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物流:开启智慧物流新赛道
低空物流作为低空经济的核心应用场景,正以技术创新和政策驱动重塑现代物流新体系。从2024年5月河南郑州数码港首条低空物流航线开通,到2025年5月郑州航空港低空物流再添新航线,到2025年6月河南林州首条无人机太行山空中邮路常态化运营,低空物流示范应用持续创新拓展,迅速开辟了城区航线、园区航线、山区航线。本文围绕为什么要发展低空物流、什么是低空物流、怎样发展低空物流予以研究。
一、为什么要发展低空物流?
低空物流“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具有长远的重要的战略价值,更具有现实可行的应用价值。
(一)低空物流能够破解传统物流瓶颈。首先是运营时效的提升。无人机直线飞行避开了地面拥堵,如济南首条空中物流线路7公里仅需10分钟,比陆运效率提升60%以上;巫山脆李运输中无人机将转运时间从1小时压缩至8分钟,实现“今日下单,明日见李”。其次是能够覆盖复杂的地形。在山区(如太行山、大别山)、海岛等区域优势显著,如六安市“跨湖配送”将45分钟路程缩短至10分钟,十堰市通过低空物流解决山区“乡到村”配送难题。
(二)低空物流能够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我国物流占GDP比重超过14%,而欧美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在5%~8%,一方面可以看到差距较大,另一方面也说明降低成本有较大空间。如,顺丰在上海用无人机替代车辆运输生鲜,成本仅为传统方式的1/7,良品率达100%。再如,十堰市的低空物流实践表明,低空物流网络使配送成本降低约20%,效率提升60%。
(三)低空物流有利于培育新质生产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空经济首次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被定位为“新增长引擎”。同样的,新质生产力凸显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三大特征,而无人机运输融合了高科技、体现出高效能、打造了高质量,所以,低空物流已经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2024 中国低空物流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未来低空物流市场规模预计在2025年将达到1200亿—1500亿元,到2035年有望攀升至4500亿—6050亿元。根据QYR统计,2024年全球低空经济物流市场销售额为145.7亿美元,预计到2031年将增长至1045.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33.0%(2025—2031年)。
二、低空物流是什么?
(一)低空物流的内涵与特征
低空物流是指利用无人机等航空器,在距地面1000米以下的空域进行货物运输,具备高效快捷、调度灵活、成本可控三大特点。按照运输距离,低空物流可划分为干线物流(500公里以上)、支线物流(50—500公里)、末端物流(20公里以内),美团低空物流试点“15分钟配送圈”,2024年末端物流占低空物流的比例60%~70%(349亿—407亿元)。按照地理特征低空物流也可分为城市物流(同城即时送、跨域配送)、偏远地区(山区、海岛)物流。
低空物流作为低空经济最有前景的赛道之一,全国已有超10个省份在政府工作报告或专项文件中提及低空物流发展规划,推动无人机配送等新业态加速落地。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航空物流分会统计,2024年我国新开低空物流航线超过140条。目前,城市开通低空物流航线以末端航线为主,城市内航线占比达到新开航线总量的90%,跨省、市航线仅占10%。
未来,低空物流模式的推广将成为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促进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预计无人机物流可能完成三阶段跃迁:工具替代期(2025—2027),在城市配送、医疗急救等场景渗透率突破5%;网络构建期(2028—2030),形成“干线有人机+支线无人机+末端无人车或机器人”的三级物流网络,时效较传统体系提升3倍;设施融合期(2030以后),低空物流纳入新型基础设施范畴,与智慧城市交通系统深度耦合,能耗效率较2025年提升80%。
(二)低空物流应用场景扩展
低空物流融入城市配送。美团无人机自2017年成立以来,截至2024年12月底已在深圳、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开通53条航线,并累计完成订单超45万单,服务覆盖了办公、社区、景区、市政公园、校园、图书馆等多种场景,相继为用户配送9万余种商品。顺丰2024年即时配送行业订单量超过480亿单。据测算,到2035年,我国无人机物流产值有望超过万亿元,无人机在物流业的应用市场将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低空物流促农产品上行。联合飞机在重庆巫山采用多机型协同(如载重200kg的TD550与小型Q20组合),实现脆李“从果园直飞机场”。低空物流助推应急与医疗。湖南无人机医疗物资配送效率提升60%,血液运输时效性显著增强。
