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奇缘丨大宋之冰,冰中大宋
我国是世界上用冰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诗经·豳风·七月》中就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夏历十二月凿取冰块,正月将冰块藏入冰窖,待到祭祀之时开冰备用。在那个久远的年代,岁序变迁、节物有时,冰成了时间运转的重要标识物。
随着制冰和藏冰技术的进步,唐代以后,冰这种原本只有上层社会才能享用的奢侈品,已渐渐进入市民大众的消费范畴,当然,它依然昂贵。笔记小说《云仙散录》中载:“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到了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工制冰技术的出现,冰越发成为寻常百姓常见且常用的大众消费品。普普通通的冰块,是大宋社会中多面而有趣的角色。
一、政务之冰:阶层与民生
执掌冰务的机构设置由来已久,《周礼》中就有“凌人掌冰”的记载,负责斩采、运送和储存冰块等冰政事务。《三国志·魏志》中记载,建安十九年,魏王曹操曾建造冰井台,用以藏冰。唐代的上林令负责藏冰之务,隶属司农寺。北宋立朝之初,宋太祖建隆三年,朝廷就设置了冰井务,又称藏冰务、藏冰署,隶属于皇城司。
据宋代史料记载,每年“苑中二井除四分以备消释,实收三万八千段”。每段冰重约100斤,则每年朝廷储存的冰共约1504.15 吨。如此巨量的冰,其砍采、储藏、运送、发放,以及冰室的清洗等实务着实繁杂,需要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宋代冰井务设监官一人,下辖职员80多人。在电视剧《梦华录》中,赵盼儿因得罪了池衙内而无处购冰,天气炎热,茶坊买不到冰,生意就难以为继,此时身为皇城司使的顾千帆帮她买到了冰,冰井务正是在皇城司管下。
专门设置一个国家机构来管理与冰相关的事务,这在现在是难以理解的。古人之所以对冰政如此重视,是因为冰在当时有着特殊的地位,与冰相关的事务甚至称为“冰政”,是关乎国运与民生的大事。
在人类用冰之初,这种耗时耗力才能制成的稀有物是神明上天才能享用的,因此冰大多用于祭祀活动。在那时,用冰是一种阶层地位的象征,所谓“伐冰之家,不畜牛羊”;同时,采冰、制冰、储冰、运冰等冰政也是朝廷的一件大事。冰政是否顺利,关系到来年祭祀等国之大事能否顺利进行;冰务的运转,有赖于众多百姓的齐心出力。甚至古人认为,冰可以调和阴阳之气,“盖藏冰将以备暑,而亦所以达阳;出冰虽以御暑,而亦所以助阴”。因此负责冰政的凌人之官地位举足轻重,肩负着为来年调和天地阴阳之气、“不待药其病于已然之后”的重任。直到冰已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宋代,还有人感叹:“冰之为用重矣……盖冰之有无,有以验天令之愆调;冰之出入,有以关民生之安否。”
二、社交之冰:赏赐与馈赠
宋代沿袭自周代流传下来的旧制,每年春分会举行祭祀开冰仪式,由太祝主持,朝廷相关机构的大臣参加,正式开启前一年封存的冰库,祭祀后储存的冰块才可以流通。
藏冰库中的冰块,首先要满足皇宫的需求,然后是颁赐给臣下。赐冰以官职为标准,“官高职重冰则多”。在史书中记载的皇帝赏赐中,冰是常见之物。如大中祥符五年(1012)三伏日,宋真宗对仆射、御史大夫等官员“五日一赐冰”。天禧二年(1018)夏月,宋真宗曾赏赐辅臣素布和冰等消暑物品。宋代金盈之在《醉翁谈录》中记载:“京城三伏,唯史官赐冰、百司休务而已。”得到赏赐的官员也会作诗记录,或上表表示感激。如刘攽有诗云:“每岁长安犹暑热,内官相属赐冰回。”姚勉则写有《赐冰谢表》等。
除了用于朝廷赏赐之外,冰也是朋友之间相互馈赠的常见礼物。宋代一些有德行的士人,虽然没有获得赐冰的资格,但常常会得到朋友的馈赠。如梅尧臣曾作诗《韩子华遗冰》,表示对友人韩绛赠冰的感激:“六月侍臣方赐冰,我赋得之从友朋。”韩绛身为皇帝身边的侍臣,六月得到了皇帝赏赐的冰块,他又把冰转送给了朋友梅尧臣,梅尧臣作诗记下了这件事。
三、饮食之冰:冰果助兴笙歌长
宋人是会享受且讲风雅的。宋代消夏的冰品种类繁多,除了直接吃冰,还有用冰制成的类似如今冰激凌的冷饮,有用各种药材熬汁加冰制成的饮品,有利用冰块降温的冰镇水果,等等。这些冰爽饮食,既是宋人爽口消夏之佳品,也是宋人聚会交游的情感联络的媒介。
