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层党组织引领社区韧性治理的路径探索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7-21 10:41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推进基层“高效能治理”,这为基层治理指明了方向。作为近些年在治理领域兴起的一个跨学科理论,韧性治理得到了较多关注。韧性治理,指的是治理体系在承受重大突发事件的压力后恢复到常态的一种能力。它聚焦危机应对、系统复原、发展演进等关键环节,力求使社会系统在应对风险冲击时保持基础机能,快速分散风险、恢复正常运转、推动变革创新。作为城市系统的基础单元,社区的韧性治理水平决定了整个城市应对风险的能力和水平。而作为社区治理的领导核心,城市基层党组织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因此,必须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推进社区韧性治理中的作用,引领社区在防范应对风险、提升治理效能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一、用好“一个抓手”,打牢韧性治理基础

要把党建引领网格化基层治理作为总抓手。党建引领网格化基层治理作为当前社区治理行之有效的模式,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风险的防范应对上也具有显著效果。当前,要根据地理特征、人口结构和社会需求等,更加科学合理划设网格。织密网格党组织体系,合理选配、强化培训、从严管理网格人员,探索实施网格人员考核和激励办法,进一步建强网格员队伍。加大宣传和普及力度,使群众愿意并且能够积极参与到网格治理中去,通过网格党组织及时发现上报并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事项和各类风险隐患,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组织力量的存在,从而筑牢韧性治理的组织基础和技术基础。

二、统筹“两种资源”,增强治理内生动力

社区党组织在统筹协调各类资源方面具有先天优势,要利用好自身优势,加快内部资源整合,同时强化外部资源引入,从而为社区治理提供更多资源支撑。

加快社区内部资源整合。要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措施:对业委会要加强指导帮助,对物业企业要加强监督引导;对驻区单位,要健全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工作机制,争取他们的支持;对社区企业商户等,要建立联系、明确作用、鼓励参与,并探索驻区企业商户参与治理与增加受益相互促进的有效模式,增强其参与积极性;对于内部闲置资源,可通过市场化方式进行激活,将为群众提供优质公益服务与企业获得合理收益相结合,从而实现互利共赢、持续发展,提升社区治理自我造血能力、激发治理内生动力;对于社区组织,要通过党组织的政治引领、方向引领、资源供给、品牌打造等,把已有组织资源建好建强,提升社区组织服务质量,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热情,筑牢韧性治理群众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座谈会、联席会、议事会等形式深化沟通协调配合,以党组织居中统筹好各类资源,构建起多方参与的韧性治理格局。

强化社区外部资源引入。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寻求上级在政策指导、资源供给、沟通协调等方面的投入。要明确本社区韧性治理能力的短板是什么、提升能力急需什么,比如一些能够提升社区韧性、对韧性治理有支撑作用的项目、试点或者专项支持等。要加强与上级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沟通。本社区也要创造各方面条件,积极协调对接,做好政策项目落地的各项支持保障工作。另一方面,引入企业以及外部专业社会组织的力量,提高自治能力和服务水平。对于本社区潜在需求大、居民意愿强烈的事项,如果依靠社区内部资源可以提供、本身又不需要大额投入的,可引入专业社会组织帮助孵化培育本社区的社会组织,社区要加强前期的帮助引导,促进社会组织健康、稳步发展;而对于专业度要求较高同时又需要较大投入的事项,可以通过购买相应服务,以市场化手段为居民提供菜单式、个性化服务。此外,也可以尝试引入社区外部企业,以“公益+低偿+市场”的模式撬动多方合作,实现社区自我造血发展的良性循环。总之,要结合社区实际、具体政策以及居民需求,因地制宜探索外部资源引入的合理路径。

三、建强“两类组织”,提升治理组织水平

实践中,要把党建引领作为主线,构建“社区党组织+群众自组织+社会组织”的治理格局,提升韧性治理的组织水平。

大力支持群众自组织。社区日常生活中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繁多且细碎,应当充分发挥群众主观能动性提升群众自治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夯实治理基础。实践中,一般由社区党组织牵头,社区、业委会、物业企业三方协同,引导群众民主协商参与涉及本辖区内公共事务的管理,对于涉及重大问题和利益冲突的,由居民自提、自议、自决、自办。需要注意的是,在推动居民自治过程中,社区党组织必须发挥牵头、引导作用,并要保证涉事各方都能参与,协商办法、协商模式、协商过程应公开公正,确保协商结果能够代表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同时,鼓励支持社区群众自发组建为他人和社区公共事务提供服务的具有公益性质的志愿者服务队、互助性组织,如楼道互助小组、门栋委员会、自管小组等。此外,要根据社区实际,组织精干志愿应急队伍,提供必要装备与能力培训,大力培育群众应急互助组织,作为应急力量的有效补充。

加强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引导。在实际工作中,社区党组织要加强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引导。一方面,对于社区已存在的社会组织,通过调研走访摸排,根据其规模、性质、专长等进行分类汇总并建立台账。要注意完善党组织设置或鼓励社区党员参与其中,确保此类组织不偏离公益方向、群众需求与组织宗旨,要加强日常培训、严格监督、给予支持,增强其发展内生动力,对于在日常监督中发现的脱离群众、服务低质、发展停滞及其他问题要及时引导纠正。另一方面,对于群众需求较大、意愿强烈的服务领域,可由社区党组织牵头,联合专业社工组织加快孵化培育。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引导,在孵化培育阶段,即安排社区党员进入,支持其在组织内担任负责人,推动在条件成熟时在组织内部建立党组织;在建章立制起步阶段,党组织要提供必要的帮助支持,增强其专业度、扩大其影响力;在日常运转阶段,要引导社会组织既能在社区日常公共事务中提供专业服务、参与基层治理,还能在应急处置中整合社会资源、有效分散风险以提高社区韧性建设。

四、完善“三张清单”,搭建应急治理框架

聚焦完善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韧性治理制度建设,通过清单形式,明确任务、压实责任,搭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应急治理基本框架。

权责清单。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协调指导下,在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在充分征求各方意见的前提下,由社区党组织居中主持,按照合理划分、责任清晰、任务适当的原则,划分驻区单位、企业、组织各方在社区风险应对处置中的单独责任和共同责任,明确各方作用,压实各方责任,开列权责清单,构建社区韧性治理中的“权责体系”。在此基础上,制定详尽的社区应急预案并加强演练。

风险清单。摸清社区在安全生产、消防安全、疾病防控、自然灾害防治等领域的主要潜在风险,提前研判可能出现的风险规模、发生形式、演变结果。对于依靠社区自身力量能够解决的,及时解决;对于社区无法自行处置化解的,及时上报,由上一级协调处置。同时,要特别注意掌握社区老弱病残等重点人群清单,通过社区网格给予必要的资源倾斜。依据风险清单,加强社区居民防灾避灾能力培训、增强防灾避灾意识。调查梳理社区应急基础设施存量情况,坚持量力而行、务实管用,加快补齐短板。

制度清单。根据社区韧性治理实际需要,由社区牵头,加快完善前期调查、日常检视、培训演练、应急响应、风险处置等韧性治理制度清单,清单要紧密结合社区实际,突出简单明了、务实管用,使社区在风险的日常预防、处置应对、恢复重构等不同阶段、不同情况中都能有制可依,确保过程严密有序。

【作者:吉军辉 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省直分校 本文系2024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南城市基层党组织引领社区韧性治理问题研究》(242400410534)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