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郑州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7-23 09:37

河南位于中国之“中”,郑州又位于河南重要交通枢纽位置,在河南流通格局中郑州发挥着独特作用。近些年,国家高度重视枢纽经济发展,《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均将发展枢纽经济列为重点任务。河南省也将枢纽经济发展放在河南经济发展中的突出位置,将其作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202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河南省加快实施物流拉动打造枢纽经济优势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提出,以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加快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为目标,全力推动枢纽经济提速提质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枢纽经济先行区,为加快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坚实支撑。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高地,郑州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河南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最近几年郑州枢纽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交通、物流、产业、城市融合发展水平大幅提升,为承接国家枢纽体系及重大生产力布局,增强全国高端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做出突出贡献,但是郑州枢纽经济发展面临枢纽产业发展不平衡、辐射带动能力有待提升、物流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因此,本文围绕枢纽能级提升和枢纽功能拓展两大发展重点,对推动郑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展开研究,进而将郑州打造为河南省枢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源。

一、郑州枢纽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物流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水平不高。郑州作为中国的地理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枢纽,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物流资源。近年来,郑州市加快构建“枢纽+通道+网络+平台+主体”的“五位一体”物流业发展体系,坚定不移走好“枢纽+开放”的路子,为物流链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然而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保障能力亟待加强,物流链与产业链供应链的融合发展水平有待提升。物流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水平不高的原因在于:一是信息化水平差异大。信息化是推动物流链与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郑州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在信息化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一些大型物流企业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实现了物流信息的实时跟踪和智能调度;而一些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难以与物流企业实现信息对接和共享。这种信息化水平的差异限制了物流链与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二是人才短缺与不匹配。物流链与产业链供应链的融合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郑州在这方面的人才储备相对不足,且存在人才结构不匹配的问题。一方面,缺乏既懂物流又懂产业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现有的人才队伍在专业技能和知识结构上难以满足融合发展的需求,这导致在融合过程中难以形成有效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二)枢纽产业发展不平衡。在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中,枢纽偏好型产业是发展枢纽经济的基础和内核,完整的枢纽经济体系离不开相关产业的集聚和深度融合。从郑州枢纽经济区的产业布局来看,枢纽产业“集而不群、集而不链”“重流通、轻制造”现象突出。具体而言,郑州枢纽产业体系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不平衡,转型升级压力较大。虽然郑州近年来积极推动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及电池、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但传统产业仍占据较大比重,产业功能比较单一,附加值较低,新兴产业难以获得足够的支持和发展空间。二是城乡资源分配不均,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中心区域由于交通便利、资源集中等优势,往往成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而郊区由于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等因素,造成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这种不平衡不协调会影响郑州市整体经济的协调发展。三是产业链上下游衔接不紧密,难以实现产业链式集群发展。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衔接的重要动力。然而,郑州的一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可能存在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不足的问题,这会导致企业在产品升级、工艺改进等方面进展缓慢,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从而影响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同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导致信息不畅、资源共享不充分,有必要建立供应链风险管理平台和信息共享机制,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和抗风险能力。

(三)辐射带动能力有待提升。一般而言,枢纽经济的辐射路径是沿着“枢纽—城市—区域”展开,从枢纽、产业和城市的关系来看,枢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即强化集聚辐射能级,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尽管郑州作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在交通区位上具备显著优势,但其枢纽经济的辐射范围和深度仍有待拓展。目前,郑州的枢纽经济主要集中在周边地区,对于更远距离的区域辐射能力相对较弱,难以充分发挥其作为交通枢纽的带动作用。一方面,创新能力与高端要素集聚不足。创新是推动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目前郑州在创新能力方面仍有待提升,高端要素的集聚程度不足限制了郑州枢纽经济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等方面的发展,进而影响了其辐射带动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政策支持与协同机制不完善。枢纽经济发展涉及多层级、多行业、跨行政区域,建立有机衔接、权责明晰的协调体制和机制是统筹推进枢纽建设和区域开发的必然选择。因此,枢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协同机制的保障,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和资源共享机制建设,同时建立健全监管和评估机制以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和资源的合理分配,形成推动枢纽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推动郑州枢纽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以综合枢纽建设为抓手,搭建枢纽经济运行平台。枢纽经济是以各类枢纽为载体,通过聚疏要素资源演化而来的经济业态。根据郑州枢纽建设实际情况,加快推动郑州由单一枢纽到综合枢纽、区域枢纽到国际枢纽的升级演进,促使枢纽由传统运输中心向现代化组织中心转变,提高经济要素时空配置效率。首先,加强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优化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集交通、物流、产业等多领域信息于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加强枢纽与其他交通方式(如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的有机衔接,实现信息的实时采集、处理、分析和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推广智能服务,提升枢纽服务品质和体验。布局建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如智慧公路、智慧港口、智慧机场等的建设,通过强化物流枢纽与物流通道、末端配送等功能设施对接,完善机场、港口、铁路等枢纽集疏运体系,加快推进铁路专线进企入园,扩大物流枢纽货运专线规模。最后,构建协同机制,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服务能力。建立物流链与产业链供应链之间的协同机制,加强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流程优化等方面的合作。通过构建产业联盟、打造产业生态圈等方式,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和协同发展。做强制造业物流,开展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试点示范,支持物流企业为制造企业量身定制供应链管理库存,探索联合采购、共享仓储等创新模式;壮大农产品冷链物流。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加快补齐农产品流通“最初一公里”“最后一公里”短板。

(二)培育枢纽偏好型产业,夯实枢纽经济发展基础。依托交通枢纽优势,结合郑州的产业基础和发展趋势,以“铁、公、机、水”综合交通为基础,设立功能性口岸,进而带动仓储物流业发展,促进对物流体系高度敏感的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落地,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并逐步延伸到与物流业和制造业运行相关的商务、商贸、会展服务、金融服务等高端服务业,进而打造集运输产业、电商物流、智能制造、IT 产业、城市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构建枢纽产业生态圈。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流程,规划建设一批高标准的产业园区,吸引相关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聚效应。通过园区内的资源共享、协同创新,推动产业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要注重调整优化枢纽产业结构,补齐枢纽产业“弱链”和“缺链”环节。针对缺失的产业链环节,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吸引国内外优质企业入驻郑州,对于已有的“弱链”环节,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其竞争力,填补产业空白;鼓励和支持本土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在“弱链”和“缺链”环节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建立产业合作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通过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产业联盟等方式,加强技术创新和资源共享。

(三)完善区域协同机制,推动枢纽经济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立足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枢纽城市,构建层次分明、功能互补、区域特色、产业主导的规划体系,充分调动并协同激活枢纽经济发展的各类资源,推动枢纽与产业、城市、空间融合发展。在国家总体枢纽经济规划前提下,研究制定郑州市枢纽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加强对枢纽经济的政策研究和规划引导,深入研究郑州市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交通条件等特点和优势,确定枢纽经济发展总目标。建立健全与枢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法规体系,保障市场的公平竞争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大对枢纽区域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维护市场秩序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金融支持等,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激发市场活力,加强对枢纽经济的政策研究和规划引导,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与此同时,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从更广泛的空间范围统筹整合资源要素,广泛开展区域合作,促进“交通圈”向“经济圈”转换。一方面,通过共建产业园区、共享市场资源等方式,推动枢纽区域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形成区域联动效应,实现优势互补和共赢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推动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作者:史云瑞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统计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