宋代文人的诗里有许多关于冰镇水果的记载,酷暑天吃冰水果是件极清爽畅快之事,故而能引发诗兴。如司马光《和潞公伏日晏府园示座客》中有:“盛阳金气伏,华宇玉樽开。……蒲葵参执扇,冰果侑传杯。”盛夏伏日,一众朋友在宰相文彦博府上聚饮,有蒲葵扇送来凉风,还有冰镇水果侑酒,爽哉快哉。当时,冰品不仅是达官贵人享用的美味,而且是都中百姓消夏的常见之物。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有载:“都人最重三伏,盖六月中别无时节。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鲊新荷,远迩笙歌,通夕而罢。”吴自牧《梦粱录》中也记载了南宋都人的消夏场景:“湖中画舫,俱舣堤边,纳凉避暑,恣眠柳影,饱挹荷香,散发披襟,浮瓜沉李,或酌酒以狂歌,或围棋而垂钓,游情寓意,不一而足。”“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水果在冰水中自在沉浮,这些美食固然令人心爽,然而更引人神往的是旁边的人们:或聚在水边亭台,就着冰果流杯而饮,远近笙歌唱和,通宵而罢;或在湖边柳影下伴着荷香恣意而眠;或散发披襟,酌酒狂歌;或围棋垂钓,采莲池上,以聚会游戏之乐化解夏日炎热之苦。这些画面一如我们记忆中的童年场景:烈日,山风,溪水,西瓜、甜瓜、黄瓜等各种瓜果,还有几个打闹戏水的小伙伴。在没有电扇空调的年代,夏日里人们更愿意待在户外,在与自然和友人的游戏之乐中把酷暑变成美好的回忆。
宋代宫廷的纳凉之法更是雅致。《武林旧事》中载:“禁中避暑,多御复古、选德等殿,及翠寒堂纳凉……置茉莉、素馨、建兰、麝香藤、朱瑾、玉桂、红蕉、阇婆、薝葡等南花数百盆于广庭,鼓以风轮,清芬满殿。……御笐两旁,各设金盆数十架,积雪如山……蔗浆金碗,珍果玉壶,初不知人间有尘暑也。”在阴凉开阔的大殿里放置数百盆花木、数十架冰雪盆,再利用风轮带动空气流动,带来冰凉芬芳的风,辅以各种冷饮,这已不只是纳凉消暑,而是全身心的放松享受。
四、商业之冰:飞入寻常百姓家
如前所述,前一年储藏的冰块在开始流通之后,主要用于皇宫消暑和朝廷赏赐,这个用冰量是每年大致固定的,而冰井务在储备冰块时,为了避免损耗和突发意外,总会留出一定的富余冰量,因此在满足必要用冰之后,多余的冰块就可以进入市场进行售卖。此外,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人对冰的需求量很大,朝廷的采冰藏冰已远远不能满足整个市场的需要,因此宋代北方民间已出现以卖冰为主业的家庭,他们利用地理优势,在冬天开采冰块储存起来,到来年夏天拿出来售卖。尤其到了南宋,因都城南移、冰雪难见,朝廷和都城的用冰都成了问题,于是催生了北方的制冰售冰业。杨万里《荔枝歌》中有:“北人冰雪作生涯,冰雪一窖活一家。帝城六月日卓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北人藏冰天夺之,却与南人销暑气。”记述了当时北方人制冰、售卖到南方的景象。
民间冰业的发展,冲击了原本“物以稀为贵”的冰块价格,于是在唐代贵比金璧的冰块,在宋代成为市民大众都能消费得起的物品。在《清明上河图》中就可以看到飘扬着“饮子”或“香饮子”招幌的摊位,所售即为夏日冷饮,用各种果品、香料、中药材等熬制而成,并冰藏降温。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就记载了北宋都城夏日冷饮市场的盛况:一到六月,在巷陌路口、桥门市井便能看到全国各地汇聚而来的消夏美食:“芥辣瓜儿、义塘甜瓜、卫州白桃、南京金桃、水鹅梨……药木瓜、水木瓜、冰雪凉水、荔枝膏”等,“皆用青布伞,冰雪惟旧宋门外两家最胜”。夏日里的大宋东京,冰雪冷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清凉。同时,旧时宫廷贵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也是经济发展带来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
在没有高科技加持,甚至没有电力可用的宋代,人们不仅可以制冰、藏冰、用冰,而且把冰融入生活,为人与自然的互动共舞增添了一分清爽趣味,显示出人的生存智慧,也为我们现代人带来意味深长的启示。冰块珍稀之时,它承载着人们对上天和先人的敬畏,也成为阶层与地位的象征;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大宋之冰已成为天子与平民共同享用的消暑之物,它可以作为奖赏,可以寄托情谊,可以维系一家人的生活,可以为友人相聚增添雅致兴味。一方小小冰块,凝结着我国古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悠远轨迹。
【作者:时娜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州学刊杂志社 本文系2024年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的宋代“东京小说”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