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从“贸易大省”迈向“贸易强省”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强调,要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持续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内陆开放高地。《河南省“十四五”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开放强省建设规划》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开放强省”。展望未来,无论是方针指引、目标导向,还是“追兵已到”的压迫感,都提醒河南要在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有更大作为,积极推动河南由“贸易大省”向“贸易强省”迈进。
一、河南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一)外贸依存度低,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
2024年,河南进出口总额8201.7亿元,同比增长1.2%,增速低于5%的全国平均水平,且进出口排名跌落至全国第10、中部第2。安徽以8648.5亿元(同比增长7.4%)的进出口总额超越河南位居中部第1、全国第9。对比先进,2024年,广东进出口排名居全国第1,进出口总额91126.4亿元(是河南的近11.2倍),同比增长9.8%,河南与之差距甚大。此外,据计算,2024年,河南外贸依存度约为12.9%,较2023年略有下降(13.7%),居中部第4,与32.5%的全国平均水平相差近20个百分点,不敌安徽(17.3%,中部第1),与广州(65.09%)等外贸发达地区差距更大。
(二)民营企业贡献度高,但其他类型企业进出口乏力
2024年,河南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数量达1.31万家,同比增加10.7%,净增加1265家,增长态势良好。但从企业类型来看,河南民营企业对进出口的贡献率较高(近70%);且除民营企业进出口实现正增长外,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均呈现负增长。对比之下,2024年,安徽有进出口实绩企业13299家,且其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都实现了正增长,占进出口的比重分别为51.8%、24.4%、23.8%,呈现综合发展、协同上升的态势。进一步分析,河南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数量虽逐渐增加,但是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因此,河南外贸主体需要在破零、提质方面继续深耕,注重发展壮大国有企业、提升外商投资企业综合竞争力。
(三)货物贸易组合方式欠佳,一般贸易发展缓慢、滞后
2024年,河南一般贸易、保税物流进出口总额实现正增长,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方式表现不佳,均呈现负增长。其中,加工贸易作为河南的传统优势贸易方式,其进出口同比增速下降19.98%,这虽然主要是由于手机出口从加工贸易结算转为保税物流结算,但也从侧面反映了河南加工贸易对手机的过度依赖。此外,河南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虽较去年同期有所提升,但仍属于弱项(仅排名中部第4,与第1安徽相差2996.57亿元,与第3湖南也有992.98亿元的差距),总体发展水平仍然欠佳。综合来看,河南仍然需要大力推动一般贸易发展,注重加工贸易提质固优,促进其他贸易均衡发展。
(四)贸易商品多元化优势不突出,高端智能制造不足
2024年,河南除手机和纯电动客车出口占绝对优势外,汽车及汽车零配件出口均与安徽差距明显。安徽电动载人汽车出口额是河南的1.75倍;其中纯电动乘用车出口额是河南的近13倍,同比增幅高出河南近385个百分点。同样,河南“新三样”出口不足安徽的1/4,安徽离子蓄电池出口是河南的8.8倍,太阳能电池出口是河南的54.9倍,电动汽车出口是河南的1.7倍。综合来看,安徽外贸出口商品结构更优,出口超过100亿元的商品种类也多于河南,安徽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家用电器、电子元件、平板显示模组等机电产品对出口的贡献也不小。
二、河南外贸发展形势分析与研判
(一)提升外贸依存度和外资利用水平迫在眉睫
根据测算,2024年,在河南GDP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河南外贸依存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32.5%),那河南贸易总额将达到2.07万亿元,可上升至全国第7;如果外贸依存度达到13.6%,即可超越安徽,保住全国第9;如果外贸依存度达到16.5%,即可超越四川,升至全国第8。现阶段,河南外贸依存度仅为12.9%,严重偏低,体现出河南对国外资本吸收和利用不足,直接影响河南对国际先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吸纳、利用,制约河南外贸高质量发展。
(二)大力发展一般贸易、积极扩大中间品贸易势在必行
2024年,河南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规模占比分别为40.4%、35.8%,外贸结构进一步优化。但根据外贸发达地区经验测算,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占比分别维持在60%、25%左右是比较合理的。由此推断,河南贸易结构还有较大的优化调整空间。此外,河南一般贸易发展缓慢,反映出河南优质产业链建设不足,自主研发和生产的出口产品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需要推动外贸产品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根据全球价值链理论,中间品贸易对外贸提质升级意义重大。然而,据计算,河南中间品出口比重约为25%,中间品贸易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未来,河南应积极响应国家“拓展中间品贸易”号召,在扩大中间品出口方面积极作为。