(三)低空物流技术支撑体系
飞行器技术方面,载重(30kg~200kg)、抗风(8级)、续航(200km半径)等参数持续突破,聚焦“最后一公里”的智能化与无人化。末端物流的核心在于提升配送效率和用户体验,近年来技术迭代主要集中在:AI集群调度:采用分布式智能算法实现每秒千架次无人机协同路径规划,美团在上海试点中配送时效提升至8分钟/单。5G-A融合定位:厘米级精度导航系统结合视觉避障,城市复杂环境飞行成功率提升至99.7%(深圳实测数据)。氢动力多旋翼:续航突破120分钟,载重达15kg,顺丰在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医疗冷链24小时不间断配送。空域管理方面:安徽、湖南等低空改革试点省份已试行“一网通办”平台,将审批时间压缩至1.2小时。联合飞机“空域指挥控制系统”实现多机协同航路规划,确保20架无人机安全有序飞行。能源创新方面:深圳全球首个构网储能物流站点(锂钠混合储能)解决野外补电难题,支持无人机高频次起降。宁德时代研发的凝聚态电池能量密度达500Wh/kg,可使eVTOL载重提升30%。
三、如何推动低空物流发展?
虽然低空物流在技术、政策的驱动下应用场景持续拓展,但是,无人机的载重量、续航里程、安全稳定性等仍是制约低空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国航空学会低空经济首席专家董志毅认为,安全是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的生命线,是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构建审慎包容的低空安全治理体系成为推动低空经济安全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强化政策与法规体系建设
国家层面上,强化顶层设计。空域开放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前提。一方面,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积极开展“军地民”空域一体化、“空天地”管理一体化。另一方面,2025年5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超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提出系统性发展原则:“先载货后载人、先隔离后融合、先远郊后城区”。低空物流作为低空经济的重要应用场景,落实《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明确“干—支—末”三级物流网络建设目标,基本路径是“末端先行、支线突破、干线探索”。
地方层面上,强化示范试点。深圳、合肥等地计划在 2025 年底前完成 1000 个起降场建设,形成 “生产—测试—运营” 闭环。天津宁河区已开通 9 条低空物流常态化配送航线,累计飞行 600 余次、配送快递 7000 余件,验证了基础设施的规模化应用潜力。借鉴合肥、十堰等城市经验,如十堰通过划设50处管制空域和33条航线,构建“审、管、服一体”平台。
(二)强化基础设施与网络布局
强化低空物流设施节点建设。中国工程院院士向锦武认为,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是高质量发展低空经济的核心和基础保障。建议着力发展基础设施网、空中航路网、通信导航网、空域管理网、低空服务网五网融合的低空智联网建设,为低空飞行器安全飞行保驾护航。其中,规划“起降场+数字平台+通信网络”三位一体设施建设,如十堰布局“1主4辅通航基地+28个起降点”,武汉汉商低空港通过22个停机坪实现30分钟全城响应。鼓励实施低空物流多式联运。推动“空空联运”(无人机+货运飞机)、“空陆协同”,如巫山脆李经无人机接驳邮航专机,并直达全国。进一步探索和推广“无人仓+无人机+无人车”运营模式,顺应电子商务和即时零售的消费体验。
(三)加大技术攻坚与标准建设
进一步破解载重、续航、稳定技术瓶颈,重点提升避障感知(六向视觉+红外系统)、导航精度(北斗短报文通信)、抗干扰能力。支线的大载重无人机研发制造有待进一步突破。加快适航标准建设。低空物流运营的关键在于规模化,规模化的前提是标准化。加快中大型无人机适航认证(如TC/AC/PC),推动更多低空物流规模化场景应用。
(四)推动商业模式创新与生态体系构建
一方面,积极探索制造—运营一体化。比如,顺丰、京东等企业纵向整合,形成“研发+制造+运营”闭环。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场景化创新。持续丰富城市配送、乡村物流、应急保障、跨境运输等应用场景。如深圳推出“跨城急送”4小时达服务;湖南智航飞购打造“AI无人机+即时零售”平台,15分钟完成配送。
四、河南低空物流面临挑战与未来展望
