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一“夏”④丨古代的消暑重器——冰窖
编者按:近日,河南多地气温突破40℃大关。夏日酷暑,古今皆同,除了热还是热,没有空调的古人怎样度过炎热的夏天?从南朝《宋书》中记载的“季冬之月,冰壮之时,凌室长率山虞及舆隶,取冰于深山穷谷,涸阴冱寒之处,以纳于凌阴。务令周密无泄其气”,到《唐六典》记载的“凡季冬藏冰,每岁藏一千段,方三尺,厚一尺五寸,所管州于山谷凿而取之,先立春三日纳之冰井”……我们可以看到古人为了应对酷暑使用冰窖储冰的办法。大河网学术中原邀约专家谈中国古人如何“消暑”,本期谈古代的消暑重器——冰窖。
自从有人类以来,温带的先民面对酷暑,就梦想在夏日能有冰来消暑降温。不知从何时,先民学会在冬季把冰块藏在地窖,到夏天拿出来消暑。这种冰窖在中国汉代之前称为凌阴,汉代称凌室,北朝称冰井,明清时期称冰窖。
一、考古发现的凌阴与形制
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凌阴是在帝挚、帝尧时期的都城陶寺遗址,距今约4200年。此凌阴位于陶寺宫城内东部,约呈长方形坑状,长30米、宽20米、深9米,坑中心有长方形储冰池,储冰池内有木桩栈道便于存冰取冰。冰窖南侧有“之”字形夯土坡道,连接内部栈道,用于运冰。坑顶部有草木结构覆盖,以隔热,防止冰快速融化。
秦都雍城姚家岗宫殿遗址的西部发现一处春秋时期的凌阴,它建在方形的夯土台基上。夯土台基东西长16.5、南北宽17.1米,中部有一长方形窖穴,东西长10米、南北宽11.4米,窖穴有两层,下层窖底部东西长6.4米、南北宽7.35米,是储冰区。窖底铺一层砂质片岩。由于地势较高,窖内积水可经管道排出。建筑周围有廊柱,顶部有覆瓦。发掘者计算这里可藏冰190立方米。储冰主要供给秦王宫。这种地上冰窖建造费用高昂,隔热技术要求较高,但进冰出冰方便,类似现在的冷库。类似的地上凌阴还有《邺中记》所载建安十八年,魏王曹操在邺城建造三座藏冰台,内有藏冰的凌室,后赵时期改称冰井。
韩都新郑故城西城宫殿区之北发掘出一处凌阴,为南北长方形土坑,四壁夯筑,坑上部南北长8.8、东西宽2.9米,底部南北长8.7米、东西宽2.5米,深2~2.5米。坑内出土有大量猪、牛、羊、鸡等动物骨骼,推断该处凌阴不仅用来储冰,还用于冰冻肉食。
此外考古发现的凌阴还有安阳殷墟商代大司空窖穴遗址、战国晚期西汉陕西千阳县尚家岭行宫凌阴遗址、汉长乐宫凌室遗址、汉代西域精绝国冰窖,等等。
现在还在使用或保存良好的古代冰窖有清代恭俭胡同冰窖、雪池胡同冰窖。恭俭胡同冰窖是清宫廷专用冰窖,半地下砖拱结构,宽7.78米、长20.4米,地下3米、地上4米,窖底密布柏木桩,桩高约1米,以分离冰水;冰窖墙壁露出地面近1米高,窖顶为人字形瓦顶,有椿木隔热层。该冰窖一直使用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电冰箱普及慢慢弃用,现已改为餐厅。
二、冰窖储冰之法
储冰时间在夏历冬十二月,立春之前。王室有专门的储冰人,周代称凌人。《周礼·天官·凌人》记:“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春始治鉴。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鉴。宾客共冰。大丧共夷槃冰。夏,颁冰掌事。秋,刷。”《诗经·豳风》载:“(十二月)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入凌阴。”由于冰窖内的冰会慢慢融化,到夏季可能已损失三分之二,只剩三分之一,所以储冰量是夏季用冰量的三倍。
南朝《宋书》载:“季冬之月,冰壮之时,凌室长率山虞及舆隶,取冰于深山穷谷,涸阴冱寒之处,以纳于凌阴。务令周密无泄其气。”《唐六典》载:“凡季冬藏冰,每岁藏一千段,方三尺,厚一尺五寸,所管州于山谷凿而取之,先立春三日纳之冰井。”储冰的要点有三:第一,冰的温度要低,于极寒之月取阴寒处之冰。第二,冰块要大,不易融化。第三,冰室包裹要密,不可漏气,杜绝内外冷热气体交换。
其实,古人不仅储冰,还会储雪,但由于雪质地疏松,密度小,含水量小,所以储雪并不划算。储雪多是医用,或风雅煮茶。民间传言,冬季头道雪,储存起来,到夏季可以治痱子。
三、冰窖存冰之用
