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方言的文化基因解码与生态重构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8-01 09:13

摘要:方言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方言文化,汇聚形成了多样性方言文化样态。以河南方言为载体的多种文化形式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代际传承着动态的民系文化,蕴藏着地域民众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内容,多角度呈现了地域方言和地域文化的实态样貌。在城市化引发的语言生态变迁中,方言代际传承链正面临断裂风险。本研究从方言的“文化表征”“方言构建的认知体系”“方言哺育的文化样态”系统解码了河南文化的基因图谱,据此提出教育浸润、科技嵌入、创意转化的三维保护体系,致力于重构方言文化生态系统,借此实现中华文明根脉的活态赓续。

关键词:河南方言;文化基因;生态重构;创意转化

中原腹地,黄河奔涌。在这片诞生了华夏文明的土地上,河南方言如同深埋地层的文化密码,承载着仰韶彩陶的文明印记,记录着《诗经·郑风》的古老歌谣。方言是语言分化过程中产生的地域变体,与文化关系密切,它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方言文化,汇聚形成了多样性方言文化样态。以河南方言为载体的多种文化形式,无论是以“说”为主的说书、讲故事、谚语、歇后语、惯用语,还是以“唱”为主的地方小戏、民歌、曲艺,皆遍布全省各地,内容异常丰富,表现力极强。这些文化形式以方言为载体、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代际传承着动态的民系文化,蕴藏着地域民众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多角度呈现了地域方言和地域文化的实态样貌。从塑造文化认同的角度看,方言也是文化身份的重要标志之一,人们通过方言来界定自己的文化归属和身份认同。

一、方言密码:解码河南文化的基因图谱

(1)语言考古:方言中的文化表征

表征(representation)搭建起人内心世界与认知外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文化的表征以符号化系统和语言进行表现,方言是地域文化记忆建构的浓郁表征符号。如河南方言“敹”,读liáo,缝补的意思,最早见于西周文字,在《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中都有收录。“搲”,意为“舀”,最早见于北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完稿的《集韵》。河南人挂在嘴边的“噫”,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而被普遍认为是河南人身份标识的“中”,在《战国策》里也已出现,“是秦之计中,齐燕之计过矣”(《战国策·齐策二》)里的“中”和今天河南话的“中”意义相同。河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体现在河南方言里,媒介符号方言作为一种主观性习惯的代表,与客观性场域在双向构建中相辅相成,在历时性的“谱系性记忆”与共识性的“群体性表述”中反映着人们的群体情感、价值与精神。

(2)文化镜像:方言构建的认知体系

从文化的价值挖掘和传承主线来说,地域文化是在人地系统间人地双向互动中形成的价值载体和情感记录,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共生机制”。“擀油饼”“挂面汤”“芫荽”“干软枣”“小河白菜”“麻糖”“蒸馍”“蚂虾”“面疙瘩”“擀蒜面”“烙油馍”“擀面汤”“扁食儿”,这些饮食词汇反映了河南地区以面食为主的饮食文化。“拉大锯”“割麦子”“打场”“做花鞋”“冬做棉,夏做单”“挥起棒槌”“浆”“掐谷穗”“犁地”“拍豆角”“剪百花”“荷锄涉田”“黄河号子”“砸顶锥儿”等词汇反映了河南的农耕文化,为我们再现了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生活场景。豫西山区“晨雾”称“下罩子”,冰雹称“冷子”的农谚体系,折射出农耕文明的物候认知。郑州商贩“不主贵”等市井俚语,勾勒出中原商业文化的鲜活图景。地域文化记忆在特定区域框架内借助语言符号的述行性和可供回忆的力量,构建起独特的地域性表达方式,成为理解中原精神的重要锁钥。

(3)艺术载体:方言哺育的文化形态

“方言土语的乡土美学”指地方方言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中形成的独特的价值体系,其核心在于通过语言的地域性、民俗性和生活化特征,激起同一地域的人们的乡土文化认同感。马街书会上坠子艺人用地道的宝丰方言说唱,让楚汉相争的故事在当代重生。洛阳曲剧《寇准背靴》中“恁大个官,咋能背靴满街跑”的方言对白,将历史人物拉回市井语境。这些艺术形式通过方言实现了文化基因的现代表达,形成独特的中原审美范式。