2024年7月5日,我省印发了《促进全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指出要“鼓励城市低空物流发展。加快推进无人机在快递、即时配送等物流配送服务领域的应用,支持郑州、安阳等地率先开展无人机物流试点,支持通航企业和无人机企业与物流配送服务企业开展合作,开通低空物流配送航线” 。2024年7月,郑州市也印发《郑州市加快培育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明确了加快推进无人机在快递、即时配送等物流配送服务领域的应用,支持低空经济特色园区率先探索培育示范性商业应用场景,开通低空物流配送航线,实现中转场与单元区域、商圈至周边社区直飞转运。2025年6月,安阳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安阳市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构建低空基础设施网络,培育壮大“低空+”消费市场,扩大公共服务与生产应用,推动低空产业能级跃升,建立健全低空空域管理机制,加强人才引育和使用,完善标准政策体系等七项重点任务。特别是,2024年9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布《郑州航空港区低空经济发展实施方案(2024年—2027年)》、2025年3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关于支持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发布,在货运航线方面,政策鼓励开设低空无人机货运航线,轻小型无人机每架次补贴30元,中大型无人机每架次补贴90元,单家企业年度最高可获500万元支持。
河南低空经济政策的密集出台,为低空物流发展奠定了基础,航线开发与场景应用也迅速拓展。2024年5月18日,河南首批低空无人机物流配送航线启动仪式在郑州举行;2025年5月30日,郑州航空港区与顺丰速运合作的大型物流无人机项目投入运营,探索干支衔接新模式。与其他省份相比,河南低空物流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最突出的是低空航线少、参加企业有限、空域审批流程较复杂、基础设施不健全、监管措施不到位等。
实际上,低空物流在发展低空经济的过程中,需要确保多个关键环节的顺畅运作。以无人机物流运输为例,从订单调度到货物的装卸、投送,再到地面接驳、空域管理、航线规划、起降设施建设、数据监控以及精确的气象预报,这些环节都是实现无人机物流商业化的关键。同时,要实现低空物流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必须解决低空空域、基础设施、技术运营、商业模式、人才支撑等一系列问题。
宏观层面上,首先是强化军民地空域协同管理,借鉴安徽低空空域航线划设经验,建立相关部门参与的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机制,对全省低空空域进行统一管理,协调解决全省低空空域划设、飞行活动监管等重大问题。其次是发挥蓝天实验室技术创新优势和无人机装备制造产业基础,加快形成涵盖研发、制造、运营、服务的低空物流产业链,丰富低空物流应用场景,实现低空物流早日规模化运营;再次是重点聚焦低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低空航路的规划、航空服务站和起降点的建设等;最后是加强低空物流安全监管体系构建,为低空物流发展提供清晰指引与政策保障,力争在郑州航空港区打造国家级低空物流综合试验区,促进郑州打造国家低空经济发展示范区。
微观层面上,我们经过对亚马逊、Zipline、谷歌、沃尔玛等国际企业,以及顺丰、美团、京东、迅蚁、联合飞机、中国邮政等国内企业的实践案例的分析发现:成功企业普遍采用“场景驱动技术”策略,通过“政策试点”突破空域限制,以“安全冗余设计”应对复杂环境。
总之,低空物流不仅是工具替代,更是生产要素的系统性重构。河南低空物流发展需要政策、技术、基建、商业四维合力,实现物流业从“平面搬运”向“立体跃迁”的进化,推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循环枢纽、打造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支点,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作者:仝新顺,黄河科技学院教授,兼任河南省物流学会副会长、河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南交通物流与枢纽经济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本文系2025年度河南省科技智库重点调研课题《河南省低空物流行业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HNKJZK—2925—04A)阶段性成果】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