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 视域下的 “行走中原”: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新范式
摘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有力地破解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难题,是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本文聚焦“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以“行走中原”模式为核心展开探讨。通过分析该模式在当下思政教育中应对现实挑战贴合国家战略需求的必要性,阐述其基于河南地域资源优势、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可行性。从特色构建、需求导向维度深入剖析,探索出一条集理论深度与实践活力于一体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路径,为提升思政教育实效、培育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教学支撑。
关键词:“大思政课”;行走中原;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出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划与部署。他多次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这为思政教育的革新提供了全新思路和理论遵循。
河南,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与蓬勃发展活力的中原大地,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里孕育了影响深远的诸子思想,也深刻烙印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的先行区,在新时代思政教育中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临河南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全省思政教师呈现了一堂堂生动精彩的“行走中原”思政大课。2025年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踏上中原热土,充分彰显了对河南发展的高度重视,激励着全省广大思政教师深入挖掘河南丰富的思政资源,夯实思政课内容,赋予思政课浓郁的河南特色与中原气象。在此背景下,“行走中原”实践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紧扣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足迹,依托中原历史文化与发展成就,培养青年学生的“志气”“骨气”“勇气”,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本文将深入探讨“行走中原”实践教学模式在“大思政课”视域下的创新路径,以期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二、“行走中原” 实践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一)实践教学是应对新时代思政课变革的重要平台
AI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塑了教育生态,既带来智能教学平台、虚拟仿真等创新工具,也加剧了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双重挑战:一方面,学生信息获取渠道多元化,对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兴趣降低;另一方面,现有实践教学存在条块分割、形式化问题,各环节缺乏系统性规划,难以实现知识内化与能力提升。“行走中原”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场景化、沉浸式教学破解困局。该模式将课堂延伸至中原大地的历史遗迹、红色基地与现代产业前沿。例如,学生在洛阳轴承集团深刻体会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在郑州航空港区领略科技产业发展活力。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用多维视角观察社会现象,深化理论认知。
(二)实践教学模式是破解思政教育知行脱节痼疾的关键路径
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但当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与现实联系不足等问题。部分学生虽掌握理论知识,却难以转化为实际行动;传统教学难以回应学生对复杂社会现象的认知需求,影响思政教育实效性。
“行走中原” 实践教学模式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足迹为脉络,深度挖掘地域文化中的思政资源,成为摆脱困境的重要抓手。通过组织学生实地学习大别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红色文化,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初心使命,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同时,依托社会调研、文化传承等实践项目,推动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切实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见效。
(三)实践教学是应对意识形态挑战、巩固青年思想阵地的战略选择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成长过程与互联网密不可分,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不可避免地受到互联网爆炸式信息的深刻影响。面对当前严峻的西方价值渗透以及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挑战,传统灌输式的理论教育应对乏力。实践教学模式重在引导青年大学生走进火热的现实中,深入体悟新时代的国情民意,在“大思政课”的鲜活课堂中重塑价值认同,在乡村振兴的田野间感知制度优势。这种从社会肌理中生成的理论认知,真正实现了从“入耳”到“入脑”“入心”的质变,筑牢了青年大学生自觉抵御错误社会思潮的思想堤坝。
三、“行走中原”实践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一)河南厚重的地域资源铸就其可行性基础
“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河南厚重古老的历史是五千余年文明赓续至今的底气和坐标。河南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及现代化建设成果,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多元素材。殷墟甲骨文、洛阳龙门石窟等历史遗迹,承载着中华文明早期发展脉络,是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直观教材;大别山革命老区、焦裕禄纪念馆、红旗渠等红色资源,是开展爱国主义与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载体。此外,郑州宇通客车、洛阳智能装备产业集群、郑州航空港区等现代化建设成就,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经济发展活力。通过实地走访这些资源点,学生们能够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深化对民族文化、党的奋斗历程及国家发展道路的认知。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性设计构建其可行性路径
“行走中原”实践教学模式以“行走”为纽带,突破传统思政课堂理论学习的局限性,以实践为导向打造动态化的教学情境,该模式紧密贴合大学生认知特点与学习需求。处于“三观”塑造关键期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实践验证理论知识。该模式打破课堂教学局限,以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形式,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多感官获取信息,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象认知。在实践教学环节,青年大学生能够亲自在红旗渠畔领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伟力;在焦裕禄纪念园感知中国共产党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在郑州二七塔前体会中国工人阶级的英勇斗争与中国革命历程的艰辛。实践教学模式下的体验式学习,实现了“行走”的生动体验与思政课堂的理论讲授良性互动,确保学生从感性认知层面落实到理性的实践自觉。
