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时代的谣言防控:河南协同治理体系的数字化突围与文化赋能
摘要:本文聚焦算法时代河南网络谣言防控问题,剖析其高发态势及影响。河南创新构建协同治理体系,从战略升维、技术破壁、制度创新等多方面发力,以文化基因与数字技术融合为特色,在谣言防控取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文化解码、技术伦理、数字素养等深层梗阻。为此,提出打造治理实验室、实施 “文化免疫” 工程、构建数字素养培育体系等破局路径,为算法时代谣言治理提供中原样本与理论探索。
关键词:算法时代;谣言防控;协同治理;文化科技融合
一、引言
在数字技术深度重塑社会传播格局的当下,短视频平台已成为信息流通的核心场域。算法推荐机制虽提升了信息分发效率,却也为谣言滋生与扩散提供了温床。网络谣言借助算法推荐、情感渲染与碎片化传播,在河南城乡区域呈现高发态势。2024 年河南省公安厅专项行动数据显示,全省查处网络谣言案件同比上升 23%,其中涉及粮食安全、公共卫生、乡村振兴等领域的民生类谣言占比达 68%。谣言不仅误导公众认知、扰乱社会秩序,更对经济发展、社会信任造成严重冲击,如 “蒜薹滞销” 谣言致使农产品价格波动,造成农户损失。面对这场信息生态的 “无形之战”,河南正以文化基因重构治理逻辑,以数字技术再造协同机制,在算法浪潮中筑起谣言防控的 “中原长城”。
二、战略升维:从舆情管控到文化安全治理
河南省委、省政府将网络谣言治理纳入文化安全战略体系,与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品牌工程深度融合,形成 “技术防御 + 文化免疫” 的双重治理范式。此举突破传统舆情管控局限,从维护文化安全高度系统性应对谣言挑战,重塑信息传播生态。
(一)文化根脉筑牢认知防线
河南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谣言防控的独特优势。安阳殷墟遗址创新开发 “甲骨文谣言鉴别” 互动系统,深入挖掘商代贞人信息甄别智慧,基于文字构型规律,对谣言文本词汇、语法、语义进行深度解析,将甲骨文结构分析、语义解读等融入新型隐喻式谣言识别模型。通过对古文字象形、会意等特征研究,精准提取谣言文本隐藏线索,提升隐喻式谣言识别效率。洛阳定鼎门遗址博物馆打造 “盛唐谣言破解” 沉浸剧场,借助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生动再现《唐律疏议》中对 “造妖书妖言” 的惩戒机制。观众仿若置身盛唐,亲身体验法律威严,强化对谣言危害的认知。开封府景区升级 “包公断谣” 数字剧场,年接待体验游客超 80 万人次。依托包公刚正不阿形象与断案智慧,通过数字演艺、互动游戏等形式,传播理性判断、明辨是非理念,形成文化认知免疫新场景,让公众在文化熏陶中筑牢谣言 “防火墙”。
(二)制度创新构建治理矩阵
为打破部门壁垒,整合治理资源,河南建立全国首个省级网络谣言治理联席会议,汇聚网信、公安、文旅等 28 个部门力量,形成 “三横三纵” 治理架构。纵向构建省—市—县三级响应机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搭建应急指挥平台,实现信息实时共享、指令快速下达,处置时效大幅缩短至 2 小时。横向打造政务媒体(顶端新闻)+ 平台企业(抖音河南)+ 学术机构(河南大学新闻学院)协同网络,政务媒体权威发声引导舆论,平台企业运用算法优化信息推荐、精准阻断谣言传播,学术机构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研发,三方优势互补,协同治理谣言。斜向成立豫陕晋黄河流域谣言治理联盟,基于地缘相近、文化相通,共享跨省谣言特征库数据 12 万条,联合开展跨区域监测、研判与处置,有效遏制谣言跨区域扩散,织密区域协同治理谣言网络。在漯河 “豫你同心” 辟谣行动中,AI 谣言监测系统融合周易 “观物取象” 思维与机器学习算法,以周易对事物关联性、变化性洞察为灵感,优化算法模型,对谣言识别准确率达 92%,彰显文化智慧与数字技术融合效能。
三、技术破壁:构建 “三位一体” 智能防控体系
河南以文化算法为核心,突破传统技术依赖,构建 “溯源—阻断 —修复” 全链防控机制,实现对谣言精准打击与全流程治理。
(一)文化赋能的智能识别系统
