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旅游”:河南如何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低空旅游示范省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7-10 10:51

2025年以来,低空旅游屡屡被纳入国家各类“促消费”政策。近期,中办、国办《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有序发展低空旅游、航空运动、消费级无人机等低空消费”;商务部《关于支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的若干措施》明确要求“开发低空旅游项目”。年初国办《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 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也提出“研究制定低空飞行旅游产品有关管理规范,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鼓励打造多样化、差异化低空飞行旅游产品”。去年,河南省政府就出台《促进全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低空经济规模达500亿元,重点推动“低空+旅游”融合,打造“一心一带四区”低空旅游布局,涵盖太行山水、黄河文化等资源,彰显了对以低空旅游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

一、低空旅游成为旅行打卡的新标签

低空旅游是在低空空域,依托通用航空运输、通用航空器和低空飞行器所从事的旅游活动,由飞行体验、空中游览和非定期载客运输飞行组成。作为“低空经济+旅游”场景融合衍生的新兴消费业态,低空旅游能带给游客独特的空中视角与沉浸式体验,满足游客对新鲜体验、高端享受和差异化旅游的追求;并在与文旅、体育、农业等产业融合中催生“低空+文化”“低空+研学”等业态,辐射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成为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发展、激发消费活力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伴随低空旅游发展的政策环境日趋完善,以及以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智能调度系统为代表的低空技术广泛应用,低空旅游运营成本大幅降低,安全性持续提升。国内已有不少地区开通运营了低空旅游项目,产品供给日益增长。据统计,2023年国内低空旅游飞行小时数增至3万小时,参与空中游览和航空运动的人数突破60万人次。低空旅游人均消费达5000元,是传统旅游的5倍。全国已有 100 多个城市开展低空旅游项目,“City Fly”(城市翱翔)取代“City Walk”(城市漫步),成为旅行打卡的新标签。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低空旅游市场规模有望达 2000亿,前景广阔。

二、低空旅游发展面临多重挑战

目前,郑州、安阳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和安阳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都在低空经济方面进行积极尝试。尤其是,安阳着力打造“空中看安阳”品牌,举办航空文化旅游节,开通首条无人机送餐服务测试航线,并计划结合景区需求推出特技飞行表演活动等,为低空旅游蓄力。

然而整体上看,目前河南的低空旅游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距离《实施方案》提出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且面临多重挑战:一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国内通用机场仅400余个且多集中于东部发达地区,而河南省仅有6个,严重制约着低空旅游服务的可达性和安全性。二是低空空域开放程度有限,飞行审批涉及多个部门,流程繁琐,协同机制尚未建立,空域划设与动态调整机制不完善,低空飞行空域开放有限,尤其是在旅游旺季,审批流程复杂、周期长,制约项目规模化发展。三是低空旅游产品主要集中在空中观光游览型领域,缺乏体验型产品,且产品服务信息不透明,未形成统一行业标准,游客体验欠佳且面临安全与成本的双重压力。四是市场认知缺失。大众低空旅游消费观念不强,低空旅游的市场认可度不高。五是专业人才短缺。低空旅游涉及飞行、机务、运营管理等多个专业领域,目前的人才培养、储备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三、河南如何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低空旅游示范省

低空旅游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河南有发展低空经济的良好基础和强烈愿望,低空旅游政策明确、资源优越,要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合力,兼顾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与市场培育,通过破解空域限制、补齐产业链短板、深化文旅融合,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低空旅游示范省,实现低空旅游由“小众体验”向“大众消费”跃升。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产业链补强提升。加大通用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按照《实施方案》规划目标加快通用机场、起降点建设,重点覆盖5A级景区和偏远地区;推动通信导航网、空域管理网与低空智联网融合,不断优化空域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地面保障设施;推动无人机核心部件研发,吸引头部企业落户形成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郑州、安阳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和安阳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低空经济发展平台作用,整合安阳航校、郑州蓝天实验室等资源,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同时推动低空旅游企业与其他产业跨界合作,包括酒店、餐饮、交通、保险等行业和领域都是合作重点,持续打造和完善低空旅游全产业链。

二是简化审批流程,推动产品及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按照建立健全全省低空空域统一管理机制要求,建议设立省级低空飞行服务中心,统筹空域资源分配,推动地方政府、空管部门、通航企业建立协商和协同管理机制,推动飞行审批手续简化,争取实现“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次办结”;强化各项标准体系建设,包括完善市场准入、规范和统一票据并做好市场价格管控;明确低空旅游产品售前、售中、售后各环节服务标准和产品价格,保护消费者权益;加强安全规范,强制企业公开安全评级,定期开展设备检查和人员培训,筑牢安全底线;建立飞行器全生命周期追踪系统,强化飞行员资质审查与应急培训等。

三是加强市场培育和品牌打造,满足细分需求。鼓励企业开发差异化产品,降低消费门槛,提高市场竞争力。开展低空旅游要找准自身特色及看点,突出当地景观特色和生态环境优势,不断扩展“低空+”产品和业态,着力打造集低空游、科普教育、跳伞体验、飞行员培训、徒步穿越、露营住宿、应急救援等于一体的全方位服务,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一方面,推动低空旅游与乡村文旅深度融合,设计“飞行+农事体验”“空中摄影+非遗文化”等复合型产品;另一方面,依托城市开展的低空旅游,要结合城市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当地文化内涵,结合当地历史人文、地形地貌等资源打造低空旅游主题品牌,突出地域文化属性,打造城市专属体验。

四是加强宣传推广,提升低空旅游的认可度。通过媒体宣传、网络推广、节庆活动等方式,如利用短视频平台和KOL推广低空旅游体验,策划航空文化节、飞行赛事等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提高公众对低空旅游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通过举办航空文化节、飞行体验活动等方式,普及低空旅游知识,培育消费市场。打造“中原低空之旅”统一品牌,整合全省资源,推出“黄河空中走廊”“嵩山云海之旅”等精品线路。

五是加强低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人才供给能力。鼓励高校开设航空专业,引导企业与高校共建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培养和选拔卓越工程师,加强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输出;通过职业教育、高校专业设置等多种途径,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积极发展“低空+培训”,依托现有飞行驾驶员、航空体育运动培训基础,建立专业飞行培训基地,开展驾驶员职业技能培训,着力培养一批“飞手”,为低空旅游行业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飞行人员。

(作者:马振涛,安阳师范学院红旗渠精神传承与弘扬中心研究员、《中国旅游报》特约评论员)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