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动能产业发展机制构建研究
摘要:本文围绕河南新动能产业展开深入探究,通过梳理产业发展现状,发现其虽发展增速明显、开局良好且产融合作支撑效果显著,但仍面临产业规模小、创新不足、龙头企业匮乏及产业生态弱等挑战。基于此,从遵循生命周期规律、发展规模经济、凝聚人才、聚焦龙头企业与打造互联网平台等方面,提出构建发展机制的建议,旨在推动河南新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其在产业竞争格局中的地位。
关键词:河南;新动能产业;发展机制
一、引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其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进而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新动能产业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为核心,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
二、河南新动能产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增速明显
在河南省“十四五”规划推进期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24年,全省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这一增速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1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达到24.8%。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更为显著,达到12.0%,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3.9个百分点,占比为14.0%。回顾“十三五”时期,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0.4%,相比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出4.2个百分点,占比达22.4%。尤其在2019年,新动能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速高达13.7%,远远超过同期高耗能行业、传统产业以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二)“十四五”开局良好优势突出
“十四五”规划开局之际,河南成功克服了疫情和贸易冲突带来的不利影响。在2021年上半年,新动能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4.3%。尽管下半年受到洪涝灾害和疫情的冲击增速有所放缓,但产业转型升级已取得阶段性优势。202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均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新能源汽车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增加值也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先进计算、新能源汽车、尼龙新材料3条产业链增加值增速尤为显著。新动能产业已成为河南灾后重建和经济恢复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三)产融合作支撑效果明显
河南积极推进产融合作,大力实施“引金入豫”战略,并着力建设郑州区域性现代金融中心。2024年第一季度,郑州金融业增加值在全市GDP中占比达到11%,这一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金融豫军的不断壮大,区域金融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在产融合作方面,成果颇为丰硕,成功打造了三全食品等产融合作示范性标杆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通过持有金融牌照或参股金融业等方式,实现了产业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同时金融业也积极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定向增发。
三、河南省新动能产业面临挑战
(一)产业规模较小
2024年,河南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大数据产业规模成功突破1600亿元,年增长率超过25%。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增加值实现增长。然而,与邻近省份以及发达省份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例如,江苏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在GDP中占比高达11.8%,其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规模位居全国第二;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等增加值也呈现良好增长态势。由此可见,河南新动能相关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在产业规模上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创新力度不足
在关键核心技术层面,河南新能源汽车产业在电池续航、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领域与头部企业存在较大差距。本土车企自主研发技术能力有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外部供应商。在产学研创新体系方面,以生物医药领域为例,科研成果转化率仅在10%左右,远低于全国平均20%的水平,这主要归因于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缺乏高效的沟通协作机制。从创新人才角度来看,河南人工智能相关人才数量仅约1.5万,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相比数量悬殊,高端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了企业在相关领域的发展进程。此外,创新投入不足也是一个突出问题,2023年河南省R&D投入强度为1.6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直接导致电子信息等企业在高端芯片研发等方面资金投入受限,技术升级步伐缓慢。
(三)龙头企业缺乏
