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MPA教育优化研究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7-14 09:19

研究生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具有高端引领和战略支撑作用,中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从“需求优先”向“质量优先”转型发展。然而,作为一类重要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我国公共管理硕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MPA)教育普遍存在管理难度大、培养质量不尽人意等突出问题。近年来,河南理工大学MPA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全面质量管理视角精准施策,对MPA招生宣传机制、入学审查机制、指导教师遴选、中期筛选机制、课程考核机制、学位论文审核机制以及思政育人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优化,并重点从导师激励约束、研究生全过程培养、校社协同合作育人等机制入手,构建了一整套MPA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提升了MP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一、源头全员参与精细服务:提升MPA生源质量

生源质量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源头。为争取优质生源,近年来,河南理工大学MPA学位点把完善招生宣传工作引向精细化,精准服务意向考生与用人单位。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坚持学科引领,以优质学术资源助力招生宣传。突出学科专业特色,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整合办学资源吸引各行业生源报考,例如:依托学校“安全与应急管理”河南省A类特色骨干学科群教育资源和建设成效,有针对性地向社会治理、应急管理、公共卫生相关领域的部门单位进行招生宣传。二是坚持本地为主,就近吸引本省及周边地市优秀生源报考。结合学校区位环境和MPA生源本地化特点,在优先做好焦作本地工作的同时,领导带队赴郑州、新乡、晋城、运城、长治等地加强招生宣传,吸引当地生源就近就便报考。三是强化全员参与,拓展招生路径。增强全员招生意识,要求教职工利用服务合作机会进行招生宣传和信息发布,例如:教师在各地应急管理系统开展培训讲座或业务交流时,有针对性地为意向人员提供招生咨询服务,增强MPA报考的精准性和匹配度。四是拓宽既有资源,借力长期合作促招生。利用校企合作、访企拓岗、交流互访等机会,引导行业企业在职硕士培养需求,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管理部门参与招生工作。

在全员参与精细服务下,近年来河南理工大学MPA生源质量总体向好并逐年提升:2022级、2023级和2024级共175名MPA学生中,全日制本科毕业的有172名,占比98.3%,涉及43个本/专科专业;省内生源160名,占比91.4%,山西、河北等周边省份生源15名。具体分析显示,该三批生源全日制本科学历占比较大;生源呈现明显低龄化,相当数量的研究生是本科毕业工作刚满3年就考取MPA的,学习力比较强;生源主要是来自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事业单位、社会企业的在职人员,多数在一线从事行政管理或业务技术工作,专业能力突出。

二、目标全方位精准定位:优化MPA培养方案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已有近四十年历史。时至今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战略重点。2016年以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仅在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进行划分,实践中专硕与学硕培养过程基本一致,执行近乎相同的培养标准和培养模式,讲授内容、授课方式、考核形式、毕业要求等方面均呈现明显同质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定位不清,难以适应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亟待对培养标准进行重新精准定位。

培养方案是研究生教育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适应新时代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进一步提升MPA培养质量,河南理工大学MPA培养方案经过多轮“实践—调整—再实践”的修订优化,基本实现了高层次精准化的培养目标定位。在课程设计上,以胜任公共管理专业工作为目标,精心打造知识体系类、任职需求类等模块课程,着力提增MPA学生掌握任职岗位所需的核心知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按照“补充、拓展、深化、更新”的要求建立动态优化机制,及时调整课程体系,确保课程体系与公共管理现实需求深度对接。在教学组织上,将能力要求转化为课程目标,并逐级分解、细化到某类或某门课程,建立课程目标体系,分领域打造专业基础类、专业发展类及专业前沿类等课程版块。修订后的MPA培养方案定位更加准确,更能适应复杂的公共管理场域,并进一步规范了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及社会实践等环节。新培养方案实施取得了明显效果,MPA学生在开题报告、论文预审、毕业答辩与论文抽查复审等环节的通过率明显提高,评委、导师特别是学生本人反馈良好。

