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丨以作风建设新成效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7-22 13:17

编者按: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通知》,决定自2025年全国两会后至7月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大河网学术中原推出《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理论专栏,持续刊发专家学者理论文章,推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走心走深走实。

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优良的作风能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坚实的组织保障。中办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通知》明确提出,以作风建设新成效“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作风建设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新时代新征程要以党的作风建设新成效推动党员干部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自觉抵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风气,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保障各项政策和工作部署能够落地见效,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提供作风保障、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

一、深刻认识新时代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大意义

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作风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从抓作风入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动管党治党水平整体提升,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大意义,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定不移地将作风建设进行到底。

作风建设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有力武器。党的作风与党的性质宗旨紧密相连,犹如鱼水不可分割。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作风问题根本上是党性问题。作风反映的是形象和素质,体现的是党性,起决定作用的也是党性。”“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讲,能不能解决好作风问题,是衡量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对党和人民忠诚的一把十分重要的尺子。”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孕育并坚守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等一系列优良作风,这些作风宛如璀璨星辰,成为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识,集中展现了党的性质宗旨。从党的七大对三大优良作风的着重强调,到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前瞻性地提出“两个务必”以及“六条规定”,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开展的整党整风行动,无一不是党为保持自身性质宗旨、坚守本质本色所做出的不懈努力。进入新时代,作风建设更是被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构成部分。面对新形势下的诸多挑战,党中央以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为开端,坚定不移地推进作风建设,以自我革命的无畏勇气,坚决清除作风之弊、行为之垢,确保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在时代浪潮中屹立不倒。

作风建设是筑牢党长期执政根基的关键之举。人民群众始终是党发展进步的力量源泉,是党执政的最大合法性和最根本基础。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很牢固,但如果作风问题解决不好,也有可能出现‘霸王别姬’这样的时刻”。回首往昔,党之所以能够在艰难困苦中不断发展壮大,在各种政治力量的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赢得人民的衷心拥护与支持,优良的作风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党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以坚定的信念、正确的决策和务实的行动为人民谋福祉,从而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执政时间的增长、执政环境的复杂,使得党面临着脱离群众的风险。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历史规律,从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战略高度出发,带领全党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决心和毅力加强作风建设,重塑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赢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信任与衷心拥护,为党长期执政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作风建设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新时代,党肩负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与艰巨任务。在这一关键时期,优良的作风如同强劲的东风,能够振奋精神、激发斗志,汇聚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从脱贫攻坚战场上党员干部的全力以赴,到疫情防控一线工作者的逆行而上,再到科技创新领域科研人员的拼搏奉献,良好的作风引领着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担当作为,勇于攻坚克难,为推动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只有持之以恒地加强作风建设,才能确保党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新征程上披荆斩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二、以作风建设新成效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理论逻辑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作风建设新成效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间存在深刻的理论逻辑,这种逻辑根植于党的性质宗旨、执政规律与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内在统一,体现为价值引领、实践保障与制度支撑的有机衔接。

从价值维度看,作风建设是坚守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属性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其本质特征决定了必须以党的优良作风确保发展方向不偏航。党的作风作为党性的外在体现,直接关系到是否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也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标志。从作风建设的角度看,当党员干部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就能在制定现代化战略时精准把握人民需求,注重人民诉求与愿望;当求真务实的作风贯穿始终,才能有力有效地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干扰,确保现代化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这种价值一致性,使作风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模式的重要保障。

从实践维度看,作风建设是破解中国式现代化复杂难题的关键支撑。中国式现代化面临人口规模巨大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特殊挑战,需要强大的执行力与创新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能够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实践效能:一方面,通过弘扬担当作为的作风,激发党员干部在科技攻关、乡村振兴等硬骨头面前的斗争精神,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缩小城乡差距;另一方面,以优良党风带动社风民风,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积聚强大正能量。全体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崇廉尚俭,引领社会风气持续向好,实现化风成俗的效果,才能够有效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起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强大社会合力。

从制度维度看,作风建设是完善中国式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重要途径。现代化进程必然伴随治理能力的提升,而作风建设与制度建设相辅相成。作风的持续优化能够推动制度创新,如通过整治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促进节约型政府建设与资源配置制度完善;通过强化监督问责的作风,倒逼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健全。同时,制度化的作风要求又能为现代化提供稳定保障,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常态化落实,既规范了干部行为,也为市场主体营造了公平环境,使现代化建设在有序轨道上推进。概言之,作风建设并非游离于现代化之外的“附加项”,而是嵌于其中的“动力源”。只有持续以作风建设新成效净化政治生态、提升治理效能,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行稳致远。

三、以作风建设新成效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肩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任务十分繁重,面临的执政环境异常复杂,必须持之以恒转作风树新风。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风险越大、挑战越多、任务越重,越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以好的作风振奋精神、激发斗志、树立形象、赢得民心。”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坚持运用系统思维综合发力,以钉钉子精神常抓不懈,不断夯实作风建设之基,推动党员、干部增强定力、养成习惯,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干事创业。

以优良作风提振精神,汇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优良的作风能够让广大党员干部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在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各种艰难险阻时毫不退缩、勇往直前。一方面,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让党员干部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从思想根源上铸牢理想信念之基,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工作中。另一方面,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以优良作风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的磅礴力量。好的作风能够振奋精神、激发斗志,也能树立并发扬党的良好形象,赢得民心、凝聚人心、凝聚力量。

以优良作风提升能力,夯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基础。党员干部的能力高低直接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质量。优良的作风能促使党员干部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升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要鼓励党员干部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通过参与实际工作,了解群众的需求和问题,从而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一严到底纠治“四风”,锲而不舍树立新风,尤其是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重拳出击,有助于让基层党员干部培养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推动引导党员干部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为人民群众谋福利、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出谋划策上。因此,要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巩固党员干部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的新成效,鼓励党员干部以扎实的作风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

以优良作风改进形象,厚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群众基础。党员干部的形象是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直接体现,优良作风能塑造良好形象,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清正廉洁的形象,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坚决杜绝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行为,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在工作实践中,要始终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待群众一视同仁,处理问题客观公正,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在面对群众的困难和问题时,要主动靠前服务,不推诿、不扯皮,以实际行动展现党员干部的担当和作为。同时,要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及时处理群众的诉求和反馈,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作风,以更好的形象和更优质的服务,厚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群众基础。

(作者:石东伟 单位:河南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  )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