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问礼于老子中的几个问题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7-11 11:36

关于孔子曾师事老子这件事,在战国和汉代人那里是没有疑问的。除《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的记载外,《吕氏春秋•当染》说“孔子学于老聃”,《韩诗外传》卷五说“仲尼学乎老聃”,《潜夫论•赞学第一》说“孔子师老聃”。在《礼记》、《孔子家语》等儒家文献和《庄子》这样的道家文献中,记录孔子与老子交往的材料也很多,虽然不可尽信其真,但至少可以肯定两件事:老子年长于孔子,孔子曾向老子请教。

据陈鼓应、白奚考证,孔子与老子曾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相见【陈鼓应、白奚:《孔老相会及其历史意义》,《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第22~26页】。笔者认为,孔老相见至少两次,分别在孔子十七岁、三十四岁,地点分别在鲁地、周之洛阳,老子教诲孔子的,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礼仪知识和生存智慧,孔子问礼于老子对他后来的人生产生重要影响。

一、礼仪知识传授中的因事言理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和《孔子家语•观周》都记载孔子“问礼于老子”,但并未详述问礼的内容。《礼记》和《孔子家语》有较具体的说明。

《礼记•曾子问》记录了四则孔子从老子处学到的葬丧礼仪知识。第一,曾子问孔子:“古者师行,必以迁庙主行乎?”迁庙主“新迁庙之主”(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78页),也就是最后迁入太庙之中的神主,曾子问古礼是否在出师时带着迁庙主出行,孔子说古代是这个规矩,现在规矩乱了,带着七庙之主出师,他听老聃讲过三种情况下才会带群庙之主出行,即天子驾崩、国君去世时,国君逃难出奔时,诸侯在太祖庙里合祭群庙的神主时。第二,关于送葬途中出现日食该如何处理,孔子讲他曾助葬老聃,遇见过这种情况,老聃吩咐停柩于道路右边,停止哭丧,等在那里看日食变化,在日食过后柩车继续前进。葬毕孔子请教其中的道理,老聃说灵柩不可在天亮前出殡、也不可在日暮后止宿。因为只有罪人和奔父母之丧的人才会披星戴月地赶路,所以在日食出现、天空黑暗、可能出现星星时,要停下来,暂时中止凶礼(孔疏:“就道右者,行相左也”者,就道右者,以道东为右也。按仪礼云:吉事交相左,凶事交相右。此既柩行而交相左者,以其遭日食之变,止哭停柩而不行凶礼,故从右礼行相左。参看《礼记正义》,第717页)。老子在这里不仅讲礼仪,还讲礼意,即君子尊人后己。第三,关于早殇之子(8~11岁)的葬礼,孔子提到老聃所述史佚的例子,史佚儿子早殇,由于墓地较远,不方便直接下葬,召公就建议他将尸体成殓入棺,史佚认为这不合礼,召公与周公讲了此事,周公说于礼不可,史佚误以为可以,就按召公的建议下葬了(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19页),于是下殇用棺衣棺,就从史佚开始了。第四,子夏问孔子居父母之丧而接受战争的征召是否合于礼,孔子引用老聃的话说,鲁公伯禽曾在卒哭之后兴兵征伐,但那是特殊情况(《礼记正义》引郑注:“有徐戎作难,丧卒哭而征之,急王事也。”参看《礼记正义》,第723页),现在的人在居父母之丧期间为私利接受征召去打仗,“吾弗知也”,这是委婉地说这不符合礼,因为“君不夺孝子之情”(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23页)。

《孔子家语》提及老子的地方有四处,分别讲万物生化(《执辔》),五行配五帝(《五帝》)、服丧征召之礼(《曲礼子夏问》)、待客之礼(《曲礼子夏问》)。后两则涉及礼学知识,服丧接受征召同礼记曾子问。关于待客之礼,子夏说孔子曾说过,若客人来了没地方住,就住在主人的馆舍,若死在馆舍,则由主人来办理丧事。子夏想知道这是否符合礼,是否就是有仁心。孔子说老聃曾说,既然让别人住你的馆舍,那么对方身死,无亲人治丧,主人不能不管不问。