二、现实困境:方言传承的断裂与重构

(1)代际断层:城市化进程中的语言迁徙

 目前,方言曲艺传承队伍普遍呈现高龄化特征,诸多地方剧种的传承人数量已濒临临界点,如豫北“怀梆”这样的古老艺术形式,能完整掌握其精髓的艺人凤毛麟角。文化记忆集体淡化,曾经口耳相传的创世神话,如今在乡野间仅存零碎片段。年轻一代虽然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方言词汇,但这些语言活化石承载的文明密码却逐渐隐入尘烟。数字化浪潮中,短视频平台上的方言演绎往往被贴上猎奇搞笑的标签,语言的文化深度在流量狂欢中被不断稀释,形成“档案柜里的标本”与“生活中的消逝”双重困局。

(2)媒介失语:新媒体时代的方言困境

目前方言传播图景看似繁荣,但碎片化传播导致方言沦为猎奇符号,技术赋能的表象之下是文化景观的扁平化危机,短视频平台构建的百万级流量池正在上演“文化贴现”的隐痛。方言综艺惯常搞笑,消解了方言词汇原本的丰富意涵,使不少承载中原人精神气象的词汇沦为文化快消品。而在技术基底层面,语音识别系统对方言的识别率面临“技术性失聪”,方言在数字空间面临“失声”危机,导致生成的“数字乡音”成为没有体温的声学标本。

(3)认知误区:方言保护的观念迷雾

教育场域中“说方言影响普通话学习”的误解仍存,一些家长将方言视作语言习得的干扰项。与之相对的是将方言保护推向标本化的极端,将其与沸腾的生活彻底绝缘。真实的方言社交场景在城市更新中不断消失,导致生成的“数字乡音”成了没有体温的声学标本,使得方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面临严重威胁。

三、破局之道:构建方言生态保护体系

(1)教育筑基:构建分级语言教育系统

建立分层式语言教育体系,在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三阶段实施差异化策略。基础教育阶段在保证国家通用语言教学基础上,设置方言音韵美育训练与俗语乡土认知模块,实现文化基因的代际传递。高等教育体系开发与方言学相关的交叉课程,构建“语言学+文化学+数字人文”的复合知识架构,培养兼具学术素养与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社会教育层面依托社区书院、文化广场等公共空间,开展方言主题的非遗展演、方言戏剧工作坊等沉浸式体验活动,使方言运用嵌入日常文化生活。将熟练掌握方言叙事、民间文学的地方文化骨干纳入社区治理人才库,重塑方言的代际传承链。

(2)科技赋能:打造数字方言生命体

构建“技术研发—平台运营—生态培育”三位一体的数字方言保护体系。技术层重点突破多模态方言智能系统,开发具备方言语音合成、古音复原及跨方言转译功能的底层算法。平台层建设全域方言资源库,集成动态语言地图、虚拟方言社区及数字版权管理模块,实现语言数据的可视化治理与创造性转化。生态层推行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构建可持续的数字方言生态系统,通过技术赋能实现方言从数字存档到智能交互的范式升级。

(3)创意转化:培育方言文化产业新形态

建立方言文化基因库,运用数字人文技术对民间文学、曲艺程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结构化解析与符号化提取,实现内容活化。重点研发方言智能创作系统,集成语音合成、跨模态生成及区块链存证功能,实现方言艺术从口传心授到数字孪生的范式革新。产业链接维度构建“文化IP开发—场景化应用—衍生品孵化”的产业链条,培育方言沉浸式演艺、方言元素国潮设计、方言研学旅行等新兴业态。实现方言文化从“博物馆式保护”转向“创造性转化”,从资源沉淀到价值溢出的生态化转型。

河南方言蛰伏着中原文明最本真的生命密码,流转着千年的语言基因。数字时代的声浪不断冲刷着方言的生存堤岸,我们面临的不仅是语言多样性的消减,更是文化传承的慢性失血。破解方言的存续困局,需超越技术复刻的浅层逻辑,直抵文化生态重构的核心命题。转化文化创新的活性因子,唤醒沉睡的方言基因,使中原大地的乡音永远跃动着文明赓续的生命力。

【作者:陈芙,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 本文系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河南民间口传文化的采录整理与地方文化认同建构》(2023XWH202)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