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治”有理②丨新时代河南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的经验与启示
编者按:深入推进“五基四化”,扎扎实实加强社会治理,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提供有力保障。7月26日,省委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现场会在漯河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和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各地各单位在抓基层、强基础、固根本上再加力再聚力。如何把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不断引向深入?大河网学术中原推出《言“治”有理》特别策划,以“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为主题邀请专家建言献策,从理论视角为“基层善治”提供“河南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期间,对河南各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指出河南要坚定信心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和河南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部署要求,持续树牢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形成了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为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伟大事业提供了坚实基础保障。总结这些实践探索和成效经验,深化形成规律性认识,对于我们做好我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基层治理最大的政治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并明确要求切实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基层治理的一条红线。河南有24.46万个基层党组织、617.6万名党员,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是坚强战斗堡垒,基层治理就有了坚实的力量依托。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着力加强以党的建设为根本的基层基础工作,连续开展市县乡三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常态化组织“逐村观摩、整乡推进”,深入推进“五星”支部建设,以“五基四化”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运用兰考“六步工作法”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推动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基层治理现代化取得显著成就。实践中,郑州市探索完善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机制,构建“九个一”治理新体系,走出了一条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路子。南阳市创新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探索实施全域党建新模式,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这启示我们,新形势下推进基层高效能治理,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着力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议事协调机制,在建强组织、管好队伍、完善机制、强化保障上持续用力,加快补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短板,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从而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正确政治方向。
(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基层、情系人民,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提出社区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天天同居民群众打交道,要多想想如何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让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畅通一些,如何让群众感觉更平安、幸福一些,真正使千家万户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我省有乡镇(街道)2466个、村(社区)5.2万个、常住人口9800多万人,农村广、人口多、事务杂,基层治理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所思所盼,一头连着党和政府的初心使命。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急迫、反映最强烈的民生问题,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连续多年实施办好重点民生实事,在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多造民生之福上接续发力,推动着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经过持续努力,河南民生改善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持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决定性进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领域民生实事扎实推进。实践中,洛阳市把邻里中心作为推进城市更新的重要抓手,积极盘活社区闲置资源,打造片区、社区、小区三级邻里中心布局体系,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开封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新挑战,全力推进 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十百千万”幸福养老工程,构建六级养老服务网络,塑造了“五位一体”的养老服务“开封模式”。这启示我们,新形势下推进基层高效能治理,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多做惠民生、解民忧、暖民心的好事实事,从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厚植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群众基础。
(三)始终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
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做好社区工作十分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根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贯彻县域治理“三起来”、乡镇工作“三结合”,制定和落实基层四项基础制度,实施强基固本三年行动计划,不断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夯实,基层治理能力稳步提升,基层干事创业生态持续向好。与此同时,河南在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上拿出实招,探索实行“减县补乡”改革,持续规范村(社区)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累计向乡镇(街道)下沉编制7.5万余个,下沉人员5.8万余人,破解乡镇“工作多、任务重、人手少”困局,让基层干部聚精会神为群众办好事、谋发展。实践中,信阳市全面落实“党建+网格+大数据”治理模式,通过科学划分网格、配强网格力量、加强队伍管理等方式,夯实网格化管理基础;积极探索“H”型基层治理数字平台建设,以“数字赋能”推动治理质效跃升。这启示我们,新形势下推进基层高效能治理,必须始终坚持大抓基层大抓基础的鲜明导向,发挥好中国特色基层治理的显著优势,把城乡社区基础筑牢,把经常性具体服务和管理职责落下去,把人财物和权责利对称下沉到基层,持续发力为基层减负赋能,推动基层治理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全局,赢得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发展主动。
(四)始终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着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社区事务很多很繁杂,单靠政府是干不了、也干不好的,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作用,激发全社会活力。近年来,河南各地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搭建街乡社区议事协商平台,通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组建“一约四会”、推行“红色物业”,引导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群团组织共同参与,发动多方力量参与城乡社区治理,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形成了社会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涌现出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基层治理先进典型。据统计,全省搭建了4万多个治理网格,配备网格员、楼栋长等人员超50万人,与4.9万个社会组织、1400万志愿者共同汇聚成推动基层治理的磅礴力量。实践中,周口市积极探索新时代传统农区社会治理的“三联三化”创新路径,以“干部联网格、干警联村居、党员联住户”为手段,以“网格管理信息化、网格力量多元化、网格服务精细化”为目标,着力搭建基层自治平台,发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推动形成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这启示我们,新形势下推进基层高效能治理,必须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坚持社会治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创新组织群众、发动群众、为民办事、为民解忧的机制,支持群众依靠自身力量解决社会治理中的问题,凝聚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强大合力,让群众的聪明才智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不竭源泉。
(五)始终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基层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要转变思维方式,实现从管理向治理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各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扎实开展“三零”创建,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深化拓展“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能力建设,形成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平安河南建设向纵深推进,以河南一域之稳定为全国大局稳定作出有效贡献。实践中,信阳市制定出台《信阳市城乡社区治理促进条例》,为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新乡市获嘉县成立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从退休老干部、老律师、老教师和老劳动模范等人员中选聘专业力量担任调解员,创新推行“3533”党群代表议事会制度,常态化解决群众的小纠纷、大难题,有效减少了信访数量,大大节省了司法资源。这启示我们,新形势下推进基层高效能治理,必须始终牢固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理念,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各方面责任,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从而最大限度统筹社会治理、整合社会资源、汇聚社会力量,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作者:刘刚,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党史党建研究所副所长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河南实践研究》(25A10)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