三、导师全面激励约束:建强MPA导师队伍

研究生指导教师(以下简称“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既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高尚的师德师风,又要具有精湛的业务素质和深厚的学术造诣。河南理工大学MPA教育不仅要求全体导师能够将教书与育人、言传与身教、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还应担负起学生思想品德辅导、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学术规范教导等责任。这对MPA导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导师要充分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立德树人培养,针对性开展教学科研指导和思想引领,MPA导师不仅是学业导师,还是人生导师,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然而,在现实中,教师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积极性不高,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第一,不少导师习惯了指导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对指导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不适应;第二,部分导师实践经验相对缺乏,特别是缺少社会管理方面的经历,对提出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研究选题具有畏难情绪;第三,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大都工作在基层,岗位任务繁重,学习时间不足,平时与导师沟通联系少,客观上增加了指导难度。针对以上问题,河南理工大学MPA教育中心探索了具有针对性的导师激励约束机制。

该校MPA专业学位点拥有一批高素质导师队伍,共有导师82人,其中校内导师49人,行业导师33人;拥有高级职称者75人,具有博士学位者45人。建有教育部应急安全智慧学习工场、河南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等多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河南理工大学MPA教育中心以此为依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1)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强化制度管理。学校及依托学院制(修)订了《河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与管理办法》《河南理工大学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河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考核办法》《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双选实施细则》《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等制度文件,对MPA导师遴选、招生资格审核、招生指标分配、导师绩效考核等提出了具体要求。(2)建立导师台账制度,实行精准管理。台账制度属于过程管理与精细管理相结合的典型举措,借此可详细跟踪导师工作轨迹和指导效果,这也成为学位点导师考核的主要依据。按照工作要求,河南理工大学MPA教育中心对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效果情况实行记账制度,例如对学生论文的预审通过率、查重通过率、外审通过率、学位论文优秀率等进行精细记录,如果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有两人次及以上未通过外审环节,该导师的招生指标给予相应的核减或取消,并进行业务谈话;对于培养效果较好的导师给予核增指标的激励。(3)执行周期性导师资格考核制度,严格绩效管理。按照相关文件要求,MPA教育中心实行导师招生资格一年一“上岗”、三年一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格次。对考核不合格、指导能力不符合要求的导师,两年内不允许上岗招生;对于高标准完成培养要求、考核优秀的导师,给予指标核增及经费支持等奖励。

河南理工大学MPA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了导师育人的积极性,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近年来,该校MPA学位论文学术不端复制比一次性通过率和外审通过率得到显著提升,获得行业专家的肯定性评价。经过“行动-反思-提升”式导师管理服务实践,增强了导师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及研究生指导培养质量,也为政府部门及相关单位输送了一批优秀的高层次应用型公共管理/应急管理专门人才。

四、学生全程严管厚爱:完善MPA培养全过程管理

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成立于2010年,是国内首家实体意义的以“应急管理”为特色并命名的学院,十余年如一日紧跟应急管理理论前沿和重要实务领域。围绕新时代应急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学院把应急管理作为MPA教育特色方向进行人才培养,为防控重大安全风险、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在突出应急管理特色的同时,坚持以德而耕,尊重学生成长规律,不断完善MPA培养全过程管理。

(一)以学生为中心,推行精准培养管理模式

河南理工大学MPA教育,在课程设置中适当增加特色选修课程比例,满足不同专业方向的多样化要求。该校针对MPA“半工半读”的特点,对学生学习进行了个性化设计,具体是:一方面根据公共管理前沿问题、社会热点和治理难点等,适时增加学术讲座、课程研讨;另一方面利用招生复试、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毕业答辩等学生集中时间,组织导师与学生开展“一对一”谈心谈话和定制化学术研讨,内容涵盖思想政治、科学道德、社会责任、学术研究等,为更好地开展学业学术指导打下坚实基础。同时,针对非全日制MPA在校时间短、学习规律性不强以及对学位点情况了解不足等特点,在每次集中上课期间,MPA教育中心都至少组织一次学生座谈会,邀请学校研究生院相关领导、专任教师及校内外导师代表参加,了解学生的岗位工作、学业学术和在校生活情况,征询学生对学校政策、学院管理、导师指导和学习条件等方面的意见或建议。针对各方面信息和所反馈问题建议,学位点及时分析研判并做出相应调整,经过多轮实践取得了良好收效,学生对学位点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二)创新教学模式,破解教学时间空间场域限制

