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短视频博主李福贵的爆火看乡村传播新模式
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乡村,既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所系,亦是现代化进程中亟待激活的广阔空间。长期以来,乡村传播面临“失语”“失真”“失衡”的多重困境:乡土故事由“他者”代言,真实面貌被刻板印象遮蔽,叙事主体缺席使得传播内容无法触及乡土深层肌理。然而,当短视频平台深度下沉,无数“新农人”手握智能终端,为乡村传播开辟了新天地。
近日,27岁的河南农村姑娘李福贵在网络上爆火,三天涨粉80万,不到一个月涨粉226万,目前单平台粉丝已突破782万。视频中,她每天驾驶着满载豆腐、糕点和日用品的小货车穿梭在新乡卫辉市的各个村庄,在卖货的同时还帮助村里的留守老人拍照、修手机、干农活。生活中,她的背后是一个充满苦难的家庭,母亲一级智力残疾、父亲二级智力残疾,然而,她却把苦日子过成了花。李福贵的短视频在互联网上掀起波澜万丈的传播现象,在海外社交平台X上,中国驻大阪总领事薛剑点赞李福贵专访视频,以“豆腐姑娘”为题,对李福贵做了详细介绍并向全球观众进行推介。李福贵的走红,其内核并非偶然的流量狂欢,而是深刻昭示了一场乡村传播主体性重构与话语范式迁移的变革。
一、主体之变:新农人崛起与乡村传播的权力重构
在传统乡村传播体系下,“农村人”常被定位为信息的被动接收者或沉默的“被表述者”。媒介资源的高度集中导致乡村和农民成为媒介景观中“沉默的他者”。乡村故事往往由城市精英、研究学者或外来媒介机构代笔书写,这种居高临下的“他者叙述”常常偏离真实的乡村生态与现实需求,甚至因误解与偏见而不断固化陈旧刻板印象。河南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其厚重多样的乡村文化在主流媒介叙事中长期处于被简化或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李福贵及其背后千万河南“新农人”的涌现,正在颠覆这一传统传播权力格局。“新农人”是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独特群体,他们通常是返乡青年、有文化有见识的留守农民或是扎根乡村的创业者,既深谙农耕文明的精髓与传统伦理,又娴熟掌握互联网思维与数字技术,深刻理解现代受众的审美倾向与情感偏好。在李福贵的账号内容中,这种双重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她既是生于斯长于斯、穿梭在各个村庄的农村卖货女孩,也是自学英语、会视频剪辑、镜头前略显羞涩却毫不怯场的创作者。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某短视频平台已有超8万名万粉以上的活跃“三农”创作者,2024年“三农”创作者数量同比增长52%,而其中又以年轻人为主,他们正在成为乡村数字叙事的绝对主力军。“新农人”不再满足于被代言,而是拿起手机成为记录者、表达者与传播者,实现了从“被看见”到“主动表达”、从“沉默客体”到“言说主体”的根本性转变。
二、内核之魂:乡风文明作为传播内容的价值锚点
李福贵等新农人的短视频之所以能引发广泛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其深层密码在于其内容牢牢锚定一个核心——淳朴美好的“乡风”。这里的“乡风”,是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是维系乡村社会和谐运转的内在伦理规范与道德共识。在李福贵的镜头下,乡风具象化为一系列生动可感、充满正能量的生活图景——
勤劳坚韧的农耕精神:视频中出现最多的人物就是即将下地干活或者刚从地里干活回来的农民,他们中大多是留守老人。无论是高温酷暑还是数九寒冬,无论是一马平川还是崎岖山地,视频中都活跃着这些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的身影,他们是务实勤劳、敬畏自然、坚韧不拔、和谐共生的农耕精神的捍卫者,更是守护者。
孝老爱亲的伦理价值:李福贵在短视频中为智力残疾的母亲洗脚、为父亲发过年红包、带爷爷去北京旅行、给行动不便的老人们送货上门等日常生活片段,无声传递着中华民族“孝为德之本”的核心伦理观念。
