系到党的执政根基和生死存亡,也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党的作风体现出党的人民立场和群众观点,党的人民立场和群众观点决定了全党必须形成优良的作风和严明的纪律。一名党员干部的作风出现了问题,其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人民立场发生了动摇、群众观点出现了偏差,也意味着群众工作能力受到了严重侵蚀。作风建设和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具有密切的关联,加强作风建设决不能忽略提高群众工作能力。

党的群众工作具有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没有止境,服务群众也永无止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共产党把所有精力都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好了还要再好,不能止步。”相应地,提高群众工作能力也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它不是“一时的事”,而是“一直的事”。

(作者:柏必成 单位:河南省委党校)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