与多数MPA学位点培养模式相似,河南理工大学MPA教育采取非脱产学习方式,该方式的弊端就是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效果普遍不理想。同时,如疫情封控、单位要务、特殊时点等时空限制,也严重制约了非全日制MPA培养方案的落实落地。为此,各培养单位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以破解MPA教学的时空限制。以河南理工大学MPA学位点为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间,该学位点探索并实践了运用钉钉、超星学习通、QQ在线课堂、中国大学MOOC等网络教学平台的方法,解决了MPA培养时空限制问题。在课程结束后,精心组织任课教师与学生线上座谈交流,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辅导答疑,对课程中要求的35%实践环节进行详细指导;建立学院领导、任课教师和研究生秘书的微信群、QQ群,对学生课程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实时答疑、及时解决。创新教学模式畅通了师生沟通交流渠道,破解了集中学习时空限制,显著提高了课程学习效果。

(三)加强质量控制,构建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

学位论文质量是研究生培养的重中之重。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充分发挥岗位经验特长,突出论文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可以采取应用研究、调研报告、工程设计、产品研发、项目管理、诊断报告、案例分析等不同论文形式,重点选择具有明确行业价值和职业背景的课题,确保论文内容充实,工作量饱满,强化学位论文对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价值。为了提高MPA培养质量,河南理工大学MPA教育中心设置了学术辅导员岗位(由新进博士担任),定期给学生推送相关的学术讲座,组织研讨交流,就学科前沿进展、论文研究方向等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制定《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预审管理细则》《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检测管理细则》《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学位论文质量保障及提升实施办法》等制度,对学位论文实行内审(预审)外送(内审〈预审〉环节送交2本学位论文给校外同行专家进行审核),在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毕业答辩等必备环节的基础上,通过增设开题论证会、集中会审、预答辩等培养环节严格审查,强化质量分流,对MPA学位论文质量层层把关。

五、校社多方协同赋能:提升MPA实践能力

河南理工大学MPA学位点采用校社多方协同模式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首先,校方和社会相关单位联合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规范实践课程设置、实践导师遴选、实践平台建设等。其次,以校内导师的相关科研项目为抓手,或以企业研发产品为实验项目开展模拟创业。再次,让学生与专业人士面对面交流,手把手实践演练,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后,加强对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策略,选送教师到知名院校、公共管理相关部门学习成功经验和先进方法,聘请校外专家到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良好的校社合作互动,能够稳固高校生源渠道,优化社会人才结构,实现人才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并为人才供需建立对话机制。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河南理工大学MPA教育中心与多地政府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基层社区等建立了一系列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践行理论知识的场所,探索形成了一套务实有效的校社合作育人模式,其基本结构和运行逻辑如下:第一,社会合作单位提供高水平师资和优质资源。在安排MPA校外实习时,优先选聘合作单位的高级职称人员作为实践指导教师。例如,该学位点与焦作市应急管理局合作中,就将其分管局领导、总工程师优先聘为指导教师。第二,社会合作单位为校内导师提供实践机会。该校安排专业教师到社会合作单位开展挂职顶岗社会实践活动。例如,专业教师在学校对口扶贫的相关县(区)开展调研工作,了解鳏寡孤独者的生活保障安排、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思想状况等,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指导落实。第三,社会合作单位为MPA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社会合作单位为该校MPA学生提供实习所需的相关场所、资源和机会,实践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实习期间的业务与技术指导。结合学生实习反馈,学位点会同实习合作单位研究解决实习相关问题。第四,学校为社会合作单位员工提供培训机会。校社双方合作中,社会合作单位在职人员享受攻读该校专业学位研究生优惠政策。学校面向社会提供各类进修培训机会,在不偏离培训主题的基础上,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由校社双方协商确定。与合作单位在职员工的直接交流,也是精准宣传学校招生政策和吸引社会生源的重要契机。

总的来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招生到毕业涉及多个培养环节,涉及研究生本人、导师、校(院)、社会多个行为主体,存在着“生源结构复杂”“管理相对宽松”“质量标准持续提升”等特点。针对上述情况,应新生源招录、培养目标、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学术训练、实践养成等方面不断创新培养模式并务实践行,同时在制度建设、机制完善、条件保障、协同育人等方面发挥合力作用,强化全面质量管理机制,推动促进非全日制MPA研究生培养质量实现全方位、深层次提升。

【作者:张小兵,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执行院长、MPA教育中心主任,教授;王岩,河南理工大学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武学超,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教授 本文系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保证体系——以河南省MPA培养为例》(2023SJGLX032Y)、河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改项目《全过程视角下非全日制硕士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研究——基于MPA的探索与实践》(2023YJ09)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