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有理丨孔子与老子的会面,都聊了些啥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7-11 13:34

  编者按:孔子和老子,堪称中国古代思想界的两大“顶流CP”!一个是儒家的“掌门人”,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是道家的“祖师爷”,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有趣的是,孔子和老子有过两次被载入史册的相会——当时他们聊了些什么?当孔子的积极入世遇上老子的超然智慧,迸发出怎样的思想火花?大河网学术中原基于专家文章《孔子问礼于老子中的几个问题》制作AI视频,推出二创产品,力图还原两千年前的“巅峰对话”,让跨越千年的思想碰撞在数字时代激荡出新的回响。

  孔子问礼于老聃,是中国古代的一段佳话,这两位中国历史上最著名、最圣哲的思想家的对话,对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据传孔子曾五度向老聃问礼,其中问礼于周(今洛阳),是确凿可信的两次之一。

  一、孔子问礼于老子,两人说了什么?

  1.因事言理,传授礼仪知识

  孔子从老子那里首先学到的就是礼学知识,涉及葬丧礼仪、服丧征召之礼、待客之礼等。老子不仅传授其具体情况下礼仪的细节,还解释其中的原因和道理。关于待客之礼。若客人来了没地方住,就住在主人的馆舍,若死在馆舍,则由主人来办理丧事,作为主人不可不管不问。关于葬丧礼仪。送葬途中出现日食该如何处理?应停下来,等日食结束。因为只有罪人和奔父母之丧的人才会披星戴月地赶路,所以在日食出现、天空黑暗可能出现星星时,要停下来。

  2.因材施教,传授生存智慧

  孔子青年时代就有远大志向,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老子年长于孔子,关于存身之道,老子语重心长地向孔子提出告诫和建议,例如:“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教导孔子,即为人子不要坚持自己,为人臣也不可坚持自己。为人子要孝,不需要事事固执己见;君臣以义合,不合适就作罢。“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这是告诉孔子要敏锐地发觉危险所在,懂得在无道之邦的存身之道。具体而言,老子的劝诫应该是让孔子不要与季氏公开对立,以保全自己。“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告诉孔子那些学问广博、善于辩论并且揭露他人过错的人,可能会危害到自己。

  二、周天子衰落,为何孔子仍要前往周都洛邑问礼?

  春秋晚期,周天子衰落,周王朝经济、军事中心转移,呈现出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但是,洛阳城仍是当时天下的文化、教育中心,周礼还在一定范围内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孔子入周,正是对洛邑深厚的周文化的向往和崇拜,更是对周文化最高权威的朝圣之旅。

  三、孔子问礼产生了什么影响

  孔子问礼不仅对其本人产生了深远影响:不轻言放弃,不轻易赴死,“知其不可而为之”,豁达乐观,处世之道充满智慧。

  这场两千年前的会面,在中国思想史上极具象征意义,促进了儒道思想的交流融合,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中华文明注入了不竭的活力。(策划:大河网学术中原 文案/制作:付婷)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