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李福贵因为特殊的家庭出身,自幼便承担家庭重任,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每月工资微薄仍坚持寄钱回家。面对家庭困境,她选择返乡创业,凌晨进货、天寒地冻仍坚持摆摊,用三轮车载货到农村售卖。尽管生活异常艰辛,但她从不抱怨,总是乐观地面对一切,也正是她的这份坚强和乐观感染了无数网友。
绿色节俭的生活美学:李福贵的视频处处透露着乡村生活的质朴美感,不仅有朴素自然的石头房子、干净整洁的农家院落、就地取材的农家饭菜等,也会呈现她用自己捡来的废弃木头做成的简约木凳,用损坏的凳子改装成的漂亮花架,用闲置衣物裁剪成的斜挎背包等,这些无不体现着农村物尽其用的生活智慧和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崇德向善的价值取向:除在农村售货以外,视频中李福贵还经常免费帮助独居老人晒麦子、代打电话、拍照片、“维修”手机等,甚至还接受出行不便的村民们的“定制商品”服务,然后送货上门。她不光经常抹零,还总爱把售卖的食物免费送给村民们品尝。而村民们也对她投桃报李,一声声“乖”“妞”,一次次送她自家田里的瓜果,一遍遍拉着挽留她回家吃饭,这种超脱于传统买卖关系的双向情感奔赴,既体现了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更建构了乡村中超越个体、连接彼此的温情共同体,展现着朴素而强大的道德力量。
这类内容之所以成为引爆网络的“密码”,在于其精准切中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多重精神困境:在都市快节奏生活带来的人际疏离与情感缺失的背景下,乡村视频中浓厚的人伦温情如同一泓清泉沁人心脾;在市场逻辑至上导致价值多元甚至混乱的语境中,乡土社会相对稳定清晰的道德规范提供了精神参照和价值坐标;在物质丰裕却时常陷入意义焦虑的时代,乡村中那份与自然紧密相连、田园牧歌式生活的踏实感具有强大的治愈力量。李福贵视频中展现的“乡风”,让许多网友感慨“看到了真挚淳朴的河南人形象”。“乡风”的本质是滋养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乡土社会的生动实践。李福贵的乡村短视频,有效地将抽象的伦理价值转化为具象可感的生活场景,使乡土文明在虚拟空间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与传播力。
三、赋能之链:平台、技术与乡村传播新模式的协同演化
新农人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优质乡风内容的涌现,为全新乡村传播模式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土壤,而短视频平台的崛起及智能算法等技术赋能,则如同催化剂与加速器,构建了一套高效的传播赋能链环——
平台的精准分发机制: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的推荐机制,能敏锐地将李福贵等新农人制作的乡土内容推送给对此类信息有潜在兴趣的海量用户。在李福贵短视频的留言区经常可以看到来自不同IP的留言。算法成为连接乡间地头与城市屏幕的无形桥梁,使原本缺乏媒介资源的乡村声音得以高效抵达远方。
技术的低门槛创作优势:智能手机的普及与短视频平台提供的简易剪辑工具(如剪映、快影等),极大降低了内容生产的专业壁垒。新农人无需昂贵的设备和系统的培训即可随时记录、剪辑、上传生活片段,实现了“所见即所拍,所拍即所传”。
互动性构建情感共同体:弹幕、评论区、点赞、转发乃至直播连麦等功能,构建了强大的即时互动场域。用户对李福贵视频中展示的乡村人事物提出疑问,她本人或其他用户会在后续视频或弹幕留言中进行解答;有网友刷到李福贵的视频然后会让她帮忙给家人捎东西,也有网友会因为在视频中看到了家里的老人而专程回去看望他们,更有甚者会专程回村就是为了“偶遇”李福贵。这种高频深度、跨越线上线下空间的互动,打破了传统媒介单向传播的局限,形成了围绕特定乡村博主及其价值的“在线社群”,用户不仅仅是观众,更是参与者、支持者甚至是共创者。
平台流量扶持的正向激励:近年来,主流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等)纷纷推出“新农人计划”“乡村振兴创作者激励”等专项扶持政策,通过流量倾斜、创作培训、专项活动等方式鼓励和赋能优质乡村内容创作。这种平台层面的主动介入,为“李福贵们”的持续创作提供了外部动力与资源支持。