河南立足本土文化特色,开发系列创新识别技术。甲骨文结构分析算法识别新型隐喻式谣言效率较传统算法提升 40%。钧瓷窑变预警模型将釉色变化监测原理创新性应用于舆情态势感知,通过对舆情热度、传播速度、情感倾向等多维度数据实时监测与分析,类比钧瓷窑变复杂变化过程,提前 2 小时精准预警重大谣言风险。少林禅武决策引擎仿照 “禅武合一” 思维,构建涵盖谣言类型、传播范围、危害程度等多因素的处置策略库,依据实时监测数据,智能匹配最优处置策略,实现精准分级响应,大幅提升处置效能。
(二) 区块链构建信任基座
河南积极运用区块链技术,打造多领域信任基石。农产品谣言溯源链融合 “粮道” 历史追溯体系,将农产品从种植、加工到销售全流程信息上链存储。消费者通过手机扫码即可获取农产品产地、施肥用药、采摘时间等详细信息,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2024年成功阻断 “蒜薹滞销” 谣言,凭借区块链不可篡改特性,稳定市场信心,挽回经济损失约 5000 万元。中医药健康存证平台结合《伤寒论》辨证施治思想,对中医药科普、养生信息进行区块链存证。利用《伤寒论》严谨逻辑与辨证施治思维,对信息准确性、可靠性进行审核把关,识别伪养生视频 3.2 万条,守护公众健康。非遗传承数字护照植入钧瓷 “窑变” 防伪机制,为非遗传承人信息、作品创作过程等提供区块链认证,阻断虚假传承人认证 87 起,维护非遗传承生态。
(三)全域响应的智媒矩阵
河南构建 “1+18+N” 智能传播体系,实现辟谣信息全域覆盖。省级平台(豫见 APP)依托大数据分析与智能推荐算法,精准触达目标受众。18 个地市(示范区)政务新媒体矩阵联动响应,结合本地舆情特点与受众需求定制个性化辟谣内容。5.6 万个乡村大喇叭同步转译方言版警示信息,解决农村地区信息传播 “最后一公里” 难题。郑州 “商都智媒” 实验室开发方言语音谣言识别系统,深入研究河南 18 种地方变体语音特征,运用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精准识别在老年群体中传播的谣言,覆盖超 400 万人,有效提升了老年群体谣言免疫力。
四、制度创新:打造 “四治融合” 协同生态
河南突破传统管控思维,构建法治为纲、智治为基、德治润心、自治固本的协同体系,从多元维度协同发力,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一)法治护航数字空间
河南在法治建设上持续创新,出台《河南省网络谣言治理条例》,首次确立 “AI 造谣” 刑事入罪标准,明确 AI 参与谣言生成、传播法律责任,填补法律空白。设立郑州互联网法院巡回审判点,2024 年审结涉谣案件 127 件。通过在线庭审、远程质证等创新审判方式,提升审判效率与公正性。建立算法备案审查机制,强制平台公开推荐机制原理,接受社会监督。对算法进行合规审查,防止算法滥用助推谣言传播,为网络空间治理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二)德治激活文化基因
河南充分挖掘红色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文化德治滋养公众心灵。新乡先进群体教育基地开设 “红旗渠精神与信息甄别” 课程,通过讲述红旗渠建设艰辛历程弘扬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精神,引导学员提升信息甄别能力。焦裕禄干部学院开发 “治沙智慧应对信息荒漠” 教学模块,将焦裕禄治理兰考风沙的科学方法与智慧类比应用于信息治理,培养学员理性思考、科学判断习惯。南阳诸葛书院将 “三国谋略” 转化为谣言应对思维训练,通过剖析三国时期谋略运用案例,启发学员识破谣言伪装,以传统文化智慧化解谣言危机。
(三)自治培育社会细胞
河南大力推动基层自治,培育社会治理内生动力。“社区谣言治理议事厅” 覆盖 85% 的街道,吸纳乡贤、非遗传承人等社区精英参与,让他们凭借丰富经验与威望,在谣言治理中发挥沟通协调、信息核实作用。培育 “红马甲” 网络文明志愿者 12 万人,建立积分激励机制。志愿者通过线上线下宣传、举报谣言等行动,带动更多公众参与。中小学开设 “殷墟文字真相课”,年培训青少年 150 万人次,借助甲骨文文化魅力,在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兴趣同时提升其信息辨别素养,从源头筑牢谣言防控防线。
五、深层梗阻:协同治理的三大断层
在治理成效背后,河南谣言防控仍面临诸多结构性矛盾,制约着治理效能的进一步提升。
(一)文化解码能力滞后