孔子从老子那里首先学到的就是礼学知识,老子不仅告诉他具体情况下礼仪的细节,还解释其中的原因和道理。这是老子礼仪知识传授中的因事言理。

二、生存智慧传授中的因材施教

孔子青年时代就有远大志向,洛阳问礼时三十四岁,当时尚未出仕,正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之时,老子年长于孔子,见此情形,语重心长向他提出告诫和建议。

《史记•孔子世家》里记载,老子临别对孔子说:“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无以有己。”这是告诉孔子不要随意议论人,要敏感到危险所在,懂得在无道之邦的存身之道。老子这里是针对孔子提出的建议,所以应该不是泛泛而论,那么他说的“好议人”的“人”是谁,在鲁国议论谁会招来杀身之祸?只能是执掌鲁国国政的三桓尤其是其中权力最大的季氏。孔子对季氏僭越礼制的行径深恶痛绝,“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就是针对季氏说的。他对季氏是既蔑视又无奈,老子的劝诫应该是让他不要与季氏公开对立,以保全自己。他还给孔子讲了一个处世原则,即为人子不要坚持自己,为人臣不可坚持自己。为人子要孝,所以不需要事事固执己见,君臣以义合,不合适就作罢,所以不能过于坚持己见。孔子早年父母双亡,老子这个建议的重点在后者。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老子对孔子说:“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老子知道孔子有救世之心,还非常迫切,但是老子很清楚,当时孔子在鲁国没有出仕的可能,他的理想与抱负都于己有害,挫折失败是必然的。老子作为史官,不仅从史册中历见成败兴衰,还目睹春秋时代各国政局变动,无数君权争端,贵族相互倾轧。鲁国自春秋中期以后形成三桓专政的局面,国君被架空,公室土地被瓜分,鲁昭公想“去三桓”,最终失败被迫流亡。所谓从政,其实是为季氏服务。如果孔子只是贪图个人名利,直接投靠季氏即可,但他是个有理想的人,想匡扶公室,将鲁国从无道变为有道,这就必然与三桓,尤其是一家独大的季氏发生冲突,最后不仅动摇不了三桓的势力,还会成为他们的眼中钉,给自己带来危险。

老子对孔子的劝告,既可以作一般性理解,又可以结合春秋时代和鲁国的政治格局作具体的理解。这可以说是对孔子的因材施教。

三、这场谈话对孔子的影响

老子对孔子的教诲对孔子影响很深。首先是增长见闻,提高声望。老子是周王室史官,孔子特地去见他,说明对他神往已久。亲眼见到他,听到他的言论,除了被其博学所折服,还震撼于其不凡的气度。他不知道应该用怎样的言语表达自己的感受,就用龙来打比方,他说:“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孔子以龙比喻对老子的感受,可能是因为龙在上古是巫者通天之具。孔子见到老子,联想到上古能乘龙上天的巫史,于是有这样的评价。他去东都洛阳见老子,相当于进京朝圣。回去之后,他个人的学问修养都有进益,弟子们当然也跟着受益。声誉扩大后,求学的人也更多了。《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孔子家语•观周》说“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其次是收敛锋芒,全身避祸。孔子虽出身贵族家庭,但随母亲长大,没有正式的贵族身份,不被贵族阶层接受。直到而立之年,才逐渐受到贵族阶层的重视。他对鲁国当权者是很不屑的(《论语•子路》中称今之从政者为“斗筲之人”)。老子看出他的志向与傲气,出于关爱之情,告诉他全身免祸之道。孔子五十岁后出仕,得罪季氏,被迫流亡,几度险遭不测,老子的告诫似乎都被印证了。晚年的孔子,信念依然坚定,但是学会了收敛锋芒,注重身的修养和保全。当然,与道家不同,此身的保全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纵观孔子一生,不轻言放弃,不轻易赴死,“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但又豁达乐观。这种充满智慧的处世之道,应该就有老子的影响在其中。

(作者:代云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宗教研究所)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