在夏历春季三月之末、四月之初,即可用冰。大量用冰是在夏季三伏酷暑,一是宫中会大量用冰,把冰放入冰鉴,可以冰镇食物、饮品,还可降低室内温度。战国曾侯乙墓的铜冰鉴就是用来盛冰,冰镇食物、饮品。二是天子、国王会赐给大臣一些冰块,防暑降温,以示恩宠。
由于储冰成本较高,在夏季售价很高,能在夏季用冰的多是皇宫官商。《开元天宝遗事》载:“冰山避暑。杨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为山,周围于宴席间,座客虽酒酣而各有寒色,亦有挟纩者。其骄贵如此。”用冰块周围于宴席间,以至于有人要穿棉衣,当时冰价昂贵,唐《止戈集》说“长安冰雪,至夏月则价等金璧”,即使皇帝也不敢如此奢侈用冰。
隋唐时期,私家藏冰已成生意,可以在市场上出售,但价格昂贵,多卖给官府、商人,或供给医疗、丧葬之需。一般人非到迫不得已不会购冰。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记:蒯人在市场做冰的买卖,有行客难耐酷热要买冰,蒯人趁机抬价数倍,行客愤怒离去。不久蒯人的冰也受热融化,两不相得。
元明清时期,都城北京纬度靠北,冬天零下十几(摄氏)度,河中湖中结冰很厚,相较中原的长安、洛阳、开封,得冰容易,所以皇宫、官府、私家在冬季会大量储冰,用于夏季消耗,仅皇家冰窖就有18座。《大清会典》载:“凡纳冰,紫禁城内窖五,藏冰二万五千块;景山西门外窖六,藏冰五万四千块;德胜门外窖三,藏冰三万六千七百块,以供各坛庙祭祀及内廷之用。德胜门外土窖二,藏冰四万块;正阳门外土窖二,藏冰六万块,以供公廨官学及各门各监狱官设暑汤之用。”收储之冰要求是立茬冰,不是横茬冰。立茬冰是大寒时冰块一夜冻成厚块,冰晶竖直,冰的温度在零下十几(摄氏)度,不易融化。横茬冰是气温在零下几(摄氏)度,每夜冻一薄层,多日形成层状冰块,易融化。夏季,宫廷、衙署按等级分配藏冰,用于防暑降温,冰镇食物。
四、人造冰的普及对冰窖的替代
冬季储冰,夏季用冰,工作量大,取用也不方便,成本很高,一般民众难以享用。于是有人开始研究在夏季造冰。《庄子·徐无鬼》鲁遽弟子说:“我得夫子之道矣!吾能冬爨鼎而夏造冰矣!”《意林》引西汉《万毕术》说:“取沸汤置瓮中,密以新缣,沉中三日成冰。”可见战国至西汉已有夏季人工造冰之说。
大约在唐代,炼丹者用硝石发明了火药,同时发明或推广了用硝石造冰。硝石有硝酸钾、硝酸钠、芒硝(十水硫酸钠)等,溶于水时吸收热量,可凝结成冰。具体方法是:取一大木桶,外包棉絮绝热,倒入清水,内置一铜盆,向铜盆加入食用的净水,向瓮内清水内慢慢倒入硝石,一直到硝水比在1:1与1.5:1之间,搅动,硝石溶水吸收大量热量,达到零(摄氏)度以下,铜盆内的净水即可成冰。用过的硝石溶液晒干,可再次用于制冰,所以综合成本较低。但是,硝石造冰毕竟是个高技术活,而且硝石价格较贵,也较难于大量获得,所以只能少量取代冰窖藏冰。因此,宋朝设有冰井务,专门负责储存自然冰。盛夏时节,皇帝会赐给大臣几十斤冰,以及蜜沙冰等冷饮冰食,用于防暑降温。冷饮店则用木桶盛自然冰或人造冰来做冷饮。
宋朝南迁后,都城临安的冷饮事业也发展起来。然而,临安冬季无冰雪或冰雪少,不足以藏冰,所用的冰有从北方用船运入,也有硝石造冰。南宋灭亡后,中国经历北方少数民族统治,科技发展的势头被扼制,加之都城迁到北京,纬度较高,天然冰易得,所以又回到了冬季用冰窖储冰的老路,鲜见用硝石造冰。硝石造冰或硝石降温只在大西北硝石丰富的地方有应用。清朝乾隆八年(1743)夏六月,华北及北京极端高温,仅北京及近郊就热死一万余人,主要是行人及顶日劳作之人。乾隆下诏开朝廷冰窖赈灾,向路人发冰降温。然而,未见有用硝石溶水降温或制冰的记载。
回顾数千年的储冰、用冰、造冰史,可以看出我们现在用的冷库、冰箱、空调,吃的冰糕、冰激凌,喝的冷饮,用的人造冰块,其实古人都用过、都研究过,只是规模没有现在大,普及程度没有现在高,技术没有现在先进。古今作为一个整体来看,这只不过是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在当时来说都是先进的,都是划算的。由于古代的储冰技术取材天然,不用耗电,几乎零碳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故对现在的生活还有借鉴意义。
(作者:尹松鹏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