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硕果,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沃土,是全体中华儿女砥砺前行的精神命脉,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思政课”的文化根脉,以开放的视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一、时代使命与创新实践: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大思政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放在文化建设突出位置,精辟洞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逻辑关系,202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既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更深刻洞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的不可替代性。
思政课“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政外交等各个场合的讲话中善于引用精妙的典故,既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开辟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新窗口。在“大思政课”建设中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学篇章,围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群众观教育、实践观教育等内容,使青年大学生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治国理政智慧,进一步增强其文化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这一路径创新深度融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学、文学等学科,构建起“原典释义—理论阐释—实践升华”的一体化学理框架。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等民本思想,通过探寻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脉络,结合孔子、孟子等阐发民本思想的经典篇章,使学生厘清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巨大影响,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中国民本思想的进步性以及历史局限性。通过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溯源,用“大历史观”的视角解构“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进步性与科学性,最后落脚于新时代民主政治建设中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事迹,实现理论创新与文化传承的双向互动。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高屋建瓴地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应有之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家国情怀、道德理念和人文精神,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智慧源泉。厚植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文化底蕴,推动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滋养作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教育实践探索
构建“原典释义—现实映射”的双向互动逻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使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例如在理想信念教育专题活动中,以王阳明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升华为中国共产党人立志的根本在于不忘初心,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地成为理想信念的笃行者。这一转化过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结合训诂学对典籍中原文进行阐释,同时兼具问题导向,立足于当代社会治理中的现实需求。此外,创新性地采用“古今对话”环节,将《礼记》中的“天下为公”理念和新时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行不同维度的思辨,形成从历史文本出发到新时代的中国智慧这种超越时空的思想碰撞。
坚持以构建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导向,通过“翻转课堂+协同共创”的教学生态,突破了传统思政课单向度的教学范式,实现了技术赋能课堂和学习评价体系双重维度的创新。一方面,依托学习通、雨课堂等数字平台实现跨时空协同学习,通过学生的点击率以及反馈留言捕捉学生的兴趣点与认知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学生反馈—教学优化”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突破传统思政课单向度的学习评价标准,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吸纳近年来主流媒体的优质文化节目的创新形式,如《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简牍探中华》等演绎,结合自身的专业背景以短视频、话剧等实践形式展现学习成果,最终达到内化效率和课堂互动氛围同步提升。
悦纳人工智能技术给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带来的契机,坚持以提升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为前提,实现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2024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推动教师积极应对新技术变革,着眼未来培养人才。提升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是人工智能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前提,也是新时代“大思政课”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图像与视频能够让古老的篇章穿越时空呈现在学生眼前,实现教学情境的具象化重构,如利用AI工具让孔子与马克思对话,生动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性,在沉浸式的课堂教学中提升思政课的感染力与吸引力。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路径优化与创新
系统性构建教学框架,以整体性教学思维提升育人实效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着力点,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从挖掘其作为教学资源要素的维度来看,构建从经典文本出发、落脚于现实映射的教学框架,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是其路径优化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将典籍中“民为邦本”的思想与“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进行跨时空的对话,强调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三维贯通。“大思政课”建设需讲好文化典籍中的中国故事,更需以专题为划分开发配套案例集以及实践教学方案,形成“理论学习—认知转化—外化于行”的教育闭环。同时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通过红色教育基地实地考察、交叉学科联合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突破课堂限制,使经典文本学习与治国理政实践形成深刻共鸣,切实提升思政课堂参与度与理论认知转化效率。
精准化实施学情分析,针对热点难点问题因材施教制定教学方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的感染力、吸引力以及冲击力是影响学生“抬头率”的重要因素,因此充分调研认知水平、价值取向、实践关切等多维度的学情,针对“需求侧”精准化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升课堂教学适切性的关键。例如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学生对于各个教学专题的关注度,进而动态化调整教学策略。同时针对“Z世代”学生的认知特征,实施分层教学是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的必要路径:对理论素养薄弱的学生群体,借助多媒体资源,采用典籍“故事化”、“可视化”的教学方法,如将“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的思想理念转化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案例体验,而针对高阶学习者则为其提供多元的思辨场域,如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组织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题辩论。另外在成绩考核体系中需突破传统的考试模式,强化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重点考查学生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解决新时代实际问题的迁移能力。
特色化打造课程品牌,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教学。“两个结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理论富矿,“大思政课”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方面亦明确指出要“围绕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因此深入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是构建校本特色课程的前提。在“大思政课”内容体系中增设“地域文化+经典阐释”的特色板块,如在“理想信念教育”专题中可将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融入课堂教学,既可以通过相关实例鼓励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又能够通过耳熟能详的感人故事彰显思政课堂的亲和力。同时,特色化课程品牌的打造离不开新媒体的加持,打造“青年话典”的新媒体矩阵是课程传播的必要载体,通过短视频、微博等公众平台,以学生为主体将经典话语转化为“网言网语”,拉近高校思政课与青年大学生的心理距离,并逐渐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IP。
结语
毛泽东曾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批判了党内“言必称希腊”的教条主义错误倾向,如今在“大思政课”建设中着重讲好中国故事则深刻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路径优化,本质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的协同演进过程。这种演进过程不仅能为新时代“大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提供范式参考,更能在深层次上推动青年大学生对文化自信的深刻认同,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思想根基。
【作者:汤垚、范益民、钟云阁 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2024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新时代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能力研究》(课题编号:2024BDJ013)、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24年度联合攻关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交叉学科建设路径及治理机制研究》之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人民日报,2021-03-07(1).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4]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N].人民日报,2024-05-12(1).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