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群众服务凝聚工作 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扎扎实实加强社会治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加强社会治理,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坚持社会治理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做深做实做细凝聚服务群众各项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最广泛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
聚焦务实管用常态长效,健全群众利益协调机制。群众利益无小事。加强社会治理,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建立健全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机制。着力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用好政府门户网站、领导留言板、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等平台,发挥好“两代表一委员”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主动倾听群众呼声,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切实做到广听民意、广纳群言、广集民智。着力完善群众利益公共决策制度。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对涉及群众利益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重大民生事项,建立公共决策合法性审查、社会公示、公众听证、专家咨询论证等制度,统筹好、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防止“决策一出台,矛盾跟着来”。着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聚焦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领域,制定细化信息公开、动态监管、责任追究制度等举措,严肃查处漠视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比如截留挪用、骗取套取、贪污侵占粮食补贴及低保、救助等补偿款等,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全面从严治党就在身边、正风肃纪反腐就在身边。
聚焦公平均衡普惠可及,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公共服务关系民生、连接民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治理形势、任务也随之发生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渐从“有没有”向“好不好”“优不优”转变,对公共服务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着力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补充”协同机制,探索多元化供给路径,运用大数据等手段搭建公共服务供需平台,广泛收集群众意见,精准识别群众需求,特别要关注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返贫致贫人口、重度残疾等困难群体,让民生政策直抵基层、贴近群众,推动公共服务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着力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动资源、服务、管理下沉,确保全体人民不分城乡、不分地域、不分人群更加均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比如,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方面,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推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共享,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逐步实现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在破解教育服务供给不足方面,推动教育资源扩优提质,加快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对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做到“应入尽入”,更好满足他们“有学上”“上好学”的愿望。在养老托幼方面,细化“一老一小”普惠服务举措,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务供给,加强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让老人养得安心、幼儿托得放心。着力建立公共服务评价反馈制度。加强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监测、过程管理、成效反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根本标准,多听群众声音,多让群众评判,推动公共服务从注重规模、数量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以评价倒逼公共服务质量提升,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公共服务的实惠、实绩、实效。
聚焦堵点卡点痛点盲点,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加强社会治理,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基础性工作,落实好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准确把握群众所思所想所忧所盼,既要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也要多做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努力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着力凝聚破解难题合力。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依托网格化管理、数字化平台,引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把村(社区)、群众、物业、社会组织的智慧激发出来、力量集中起来,凝聚力量办大事、调动资源办好事、聚拢人心办实事。着力健全民生实事清单。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实行“清单式”管理,提出明确目标、制定务实举措,从必须办、办得了、办得好的事情做起,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打通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比如,住宅小区停车难、外卖骑手进门难、中小学生午休难,这些看起来是稀松平常的“小事”,其实是群众日常生活中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要把这些问题纳入民生实事清单,“一事一策”加以解决,让越来越多的“实事清单”变成群众的“幸福账单”。着力转变作风提升质效。借鉴运用“浦江经验”,践行“四下基层”工作法,深入基层、躬身向下,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确保定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防止把民生工程变成形象工程、得民心的事变成失民心的事,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把作风建设的实效体现在人民群众的直观感受上,以高效能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书写好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答卷”。
(作者:王黎锋 单位:河南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