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路径探析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7-09 09:38

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文中指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城市建设会不断融入现代元素,但必须同步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历史文化与城市紧密相连、‌相互依存,历史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更离不开历史文化的支撑。加强历史文化的保护、利用、传承,是城市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城市更新进入深水区的必然要求,对于理解和传承中国城市文明体系、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全国各地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形成的实践经验为持续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一、树牢系统观念,推动城乡建设提质升级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双向奔赴

历史文化资源涵盖范围广、时间跨度长、数量类型多,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我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面临保护对象不完整、保护与发展不同步等问题。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坚持系统观念,实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多方协调配合,推进古今兼顾,理应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

一是一体谋划,协同推进。要把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纳入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结合产业结构、旧城功能布局和人居环境改善,制定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健全管理制度,强化技术指引。例如开封出台的《开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开封市城市更新规划》中明确“保护、保留、修缮、更新”模式,促进古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市更新协同并进。要科学规划城市更新项目,避免新旧脱节,保障历史文化资源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例如济宁将中心城区的266处文物保护点精准测绘,明晰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与国土空间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无缝对接,为城市项目建设划出文物保护红线。要加强跨部门沟通协作,激发市场参与的积极性,注重发挥社区、研究机构、文化保护协会等组织的作用,多角度一体化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例如福州成立市古厝研究会、三坊七巷历史文化研究会、庄寨理事会、合作社等团体机构,上线“福州古厝线索上报系统”,引导公众参与古厝保护利用工作。

二是摸清家底,全面统筹。做好各时期、各类型、各区域、各领域、各民族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认定,坚持应保尽保,连点成线,连线成片,推动整体性保护。例如苏州系统排摸全市域各历史阶段各类历史文化要素,构建覆盖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2 个方面、8个类型的全时空、全要素保护体系。

三是营造氛围,形成合力。加强宣传、教育、培训,鼓励学校增设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课程,充分利用各类媒介平台系统科普相关知识,熏陶培养公众的责任心、信念感、行动力,提高全社会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意识和水平。例如呼伦贝尔组织开展“5·18 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各旗市区通过悬挂宣传条幅、展览、文物知识解答、发放宣传册和博物馆日专刊等形式宣讲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加深民众对文物保护的了解与认同。

二、坚持守正创新,提升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质效

当前,我国城市的开发建设方式正在从传统的外延扩张、大拆大建,向内涵提升、可持续发展转变,即从“增量开发”转向“存量运营”。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思路也随之从静态保护向动态保护更新与合理利用转变,力争推动历史文化适应现代生产生活需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是准确把握历史文化的内涵。城市由历史积淀而成,风貌由文化滋养而生。从时间、空间、区域层面,对城市历史脉络、文化底蕴、民俗精华等进行系统性梳理,深入整合、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讲好城市故事,塑造独特的城市形象和品牌。例如上海将64条老马路列为“永不拓宽的街巷”,原汁原味保存老上海原貌。周口在周家口南寨历史文化街区的“绣花式”修缮过程中,采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做法”保留原有厂房结构和建筑风貌的同时,也延续了曾经的商贸文化和漕运文化记忆。

二是合理拓展历史文化的外延。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不断总结、提炼、丰富历史文化的当代价值、世界意义,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再转化,使其重新焕发生机活力。尤其是要注重新老交融,既延续本土市井气息和生活方式,又体现新创意、新气象。例如太原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采用开展文旅、推进教育、科技赋能等多渠道、多维度手段,推动非遗走进现代生活,促进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赋予传统非遗新的时代内涵。

三是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社会教育功能和使用功能。《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指出,要探索合理利用文化遗产的方式路径。实践中,要推动现代元素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多元业态相融合,促进历史文化资源有效盘活利用。例如温州在城中村改造中不仅注重历史文化保护和环境美化提升,还融入传统元素,增强了市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苏州将阀门厂改造为集日照、住养、康养、护理于一体的养老服务综合体,既保护了工业遗产,也盘活了闲置资源。

三、强化要素保障,护航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行稳致远

多年来,人才、资金、科技等要素投入不足一直是困扰各地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共性难题,是相关工作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聚焦重点、难点问题,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加大要素投入力度,着力破解瓶颈制约。

一是加强专业化、复合型人才的引育、储备,建设多层次人才梯队,优化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技能结构。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才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中的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作用,不断把人才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人才活力转化为创新动力。例如淄博引进国内顶尖团队,通过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运作,把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下来,把独特的建筑风格保留下来,彰显出千年古镇的建筑之美和时代特色。洛阳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项目名录体系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保护体系,制订传承人培训计划,指导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不断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推动非遗在传承创新中焕发新光彩。

二是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保障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和发展的资金需求,促进城市更新项目落地实施。例如北京在望京小街改造提升、西城区菜市口西片老城保护更新、石景山区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等项目中引入社会资本,发挥经营主体作用,探索“政府引领资金投入+社会资本参与共建”的城市更新路径。

三是搭建综合管理平台,开展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建档、监测和大数据分析,为历史文化资源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供坚实可靠的数据和信息支撑。在历史文化资源日常管理、动态监测、风险预警、展示传播、病害防治等方面加强科技研发部署,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例如广州在建筑群旧址修复时,使用现场测绘记录及点云扫描等科技手段,获取专业的全三维信息与损伤情况信息,构建起高精度的建筑信息模型。结合模型,将现代设施、设备荷载均布在混凝土和钢结构上,确保不给古建增加现代荷载。

(作者:郭丹丹,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工业经济研究部副主任)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