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基层信息传播关键节点,文化解码能力不足问题凸显。县级融媒体中心仅 30% 具备甲骨文语义分析能力,面对隐喻类谣言,因无法精准解读隐含信息,识别率不足 40%。某县 “龙抬头祭典取消” 谣言,利用方言谐音隐喻,该县融媒体中心未能及时识破,延误处置时机,致万人聚集,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凸显基层文化解码技术与人才匮乏的困境。
(二) 技术伦理边界模糊
技术应用在谣言防控中带来新挑战。某 AI 辟谣平台为提升识别准确率,过度采集用户对话数据,侵犯用户隐私,引发公众质疑与不满。短视频 “谣言标记” 功能被部分用户滥用为商业打压工具,2024 年受理误标申诉超万起。在技术追求高效治理的同时伦理监管滞后,导致技术应用偏离初衷,破坏了网络生态平衡。
(三) 城乡数字素养鸿沟
城乡数字素养差异显著,农村老年群体成为谣言受害 “重灾区”。农村老年群体因受教育水平、技术接触机会限制,谣言受害率超城镇 3.2 倍。豫东某镇 “养老金停发” 谣言,因老年群体缺乏数字信息核实能力,信谣传谣,引发银行挤兑,暴露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薄弱、适老化数字服务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与经济秩序。
六、破局之道:文化科技融合的治理升维
为突破当前存在的困境,河南以 “文化为魂、科技为器”,构建下一代治理体系,推动谣言防控向更高水平迈进。
(一) 打造中原谣言治理实验室
河南整合优势资源,规划建设三大基地。安阳基地聚焦甲骨文智能解析中心,联合高校、科研机构,运用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前沿技术,攻关古文字隐喻识别技术,提升对复杂谣言文本的解读能力。洛阳基地打造盛唐文化算法工坊,深入研究盛唐文化传播、治理智慧,研发历史智慧决策模型,为谣言处置提供历史借鉴与创新思路。郑州基地构建枢纽经济风险预警平台,依托郑州交通枢纽地位,利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控万亿级物流信息流,精准预警经济领域谣言风险,保障区域经济安全。
(二)实施 “文化免疫” 工程
河南依托传统文化精髓,开发系列创新应用。易经风险推演系统基于易经阴阳变化、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结合大数据分析,构建谣言演化预测模型,提前预判谣言传播路径、影响范围,为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建设黄河流域谣言基因库,广泛收集整理百年灾害谣言案例,运用基因测序类比思路分析谣言传播特征、规律,建立谣言特征图谱,助力精准防控。推广太极拳认知训练 APP,将太极拳以柔克刚、动静结合理念融入信息甄别训练,通过游戏化、互动式学习提升公众信息甄别力与心理免疫力。
(三) 构建数字素养培育体系
针对不同群体,河南定制差异化培育计划与创新载体。“银龄数字护卫” 工程面向农村老人,利用戏曲短视频辟谣平台,结合农村老人喜爱戏曲特点,将辟谣知识融入戏曲表演,以其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升其数字素养与谣言防范意识。“甲骨少年” 计划针对中小学生开发 AR 文字解密游戏,让学生在沉浸式游戏体验中学习甲骨文知识的同时,培养信息分析、判断能力。“治慧学院” 云课堂为基层干部打造,整合历史治理案例库,通过线上课程、案例研讨等形式,提升基层干部文化解码、技术应用与谣言治理能力,为基层治理注入智慧力量。
七、结语
当算法浪潮席卷信息疆域,河南的探索彰显着文明古国的治理智慧:从殷墟甲骨的信息编码本源,到区块链的信任构建革命;从《唐律疏议》的谣言惩戒思想,到 AI 识别的智能防控体系,河南正将文化基因转化为治理算法,在虚实交织的数字空间中,以中原大地的历史智慧守护真相之光。这不仅是技术的突围,更是中华文明在数字时代对 “谣言” 这一千年命题的创造性回应——当甲骨文的卜筮逻辑遇见机器学习,当包公的明察智慧融入区块链,一部属于智能时代的《洗冤集录》正在中原大地徐徐展开。尤其值得肯定的是,河南的实践为全国谣言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与范式参考,在文化科技深度融合驱动下,有望开创算法时代谣言防控全新局面,助力构建清朗和谐网络空间与社会生态。
【作者:陈惠子,抖音集团河南公司副总经理,兼任河南省青少年新媒体协会副会长、郑州市中原区第十届政协委员】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