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回归生活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6-30 13:15

  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融入生活,使越来越多的主体参与到文化传承、文化践行、文化创新中来,以践行主体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引领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为生活打下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抓早抓小、久久为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有利于夯实文化传承的根基。从课堂教学入手推动文化传承,教材编写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课堂思政注意挖掘传统文化基因,加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以进教材、进课堂、开课程、建学科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效果;从第二课堂活动入手贯彻实践育人,结合传统文化节日、成长重要节点、学校社团活动等开展特色传统文化活动,以文化体验、亲身参与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与理解;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强化环境育人,通过校训、教风、学风的凝练,校园道路名、建筑名的征集,宣传栏、板报等阵地的渲染开展校园特色传统文化建设活动,以环境氛围的浸润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化育人的理念。

  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活场景,释放文化时代活力。高度凝练的传统文化符号融入生活场景构建,为环境空间注入传统文化之魂,让参与其中的人群在现实氛围中感受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美,在沉浸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建构文化场景,依托历史建筑、古街古城等建构历史文化街区,提炼传统文化符号打造文化积淀深厚的主题公园,借助文化创意建设特色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以生活场景中高度凝练的文化符号强化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激发强烈的文化自豪感。依托文旅融合赋能文化产业发展,以“文旅+”激活生活场景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如洛邑古城再现了洛阳千年盛世繁华的文化历史、小宋城展示了北宋开封城的文化生活气息,乡村文化田园乡村休闲、农耕器具体验、传统工艺参观等农文旅融合形态则链接现代生活和乡土文化。科技赋能文化表现形式创新,激发文化消费新动能,“云游”“数字展演”等表现形式有效拓展了文化消费的规模,动漫、网游、短视频等文化载体的创新显著提高了年轻群体的文化消费能力,虚拟场景和沉浸式体验突破了观众与文化展品之间的壁垒,以互动与体验提升了文化消费的深度。

  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家庭生活,借家风化育社风。家风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以优良家风塑造淳朴民风、涵育清廉党风政风、支撑全社会好风气,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重要体现,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要求。优秀传统家风文化揭示了古代文人志士“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彰显了历代先贤“崇德尚廉”的价值理念,总结了数千年来“以身作则”的教育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家国同构”的责任担当。从建构家庭氛围来讲,坚持“养心正德”从个体的道德品质塑造做起,传承“讲仁爱”的理念营造家庭相亲相爱、相互扶持的和谐氛围;从开展家庭教育来讲,坚持“以身作则”努力成为孩子的榜样,秉持“讲诚信”的理念做到家庭成员身体力行、互为表率;从培养责任担当的情怀来讲,坚守“讲正义”的理念弘扬家国情怀,将对家人家庭的责任延展为对国家和民族的担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全民参与的事业,将传统文化融入生活能够更好地链接传统与现代,营造浓郁的文化生活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以文化人的功能,让人们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旺盛生命力、深刻影响力和时代感召力。

  【作者: 张红霞,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教授,本文为2024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专题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研究》(2024ZT020)阶段性成果】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