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治”有理①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推进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7-29 09:00

编者按:深入推进“五基四化”,扎扎实实加强社会治理,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提供有力保障。7月26日,省委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现场会在漯河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和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各地各单位在抓基层、强基础、固根本上再加力再聚力。如何把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不断引向深入?大河网学术中原推出《言“治”有理》特别策划,以“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为主题邀请专家建言献策,从理论视角为“基层善治”提供“河南方案”。

海报1.jpg

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 “神经末梢”,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在新时代背景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提升治理效能、实现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路径。这一治理模式不仅是党的根本宗旨在基层实践中的生动体现,更是应对复杂治理挑战、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的必然选择。

一、以人民为中心:基层治理的理论根基与价值遵循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的群众路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以人民为中心” 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与创新,强调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为基层治理指明了价值方向。

(二)以人民为中心在基层治理中的核心内涵

在基层治理领域,以人民为中心意味着将人民群众的需求、利益和满意度作为衡量治理成效的根本标准。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治理目标的人民性,聚焦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将改善民生福祉作为基层治理的核心任务;二是治理过程的人民参与,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让人民群众成为基层治理的参与者和决策者;三是治理成果的人民共享,确保基层治理的红利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现实逻辑与实践困境

(一)基层治理面临的新挑战

当前,我国基层治理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诸多新挑战。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导致利益诉求多元化,不同群体在资源分配、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矛盾日益凸显;城市化进程加速带来人口流动频繁,社区治理难度加大;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迅速,网络舆情对基层治理形成新的压力。此外,基层治理还存在权责不对等、资源配置不均衡、社会组织发育不足等问题,制约了治理效能的提升。

(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现实意义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破解上述难题的关键。基层党组织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具有强大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通过党建引领,能够整合各方资源,凝聚治理合力;强化政治引领,确保基层治理的正确方向;提升组织动员能力,激发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重大任务中,基层党组织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充分证明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三、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实践路径

(一)强化组织建设,筑牢基层治理战斗堡垒

优化组织体系。构建 “市 — 区 — 街道 — 社区 — 网格” 五级联动的组织体系,推动党组织向网格、楼栋、院落等治理末梢延伸,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郑州市坚持“一核领多元、一核统多元、一核管多元”,充分发动多方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目前,郑州已实现3.94万个网格党组织、1.4万个社会组织和2.1万个群众自组织有机联结,并依托区域化党建、“基层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推进万名党员下沉网格,形成党建引领、协同联动、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舞阳县舞泉镇创新“五级联动”深耕“枫桥经验”,助力矛盾纠纷高效化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加强队伍建设。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实施 “头雁工程”,通过公开选拔、跨村任职、机关干部下派等方式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同时,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党员在基层治理中亮身份、作表率。“头雁”振翅,“群雁”齐飞。按照“支部过硬星”的标准,长垣市芦岗乡西陈村加强村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实施党员积分管理,并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和村民矛盾调解组织作用,严格实施“四议两公开”。漯河市郾城区龙塔街道金牛社区建立“网格+青春力量”,吸纳青年志愿者、共享单车“5分钟响应”,创设“510”圆桌议事会,32次会议解决106项诉求、83起矛盾,打通服务“最后一米”,彰显基层担当。

创新组织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党日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7月17日,省生态环境厅组织党员干部赴洛阳开展“传承红色基因·筑牢初心使命”主题党日活动,通过文化溯源、家风浸润与红色教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筑牢党员干部廉洁防线,凝聚奋进力量,强化使命担当。7月1日,大朱村党支部联合省文物局驻村工作队,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党课、流动党员“云端”参与、老党员慰问等环节,将党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活动还设立“我为家乡献一策”微信通道,激发党员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二)完善治理机制,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健全民主协商机制。完善基层民主协商议事制度,搭建居民议事会、社区协商会等协商平台,引导居民就公共事务进行平等协商。通过协商民主,既保障了群众的参与权,又促进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淇县卫都街道太和社区将民主协商议事会作为抓好基层治理的有效载体,成立党员联络站,由社区党支部牵头,定期组织党员和业委会、物业代表对一些“老大难”问题议一议,充分调动和发挥党员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邀请群众全程参与、全程监督,确保协商结果公正公平。截至目前,已围绕小区环境维护、楼顶修缮、自来水改造等问题开展了20场协商议事活动,收集意见建议42条。

培育多元治理主体。发挥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志愿者等多元主体作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格局。通过购买服务、项目合作等方式,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焦作市山阳区太行街道多元共治绘新景。山阳区积极搭建平台,推动阳光社区与焦作十二中携手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社区与学校迅速组织志愿者队伍,对遭遇狂风袭击的水泥厂小区和翁涧小区展开全面清理。组织辖区居民开展主题安全教育活动,借助新媒体新技术,结合居民身边的鲜活案例,因地制宜地开展普法活动。活动现场反响热烈,着力提高群众的安全意识和法治观念。

强化科技赋能。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打造智慧治理平台,实现基层治理的数字化、智能化。通过数据共享和分析,精准识别群众需求,提高治理效率。焦作市博爱县孝敬镇举办了“人工智能基本概念及其应用”专题科普讲座,该镇机关各部门、28个行政村、辖区合作社及重点企业的100余名党员干部参加学习,学习探索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应用到病虫害防治、数字经济发展、基层高效能治理中,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三)聚焦民生需求,提升基层服务供给水平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加大对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推动优质资源向基层倾斜。例如,实施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创新服务方式。推行 “一站式” 服务、“最多跑一次” 改革,简化办事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线上服务,实现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例如,浙江省全面推行 “互联网 + 政务服务”,群众通过手机 App 即可办理社保、医保、公积金等业务,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办事。

建立服务评价机制。引入群众满意度评价,将群众评价结果作为考核基层干部和服务机构的重要依据。通过评价反馈,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服务,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四、推进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创新方向

推动治理理念创新。从 “管理” 向 “治理” 转变,树立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打破传统的政府单一主导模式,引导多元主体参与治理,形成政府、社会、公众协同合作的治理生态。同时,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将基层治理纳入法治轨道,实现治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加强制度创新。完善基层治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制度框架。例如,制定《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条例》,明确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职责定位、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建立基层治理权责清单制度,明确各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避免推诿扯皮。

深化技术创新。探索新技术在基层治理中的应用场景,推动基层治理模式创新。例如,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基层治理信用体系,提高治理的透明度和公信力;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舆情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化解社会矛盾。

促进文化创新。培育基层治理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氛围。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宣传先进典型等方式,引导群众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参与基层治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开展 “最美社区”“最美志愿者” 评选活动,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探索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让人民群众在基层治理中感受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崔玉宾 单位:中共焦作市委党校 )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