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艺术守正与创新融合的文化使命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7-04 09:58

钧瓷,作为中国古代五大名瓷之一,以其独特的窑变艺术闻名于世,有着“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美誉。近期,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以《关注钧瓷文化:根脉 伟大文明 辉光日新》为题对钧瓷作了专题报道,钧瓷守正不守旧、遵古不复古的守正创新精神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使命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习近平总书记对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守护文化瑰宝、传承文化血脉指明了方向。

一、千年窑火映匠心:守护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

“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当宋徽宗在钧窑器物上题下这传世诗句时,中国陶瓷史上最绚丽的窑变艺术正在禹州神垕镇的窑炉中绽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今天,当我们凝视那些历经千年窑火淬炼的钧瓷重器,看到的不仅是巧夺天工的技艺,更是跨越时空的文化密码。

在神垕镇任家钧窑的古窑址中,考古工作者曾发现一件残损的元代钧瓷尊。器物腹部层叠的蚯蚓走泥纹中,赫然嵌着几粒灰白结晶体,这是宋元时期匠人用当地特有“孔雀石”作釉料的铁证。2019年考古专家在修复过程中发现,断面处竟隐藏着丝线捆扎的痕迹,印证了古代“支钉仰烧”工艺的演变过程。这些细节诉说着钧瓷匠人攻克温度、泥料、釉料三重难关的智慧结晶。

“钧瓷无双”的窑变奇迹背后,是一代代匠人对技艺的极致追求。北宋官窑时期,钧瓷“十窑九不成”的烧制难度令皇室不惜设立专窑督造。现存故宫博物院的鼓钉洗,器身玫瑰紫与天青釉色交融,表面蚯蚓走泥纹如水流淌,正是古人追求“道法自然”的完美诠释。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下,钧瓷的传承与发展迎来了新的生机。众多钧瓷艺人积极投身到钧瓷技艺的恢复与研究中,他们四处走访,寻找老工匠,收集整理散落民间的技艺和配方;深入大山,采集矿石和泥土,研究釉料的成分和特性;反复试验,改进烧制工艺,提高钧瓷的成品率和质量。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令人敬佩的钧瓷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富安,15岁进入禹县钧瓷厂,师从钧瓷老艺人卢广东,从此与钧瓷结下了一生的缘分。为了寻找合适的釉料配方,刘富安经常深入大山深处采集原料,将采集回来的原料进行反复试验,不断调整配方比例。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他终于成功研制出多种新的钧瓷釉料。在烧制技术方面,他也大胆创新,打破传统烧制方法,采用新的窑炉结构和烧制工艺,大大提高了钧瓷的成品率和质量。他的钧瓷作品造型古朴典雅、釉色温润如玉、窑变自然美妙,多次在国内外展览中获奖,也是第一位将作品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当代大师。然而,刘富安大师并没有满足于个人成就,他深知钧瓷传承需要更多人才,于是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年轻一代,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钧瓷艺人。

一代又一代匠人的热爱执着、接续奋斗,正是中华工匠精神的写照。件件瓷器,写尽风雨历程;一窑一片,镌刻文明密码。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非常关心中华文明饱经沧桑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叮嘱“我们文化不断流,再传承,留下的这些瑰宝一定要千方百计呵护好、珍惜好”。

二、薪火相传砺初心:传承文化瑰宝的时代使命

文化遗产的传承关键在于一个“活”字。遵循文化遗产传承发展规律,挖掘提炼文化遗产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文化精髓,借助科技力量、结合时代元素,努力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才能延续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走进钧瓷工艺美术大师刘建军的工作室,墙上悬挂着他父亲刘福安1955年参加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的历史照片。“父亲弥留之际紧握窑铲,说一定要让钧瓷的窑火不灭。”刘建军边说边演示着传承千年的“手拉坯”技艺。这个动作他已重复近五十载,却仍保持着首次触摸陶泥时的虔诚。

新时代的文化守护实践中,“活态传承”已成为关键。2017年故宫博物院启动“古陶瓷修复工程”时,钧瓷修复组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元代天青釉器物的开片裂纹长度超过20厘米。修复团队联合材料学家,通过激光扫描复原釉料成分,用传统“金缮”工艺与现代纳米材料结合,使珍品重焕生机。这正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生动注脚。在政府支持下,神垕镇已建成规模巨大的钧瓷数字基因库,每件入藏文物的三维数据精确到0.01毫米,釉料配比被量化成1000余组数据模型。外滩金融峰会上,形似“星空釉”的数字藏品引发收藏热潮,这古老的窑变艺术正以全新形态对话世界。

三、釉色生辉启新程:创新传统工艺的发展使命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中华文明创新性蕴含的革新价值观,不仅延续着中华文明的思想根脉,也推动了古老文明的现代转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这就要求我们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推动历史文化瑰宝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禹州钧瓷文创园,年轻设计师用算法模拟窑变效果,他们开发的“虚拟开窑”系统能预测不同烧制方案的釉色变化,将成品率提升40%。某国际时尚品牌慕名而来,将钧瓷窑变图案应用于高级定制服饰,古老技艺跨界焕发新生。这是对“让文物活起来”的现代诠释,更是文化自信的时代脉动。站在神垕镇新落成的窑神祠前,注视着重达20吨的钧瓷窑炉模型,我们仿佛听见历史的回声与未来的召唤交织。900年前苏轼笔下“松风蟹眼新泉味”的制瓷美学,正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书写新篇。

以古之规矩,开今之生面。在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念指引下,传统文化瑰宝与现代生活相融相通,在回应时代命题中焕发蓬勃生机与活力。截至目前,禹州市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有国家级4人、省级17人、市级61人、县级110人,有国家级非遗和文化产业基地5家,省级示范性展示馆、传习所7家。此外,许昌市坚持古镇保护、文化挖掘和钧瓷烧制技艺创新并重,恢复神垕镇敬祭窑神、开窑仪式等民俗表演,突出名家、名窑、名品,推动钧瓷产业品牌化、精品化、差异化发展,建成了以钧瓷生产、研发、销售为主要内容,集作品展示、制作体验、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钧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钧瓷的品牌带动力不断提升,国礼重器不断涌现。钧瓷作品110多次被选作国礼,在东盟博览会、博鳌亚洲论坛、上合峰会、奥运会及国家领导人出访等重大外事活动中赠送给外国政要,一大批钧瓷珍品被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联合国总部等机构和国内外收藏大家收藏,钧瓷已成为河南走向世界的一张国宝级文化名片,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钧瓷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它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当我们守护一座古窑遗址,修复一件钧瓷瑰宝,传承一门古老技艺,都是在编织中华文明的精神纽带。让钧瓷的窑火永续燃烧,让文化基因代代相传,这既是对先人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

(作者:孙秋红,中共许昌市委党校教授)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