(三)降低对加工贸易单一商品的过度依赖至关重要
2024年,在加工贸易大类下,河南出口的机电产品中,手机出口占比62.7%,这一比重虽较往年略有下降,但不可否认河南机电产品出口仍然高度依赖于手机这一单一商品。然而,河南手机出口附加值低,长此以往并不利于河南产业结构、商品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积极推动处于价值链高端的产品的出口。
(四)创新发展服务贸易、前瞻布局绿色贸易影响深远
河南服务贸易发展较为滞后,长期以来存在规模体量小、结构不优、综合竞争力较弱等问题,急需推动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贸易结构转型升级。此外,根据预测,今后30年,“碳中和”将带来数百万亿的绿色投资需求,涉及能源、交通、建筑、工业等多个领域,绿色贸易发展需要引起河南的高度重视。
(五)创新求变是高水平建设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主线
2024年,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进出口866.6亿元,对外贸贡献率仅为10.6%。现阶段,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中部六省的综合竞争力并不突出,尤其在高水平开放和制度创新领域,碎片化创新较多而系统集成性方案较少,招商引资力度不够,产业链群竞争力不足。未来,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要极具开阔视野,要有“积极创新求突破”的开放气概,注重深化首创性、集成化、差别化改革探索。
三、推动河南由“贸易大省”向“贸易强省”迈进的对策建议
(一)壮大外贸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一是挖掘未开展外贸业务企业的出口潜力,鼓励尚未进入国际市场的省内企业积极开展出口业务。二是发展壮大市场采购贸易主体,引导和鼓励流通型出口龙头企业与本地制造业企业深度对接,提高采购本地出口产品比重。三是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积极培育国际贸易总部企业,加大外资区域性总部和功能性机构建设,探索打造国际贸易总部集聚区;并对设立国际贸易总部的企业给予落户奖励、税收减免、租金补贴等优惠政策,吸引留住优质总部企业。
(二)培育外贸新动能,向“微笑曲线”两端发力
一是大力建设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积极布局具有新质生产力产业特性的5G、半导体、生物医药、绿色环保、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产业,注重拓展这些领域的中间品贸易,扩大高附加值的中间品生产。二是加快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及出口,提高“卡脖子”中间品的本土化率,推动出口产品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三是支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公司在境外探索成立品牌促进组织和跨境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发展扩大自主出口品牌出口规模,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区域国际品牌。
(三)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积极布局绿色贸易
一是积极发展文化服务贸易、中医药服务贸易、教育服务贸易、农业服务贸易,积极打造一批特色服务出口示范基地。二是壮大服务外包企业数量和规模,支持申建更多的服务外包示范园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加快服务外包高端化发展,支持云外包、平台分包等服务外包新模式发展。三是在省级层面积极探索建立涵盖发布和解读绿色贸易政策,提供综合碳盘查、碳足迹认证、碳抵消、碳标签等服务的“绿色贸易发展平台”;积极探索制定“外贸绿色产品标准和认证体系”,深入对接全球低碳创新链和国际绿色标准体系。
(四)创新发展数字贸易,开展高标准压力测试
一是积极对接RCEP、DEPA、CPTPP在数据交互、监管互认、服务共享等方面的数字贸易规则,支持重点企业参与各层次数字贸易、数据治理机制和区域性数字领域经贸合作,推动数字证书、电子签名等的国际互认。二是探索建设“数字贸易示范区”,在知识产权保护、原产地电子联网、跨境数据流动等方面先行先试;遴选、认定一批省级“数字贸易示范基地”,积极打造“数字贸易集聚区”。三是加大对数字贸易标准化前沿议题研究与标准研制工作,超前推出贸易数字化能力评估、数字贸易公共服务标准等行业性标准。
(五)提升对外开放能级,打造“空港+自贸区”新模式
一是探索郑州航空港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深度融合,赋予郑州航空港特殊经济功能和政策,加快构建空港自由贸易区制度体系。二是建设以临空经济为突出特色的自由经济区,形成高端临空产业集群,将枢纽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新引擎,打造临空经济发展新高地。三是以新郑国际机场为依托,打造航空口岸高水平开放先行区。推动通航产业开放改革,积极在增加获取关键航权资源上先行先试;积极构建稳定、多元的民用航空器、发动机、关键设施设备、核心软件系统以及零部件的航空产品供应链;支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空物流枢纽与大型航空物流企业。
【作者:齐爽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改革开放与国际经济研究所 本文系2025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加快推进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开放转型对策研究》(2023CJJ157)和2025年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基本科研费项目《河南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25E06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