在“2024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河南有13家企业入围,其中涉及新动能产业相关领域的有洛阳栾川钼业集团等。然而,在全国顶尖新动能产业领军企业行列中,河南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以食品制造业为例,河南企业数量众多,但缺乏具有广泛市场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产品。像原阳大米、河南面粉品牌、河南牛奶品牌、河南白酒品牌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
(四)产业生态较弱
新动能产业的发展需要整合资金、技术、人才等多种生产要素,并配备完善的政策支持,以形成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但河南在产业要素数量和体系构建等方面并不具备优势,资金、人才数量与河南作为人口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服务配套政策和营商环境也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在短期内,河南的产业生态难以充分满足新动能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四、构建河南新动能产业发展机制的建议
(一)遵循生命周期规律科学发展
导入期前瞻定位。在导入期,新动能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点有两个方面。其一,产业定位要具有前瞻性,需精准把握市场大趋势,以满足社会需求从“无”到“有”为根本目标,进行长远的战略规划。例如,在信息技术领域,当4G技术尚在应用时,就应积极布局5G研发,并对6G进行前瞻性设计。其二,要有明确的发展战略引领,清晰界定发展“战略性”产业,这类产业能够引领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进而提升国家整体竞争优势,诸如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等。
成长期优势提升。进入成长期,新动能产业需从两方面着力。一是发展要稳中求进、加速前行,在已有的发展基础上站稳脚跟,稳固前期发展成果,同时精准把握建立新市场的节奏,避免功败垂成。二是要持续扩大产业优势,进一步强化产业功能定位,为产业集群提供完善的服务体系,积极开发多元化的新产品,实现从单一产业向产业集聚的转变,突出自身独特优势。
成熟期产业优化。处于成熟期的新动能产业面临着优化升级的挑战。一方面,要通过塑造鲜明的品牌特征提升产业的增值能力,不断深化品牌内涵;注重产业深度开发,扩大产业链附加值,以满足多元的社会需求;强化产业质量水平,增加产业外延功能特性。另一方面,决策者要有前瞻性眼光,为下一个产业周期提前布局,加大研发投入,培育新的新动能产业。
衰退期阶梯退出。当新动能产业步入衰退期,应采取阶梯式退出策略,并积极推动产业转型。产业衰退并不意味着整体需求完全消失,不同国家或地区可借助国际贸易等形式,适当延伸产品周期,逐步有序退出。在此过程中,要及时将资源从衰退产业中转移出来,剥离落后产能,回收资金并投入到新产业的研发中,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着力发展规模经济为迭代优势
致力于体现河南特色。发展河南新动能产业应紧密结合本省省情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在食品加工制造业方面具有领先优势。应充分发挥人口数量优势,将其转化为人口红利,把食品制造业精心打造成新动能产业的标杆,实现从“中原粮仓”向“国人厨房”的战略转型。
融入新理念培育新品类。发展新动能产业需转变传统竞争理念,从单纯的“价格战”转向“价值战”,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基础上向“健康品牌效应”方向迭代升级。以“好想你”为例,通过科技研发和现代加工手段,将大枣打造成具有健康理念的特色产品。此外,还应积极开发西峡香菇等新品类,推动地方小吃与旅游文创深度融合,打造河南战略性新兴食品产业优势。
(三)凝聚高质量人才支撑创新发展
创立新动能产业科研院所。河南各级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全力支持高校在创新领域的建设工作,积极鼓励高校设置“新动能产业研究院(所)”,专注于新动能产业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充分利用高校人才优势,开展订单式合作培养模式,培育专业素养突出的学生,并设立“新动能产业奖学金”。围绕地区产业特色,实现高校师资资源共享,鼓励跨学科合作设立相关研究机构。
大力吸引海外创新型人才。设立专门的留学人才归国服务接待机构,针对符合河南新动能产业发展需求的技术人才实行“一人一策”的引进政策。可根据实际情况,单独或团队、全职或兼职引进海外人才,从长远发展视角全面评估海外人才的价值。
打造“嵩山论坛”强化人才交流。打造以新动能产业发展为主题的“嵩山论坛”,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论坛讲座等活动。通过与发达省市的互动交流,学习借鉴发展新动能产业的成功经验,突破人才区域限制,畅通就业创业和沟通渠道,为新动能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保障。
(四)聚焦龙头企业打造互联网平台
培育龙头企业引领新动能产业。龙头企业在区域产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以郑煤机为例,其基于区域需求不断发展壮大。河南应依托区域发展需求,整合各类政策资源,大力培育多个行业的龙头企业。通过政策扶持等手段,助力这些企业在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同时,龙头企业应肩负起社会责任,在研发方面先行一步,攻克重大技术难题,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
构建互联网平台服务新动能产业。在培育河南新动能产业过程中,应聚焦重点,在培育龙头企业的同时,充分依托河南在地理物流及人口方面的优势,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互联网服务平台。以世界工厂网为例,其构建了多元服务的综合性平台。河南可借鉴这一成功经验,在细分行业领域构建多个先导性互联网服务平台,打造“工业包邮区”,为各行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完善的产业链配套服务,从而推动河南新动能产业的蓬勃发展。
五、结论
河南新动能产业发展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也面临诸多挑战。通过遵循产业生命周期规律、发展规模经济、凝聚人才以及聚焦龙头企业与打造互联网平台等一系列举措,有望构建起完善的发展机制,推动河南新动能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提升河南在全国乃至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中的地位。
【作者:仵明丽 单位:郑州轻工业大学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调研课题(SKL-2024-1786)阶段性成果】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