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多元协同的消费格局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摆在2025年九项重点任务之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之后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进一步统筹部署了8方面30项重点任务。消费市场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多样性,涉及多元主体、多个领域和行业。消费决策也受消费者收入水平和消费理念、商品价格和质量以及消费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此,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消费者等各方优势,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多元协同的消费格局,形成提振消费的合力。
一、坚持价值共创,多方协同创造消费价值
消费具有经济和民生双重属性,必须统筹好多方主体价值创造的关系。现阶段,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机制,应打破传统单向价值传递的消费模式,多元主体都应积极发挥作用,将自己的需求与创造力融入消费价值创造全流程。消费者从“被动接受者”到“主动共创者”,通过深度参与消费反馈、产品设计共创、服务体验共创等过程,深度参与价值创造;企业从“产品制造者”到“生态组织者”,通过开放应用程序接口(API)、建立用户社区,搭建共创平台,汇聚用户创意、意见并快速响应、及时回应市场需求,参与推广场景化消费开发、反向定制生产(C2M)等,与消费者、供应商、竞争伙伴共建价值网络,推进跨领域协同创新;政府在统筹规划、政策引领、秩序规范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积极从“监管者”转变为“服务者”。同时,通过设立“消费创新基金”、简化创新产品审批流程、开放公共数据等优化政策支持和公共服务;社会组织从桥梁纽带作用的“中间人”到全面参与的“赋能者”,通过优化行业标准、组织行业峰会促进跨界合作,建立多元沟通反馈机制,促进消费政策优化和供需平衡。
二、坚持风险共治,多方协同应对消费市场挑战
构建“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多元共治机制,完善风险防控与矛盾化解体系,保障消费市场健康有序。政府作为规则制定者与监管统筹者,应做好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开展风险防范宣传,深入推进放心消费示范工程,强化市场秩序监管,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深入清理整治各类市场准入壁垒,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企业是风险防控的第一责任人,应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建立全链条质量管控体系,主动披露消费风险信息,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商品溯源,开发智能客服系统实时响应和有效应对消费投诉;消费者作为风险感知者与监督参与者,应主动参与监督,及时反馈风险线索和参加“体验式监管”提升风险意识;社会组织作为专业支撑与桥梁纽带,应高标准制定行业标准,发布行业风险白皮书,完善行业信用评价和联合惩戒机制,加强行业规范和自律;社区和社群组织作为重要民间监督力量,积极参与消费监督和反馈,以社群舆论反向驱动消费供给。
三、坚持利益共享,多元协同推动消费成果共享
坚持多元主体利益共享,不仅是经济层面的利润分配,更是资源的再配置和社会价值的重新定义,通过制度设计让每个参与者都能在提振消费过程中“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各享其成”。消费者通过参与产品设计、数据贡献、评价反馈,从“被动接受”的单纯购买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价值共创者。消费者既可以获得包括价格优惠、收益分成的红利共享,维权便利、风险托底的权益保障和享受精准服务、身份认同的个性化满足和体验优化,还可以通过“利益绑定”增强对协同生态的信任与黏性;企业通过与各方主体的合作与资源整合,可以获得多维度利益分享。在数据和网络协同下,可以更加精准触达目标消费群体,提升复购率与品牌忠诚度。通过跨场景流量互通,实现异业合作的流量共享,借助社交电商与用户生成内容(UGC)传播,提升品牌影响力。供应链协同下,实现多方数据共享的供应链优化、行业联盟或团购集中采购与规模效应,提升周转效率、降低运营成本。风险共担机制下,可以有效规避合规风险、减少维权成本。创新协同下,能够更加精准捕捉市场痛点、缩短产品研发周期,共享技术资源、推动跨主体协同的技术突破,共享市场数据和预警、及时感知并适应市场波动。通过跨行业协同打造闭环生态,提升数据资产累积和行业标准话语权,形成竞争壁垒。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越来越依赖其整合外部资源、构建协同生态的能力,而非单一的内部效率优化;公共收益上,通过多元协同发力,有利于重塑消费理念,树立理性、成熟、可持续的消费观念。有利于优化市场供给,规范市场秩序、优化消费环境,扩大民生和服务保障,提振消费信心,进一步激发消费市场潜力;有利于不断满足消费者对更加美好生活的需求,增进消费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社会和谐,提升社会整体福利和社会治理效能。
四、坚持共建共治共享逻辑统一,构建多元协同消费格局
“价值共创、风险共治、利益共享”是消费主体多元协同的核心理念,追求的是将分散的个体利益转化为系统整体利益,推动消费市场从“零和博弈”走向“正和博弈”。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价值共创是基础和逻辑起点。多元主体通过协作突破单一主体能力边界,构建“共创价值池”,创造更丰富的增量消费价值,做大做好“利益蛋糕”。风险共治是过程保障和平衡机制,在价值创造过程中,通过制度设计、技术手段、监管监督来防范风险,提升过程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确保“蛋糕”安全可分。利益共享是结果反馈与持续动力,也是下轮价值共创的起点。合理分配共创价值,让各方持续获得参与动力,有利于形成“共创—共治—共享”良性循环,推动消费生态系统持续优化。三者中,价值共创决定利益共享边界,价值共创的范围和质量决定了利益共享的“蛋糕大小”,而风险共治则是确保“蛋糕”在创造过程中不被侵蚀;风险共治贯穿价值创造全过程,保障价值共创效率;利益共享反推价值共创与风险共治,影响多元主体参与价值共创的积极性和风险共治的主动性。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这一范式将深度渗透到消费生态建设中,不断提升生态系统整体效能和可持续性。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多元协同的消费格局需打破传统治理边界,构建“目标共创、过程共治、成果共享” 的闭环生态,实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共生共荣。一是优化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机制,夯实协同基础。优化政府相关机构的跨部门协同和多元利益协调机制,加强政策协调与联动,强化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营造消费者参与决策的氛围。二是通过技术赋能,提升消费信息透明度与治理效率。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商品全生命周期追溯系统,倒逼企业提升服务质量,提升消费信心。推广智能合约技术,嵌入消费者自主解约通道,实现 “技术防坑”。开发 AI 调解平台,自动分析争议类型并推荐解决方案,提升争议处理效率。三是创新消费场景与模式,激发多元主体活力。通过引入首店、举办非遗市集、开发沉浸式文旅项目等打造复合型消费地标。利用AR/VR、元宇宙技术打造虚拟试衣、数字艺术展览、互动主题店铺等沉浸式购物空间。营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消费生态,推广“即时零售”“店仓一体”等新模式。四是培育消费文明与责任意识,构建多元协同文化。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推动企业发布消费责任报告,公开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强化消费者责任教育,倡导理性消费、绿色消费理念,激励消费者参与消费环境监督。推进跨区域协同治理,建立跨区域消费维权联盟,统一投诉处理标准,共享消费信用数据。
(作者:李红见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