(三)健全的保障体系是其可行性持续运行的关键支撑
新时代以来,随着“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实践教学模式从顶层设计再到具体的实施环节已经具备较为完善的支撑体系,为“行走中原”模式的发展完善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与动力支持。2022年7月25日,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指出“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此外,河南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也相继出台了相关文件,强调在新时代思政课改革中注重实践教学、建设“大思政课”平台等政策,为该模式提供了明确的政策导向和制度保障。
四、“行走中原”实践教学模式的多维探索
(一)构建特色实践教学体系
“行走中原”实践教学模式以其独特的视角与丰富的内涵,致力于构建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以“行走中原”为核心基点,在横向上广泛拓展实践教学的边界与外延,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足迹、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讲话以及河南工作的重要论述等重要内容全面纳入实践教学的讨论范畴 。在纵向上,深入挖掘河南地域特色和文化元素,深度剖析其背后所蕴藏的丰富思政教育资源,精心打造具有中原文化标识与红色基因传承的思政“金课”。
在实践活动组织方面,通过深度引导师生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足迹,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农村、企业、社区等路线进行实地走访,每到一处,邀请当地工作人员或亲历者讲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的情景以及之后发生的巨大变化。同时,充分挖掘大别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思政元素,将这些伟大精神融入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通过举办主题演讲比赛、红色文化知识竞赛、红色文艺作品创作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领悟这些精神的实质,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精神动力与价值追求。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情景式“翻转课堂”的互动实践体验教学模式,注重触动学生的求知“困惑点”、内心“需求点”、情感“触发点”和思想“共鸣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真实的情景,如模拟革命战争时期的场景、重现重大历史事件等,让学生在情景中扮演不同角色,亲身体验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脉搏。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小组汇报等活动,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互动交流中提出自己的困惑与思考,教师则适时引导、答疑解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二)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活动设计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教师发挥这些关键作用的重要前提是充分了解学生需求,以学生需求为导向设计实践活动 。在“行走中原”实践教学模式中,始终将学生需求置于核心位置。
在活动主题选择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专业特点。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等方式,广泛收集学生对河南地域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兴趣点以及他们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与期望 。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将实践活动主题进行分类设计。对于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学生,设计如 “中原历史文化探秘之旅”“河南古代建筑艺术研究” 等主题活动。对于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结合其专业特点设计实践活动。例如,对于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在中原”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河南的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参与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实践,了解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以及科技创新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在活动形式设计上,注重多样化与创新性,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与参与需求。除了传统的实地参观、调研访谈等形式外,还应当引入体验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等新的活动形式。在线上线下融合方面,利用VR技术打造“云游中原”虚拟实践平台,学生可通过全景视角“走进”殷墟遗址、红旗渠纪念馆等场景,结合线下实地考察形成虚实互补的学习闭环。同时,运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鼓励学生化身“文化传播使者”,将实践过程中的所见所感制作成系列作品发布于社交媒体,扩大思政教育影响力。
在未来的思政课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探索和完善“行走中原”实践教学模式,将其与思政课课程建设和模块式课程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形成协同效应,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支撑。
【作者:范益民,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汤垚,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袁静,安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本文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校级研究专题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融入高等教育创新性转化研究》、2025年度安阳市社会科学规划立项项目《新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机制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论教育》,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年9月.
[2]杜尚泽:《“‘大思政课’ 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人民日报》2021年3月7日.
[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