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调叙事理论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创新路径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战略。复调叙事理论强调多声部对话、多元主体协同,为破解传统文化国际传播中“单向输出”“文化折扣”等难题提供了新思路。立足河南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实践经验,探索复调叙事理论与传统文化传播的融合路径,对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复调叙事理论与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契合性
复调叙事理论由巴赫金提出,核心在于打破单一权威话语,构建多元主体平等对话的叙事体系。这与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需求高度契合。长期以来,传统文化传播多以官方机构为主导,采用“文化符号罗列”“历史故事宣讲”等单向模式,导致海外受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停留在“奇观化”层面,难以形成情感共鸣。复调叙事强调的“多声部对话”,能够让传统文化从“被讲述”转向“自主表达”,通过不同主体、视角和话语的交织,展现中华文化的丰富层次与当代价值。
河南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拥有殷墟甲骨文、龙门石窟、少林武术等世界文化遗产,为复调叙事提供了丰富素材。据河南省文旅厅2023年数据显示,全省已建成1200余个非遗传承基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年均超300场次。这些实践为构建多元叙事主体、实现多维度传播提供了现实基础。
二、复调叙事视域下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创新实践
(一)构建多元叙事主体矩阵
官方、民间与个体协同发力,形成立体化传播格局。官方层面,河南依托“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平台,推动少林功夫、太极拳等特色文化品牌走出国门;民间层面,支持朱仙镇木版年画、唐三彩等非遗传承人开展海外展销与技艺展演;个体层面,鼓励海外留学生、华人华侨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传统文化故事。例如,河南博物院联合海外华人社团举办“华夏古乐”全球巡演,将编钟演奏与现代音乐融合,累计覆盖30余个国家、观众超50万人次,展现了多元主体协同传播的强大效能。
(二)打造多维叙事内容体系
突破传统文化符号化传播局限,从历史纵深与现实维度构建立体叙事。一方面,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如将殷墟甲骨文的文字演变与现代汉字应用相结合,通过动画短片、互动展览等形式展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另一方面,聚焦当代转化,如洛阳龙门石窟利用数字技术复原古佛造像,制作成VR体验项目在海外博物馆巡展,让古老文化焕发新生。数据显示,2023年河南数字文化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42%,印证了多维叙事对提升文化吸引力的重要作用。
(三)创新对话式传播方式
利用新媒体平台构建双向互动机制。例如,河南卫视通过“传统文化+科技+短视频”的形式,推出的《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节目在海外社交媒体引发热议。《洛神水赋》视频在YouTube平台播放量超5000万次,海外网友留言超10万条,实现了从“内容输出”到“情感共鸣”的跨越。同时,通过举办国际文化论坛、建立海外文化体验中心等方式,搭建线下对话场景,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深度交流。
三、深化复调叙事传播的实践路径
(一)强化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
完善文化传播政策体系,加大对民间团体、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复调叙事模式下的文化产品创新;推动“政产学研”协同,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传播策略研究。例如,可依托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资源,建立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二)提升传播内容的精准性与共情力
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点,制定差异化传播策略。例如,对东南亚国家侧重传播中医、茶文化,对欧美国家突出哲学思想、艺术美学传播。同时,注重以小见大,通过个体故事折射文化精神,如讲述著名表演艺术家申凤梅传承越调艺术的故事,展现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与坚守。
(三)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培养既懂传统文化又熟悉国际传播规律的复合型人才,提升传播团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加快建设国际传播数字化平台,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传播效果的精准监测与动态优化。此外,鼓励海外受众参与内容创作,形成“本土叙事+国际表达”的良性循环。
复调叙事理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开辟了新方向。以河南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依托,通过构建多元主体、多维内容、多向对话的传播体系,能够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展现更立体、更生动的形象,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作者:张柏林,系河南省社科联学术传播中心副研究员,河南省传播学会常务副秘书长)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