这套由技术驱动的传播赋能链环,深刻改变了乡村信息的传播效率与广度,使得“乡风”这一文化内核能以更直观、更具情感冲击力的方式高效抵达亿万受众,极大压缩了“最后一公里”的传播鸿沟。传统乡村传播中“信息孤岛”的困境被一定程度上缓解,乡村价值得以在更广阔的数字空间实现有效表达与认同凝聚。
四、价值之维:网络正能量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
李福贵等河南新农人短视频所引发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回响,最终汇聚的是一种强大的“网络正能量”。这种正能量体现在多个层面。
首先是情感共鸣带来的精神滋养。网友评论“每个视频都有戳心窝子的地方”,用户通过观看真实、质朴、充满人情味的乡村生活,获得心灵慰藉、情感减压和正向情绪的感染。其次,视频中对勤劳、诚信、敬老、互助等传统美德的自然呈现,唤醒了观众(尤其是城市居民)的文化记忆与价值认同,这种认同又会进一步增强观众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再次,有网友表示“李福贵的视频让我看到了河南人的真实面貌”“看了李福贵的视频想去河南农村走走”。新农人的自主叙事有效打破了部分媒介对“河南人”或“农村”的刻板印象,展现了河南人善良质朴的正面形象,描绘了返璞归真、文化深厚、人情温暖的乡村真实图景。最后,李福贵的成功,不仅引发了山东、江苏等多地的多位新农人博主争相效仿,开始在当地农村卖货并拍摄视频发布,更使得乡村生活走入大众视野引发社会关注,她所展现的精神也激励着更多人才返乡创业或扎根乡土,投身新农村建设。
乡村振兴的灵魂在于文化振兴,在于焕发乡土文明的时代光彩。李福贵以一部手机、一颗赤子之心,在数字洪流中掀起了一股清新质朴的河南乡土风潮。她并非独行,而是万千中国“新农人”以智能手机为犁铧、以短视频为沃土,奋力耕耘数字时代乡村叙事崭新篇章的生动缩影。他们所创造的乡村传播新模式,核心精髓是实现传播权力的结构性回归——“农村人”真正成为乡土故事的执笔人,乡风文明得以挣脱“他者叙述”的枷锁,以其质朴本真的力量穿透数字迷雾,直抵万千受众心灵。这一模式,既是对中华优秀农耕文明在数字时代的深情致敬与创新激活,亦为网络空间注入一股根植泥土、生生不息的清朗正气。
更为关键的是,这种由个体叙事汇聚而成的“网络正能量”并非悬浮于虚拟空间,而必将产生显著而实在的溢出效应,成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强大助推器。质言之,如何将这种虚拟空间的能量流——“网络正能量”,精准注入乡村振兴的实体肌理,形成线上线下良性互动、精神价值与物质发展相互促进的生动格局则是未来“新农人”博主和乡村传播将要面临的深层问题。
政策方面,要强化引导与激励。地方政府可将支持“新农人”短视频创作纳入乡村文化振兴整体规划,设立专项扶持资金、举办创意大赛、推选优秀案例,表彰弘扬正能量的创作者。
平台方面,要构建多层次赋能体系。平台应优化算法推荐逻辑,提升优质深度内容的可见度;联合高校、媒体机构持续开发线上线下结合的实用培训课程(如乡村短视频创作营、电商运营实训),覆盖内容创作、品牌管理、法律风险等全链条。
产学研融合方面,要鼓励高校传播学、社会学、农学等学科深入研究新乡村传播现象,总结规律,提供理论支撑;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乡村,与“新农人”结对子,提供创意和技术支持。
行业方面,要倡导行业自律与价值引领。平台完善审核机制,对低俗、虚假、过度营销等有害信息加强治理;鼓励“新农人”创作者组织发起自律公约,主动承诺坚守真实、传播正能量、维护乡风文明。
服务方面,要推进乡村数字基建与普惠服务。持续投入提升乡村网络覆盖质量与速度;在村委会、文化站等场所设立公共数字服务点,配备设备并提供简易操作指导,帮助数字弱势群体跨越接入鸿沟。
展望未来,唯有持续深化“新农人”主体地位、不断淬炼乡风文明的传播内核、优化技术赋能的支撑链条、完善多方协同的保障机制,方能使这一乡村传播的新模式行稳致远,让希望的田野在数字浪潮中焕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时代光华,让古老而青春的乡村在时代脉搏的共振中书写更加壮丽的新篇。
(作者:成杰 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部)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