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认知视角下大学生企业家精神培育路径探索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7-03 11:20

摘要:企业家精神是推动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教育创新主体,高校及其教师在培育大学生以“创新”和“冒险”为核心的企业家精神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创业认知视角,从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教练式转型、以美育赋能企业家精神培育这三个维度,探索高校在数智化背景下培育大学生企业家精神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企业家精神;创业认知视角;教育家精神;教练式转型;美育赋能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以“创新精神”和“冒险勇气”为核心,它不仅是未来企业家所必备的品质,也是社会各行业的工作激情和动力之源。作为最具创新活力和潜力的社会群体之一,大学生企业家精神的养成可以促进自主创业,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并进一步带动全社会范围内企业家精神的塑造。然而课题组的前期调研发现,当前大学生企业家精神不足,表现为创新创业意识不强,或有创新创业意识而行动不够,或有行动而创新创业意志不足等。究其根源,从创业认知学派的视角来看,在于大学生作为创业者在与创业情境的互动中其认知发展和学习方式受限。因此,有必要探索数智化背景下提升大学生对不确定环境认知适应能力的有效路径,为大学生企业家精神的养成扫清障碍。

一、高校应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大学生企业家精神培育

大学生企业家精神培育首先要有教育理念的创新和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显而易见,教育家精神所强调的立德树人、开拓创新、奉献社会,与企业家精神中的“创新、冒险、责任”高度契合,其共同核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即从满足基于学科、专业和岗位的需求转向培养未来创业者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

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能够更好地发挥高校作为教育创新主体的地位与作用。高校为未来市场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型人才,首先自身需要成为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典范。例如当前以新型研究型大学为代表的第四代大学,正是以创新治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重塑教育生态。创业认知学派强调企业家精神的养成体现为一个“连续学习的过程”,其“学习方式会影响个体对复杂问题的认知能力”。首先,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重视营造创新教育环境,鼓励学生终身学习探索未知领域。教师通过整合各类资源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机会,引导学生不断突破认知定势、鉴别市场机会。其次,教育家精神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塑造学生在创业中的团队合作与责任担当,并培养学生在创业实践和未来职业生涯中坚守道德底线。第三,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以全面的视角看待学生的发展,通过言传身教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塑造学生的心理韧性,引导他们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创业环境甘于冒险并理性看待风险,从而不仅具备就业创业所需的机会意识、创新精神和理性冒险勇气,更有从创业失败中学习、崛起再来的坚忍执着与责任担当。

二、高校教师应实现自身角色的教练式转型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大师米塞斯说:“真正的企业家是培训不出来的,因为企业家是设法发现机会并付诸行动的人。”高校单纯的知识传授可以培训从事惯例性工作的管理者,却无法培养出企业家。近年来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正由“创业导向模式”向“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人才模式”转变,同时高校对大学生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从关注“创业行动”深化到“创业思维能力”塑造。在此背景下高校教师的角色亟待实现教练式转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而非知识的传授者,通过教练式聆听、问询和反馈等定制化流程,引导学生养成企业家精神所需要的创业认知与成长型思维。

首先,“元认知能力”决定了创业者能否在更高的认知层级下反思和调整自身的认知方式,这是大学生实现从创业意识到创业行动跨越的关键。创业认知学派的既有研究表明,变革从意愿到行动的根本障碍不在于企业家缺乏对市场机会的理性选择和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而在于其隐形的认知惯性导致缺乏自我觉察、自我反思等思维认知能力。

其次,AI时代“人机协同”背景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革命正在重塑教学范式。在培育大学生企业家精神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功能不限于完成传道授业的使命,而应作为外部教练启发、引导和建立持续的评估反馈机制,助力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主动实现自我觉察、反思和认知提升,为其企业家精神的养成扫清障碍。与此同时,高校需要把校外有教学能力的优秀企业家引进校园,克服培育企业家精神与践行企业家精神在体制上的时空脱节。

第三,教师角色教练式转型的关键,是要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理念,建立师生互相信任的伙伴关系,创设一个自主探究、思考质疑、协作分享的学习共同体。教师融现代教练技术于课堂教学与创业实践,通过定制化的教练式启发引导大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增强其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应对挑战的能力,助力大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厘清目标、整合资源、制定行动方案。

三、以美育赋能大学生企业家精神培育

企业家精神不仅包含经济和技术层面,同时浸润于社会文化和心理之中。未来创业者的家国情怀、审美能力和心灵修养将直接决定社会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并进一步影响雇员和消费者背后的每个家庭,塑造着全社会的价值观。因此,美育在传播中华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特别是塑造创业者价值观方面的作用不可缺失。融美育于当前大学生企业家精神培育,可助力未来的“创业艺术家”在沉浸式审美学习过程中实现从唤醒自身创业意识到付诸创业行动的跨越。将课程美育贯穿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训练—实践”始终,既是主动打破学科界限,实现美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跨界融合之举,也是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号召的重要举措。

首先,融“美德”培育于企业家精神培育,是铸就大学生科学创业观的根基。创业观直接决定着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它能够提升大学生在创业中的审美情操与社会责任感,唤醒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家国情怀,以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商业财富创造的前提,恰恰是激发组织“向善”和“向上”的美德,最大限度地释放员工的善意和潜能,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以此作为企业发展的终极愿景。

第二,“美感”培育与企业家精神培育同向同行。从识别市场机会到发现和创造消费者需求,从团队成员激励到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创业过程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创业艺术家”个人的审美素养。数智化时代创业者不仅要看到创业流程及其效率所展现出来的“技术之精”,更需感悟其“艺术之美”,包括创业的规律之美、人性之美和文化之美。例如和谐的客户关系、团队关系必然建立在彼此接纳、欣赏与共情的基础之上,这在本质上即创业者彼此发现人性之美、创造共鸣之美的过程。在充满激情、想象力与幸福感的沉浸式体验与协作中接受企业家精神培育,大学生得以在“发现美”中唤醒自身创业意识,在“欣赏美”中提升团队合作和共赢能力,在“创造美”中塑造企业家精神。

第三,融“美商”于企业家精神培育,塑造大学生的创业领导力。“美商”是一个人对美感和美学的理解力和自身形象的控制能力,它强调审美主体对美好事物的审视、表达和创造,以及对自身审美过程的觉察反思与价值重塑。数智化时代人与人之间多互不可见、相对“孤立”,这对创业者走出个人沉浸的世界、理性感知和识别外部需要的认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多元化与个性化特点,未来创业者能否“看见”和接纳多元化的美,决定其能在多大范围内整合与协同资源,做到包容异议、合作共赢。

大学生企业家精神培育是一项需要由全社会合力来构建的系统工程,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角色转变以及美育赋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都是该系统工程的有机构成之一。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人才是希望。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够真正实现。”企业家精神培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核心,展望未来,高校需要进一步深化产学研融合,拓宽国际视野,不断完善大学生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体系,进而推动从大学生群体到全社会层面的企业家精神塑造。

【作者:陈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本文系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创新型民营企业家生成机制研究》(22BJY104)和2024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本科教育类)《创业认知视角下大学生企业家精神培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