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治”有理④丨“黄寨大嫂”工作法:传统农区乡村高效能治理的周口探索
编者按:深入推进“五基四化”,扎扎实实加强社会治理,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提供有力保障。7月26日,省委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现场会在漯河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和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各地各单位在抓基层、强基础、固根本上再加力再聚力。如何把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不断引向深入?大河网学术中原推出《言“治”有理》特别策划,以“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为主题邀请专家建言献策,从理论视角为“基层善治”提供“河南方案”。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根本,支持群众依靠自身力量解决社会治理中的问题。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强调,要突出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扎扎实实加强社会治理。7月26日,省委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会提出,要在推动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建强基层治理力量上持续下功夫,建好基层治理队伍,用好基层治理网格,确保各项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近年来,周口市商水县以“着力基层、夯实基础”为导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因地制宜探索了“黄寨大嫂”千人胡同长“微网格”治理模式,以最小单元发挥最大作用,助推了乡村治理效能明显提升。
一、何为“黄寨大嫂”工作法?
2024年以来,“黄寨大嫂”共排查掌握矛盾纠纷线索500多条,帮助镇、村两级解决各类信访问题200多项,调解邻里纠纷200余起,为乡村治理注入“她力量”。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后王村“黄寨大嫂”张金花带领群众维护12公里长的“巾帼文明路”,定期清扫路面、修剪树木;产业振兴方面,无论是蜜薯种植、采摘现场,处处都有“黄寨大嫂”的忙碌身影。究竟什么是“黄寨大嫂”工作法呢?
“黄寨大嫂”工作法是商水县黄寨镇党委、政府基于治理形势需要与人口结构变化实际,探索形成的基层治理品牌。黄寨镇下辖24个行政村、96个自然村、240个村民组、1107个胡同,拥有人口6.3万人、耕地6.8万亩,属于典型的农业镇。全镇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许多妇女、儿童、老人留守乡村,而留守妇女又是“三留守”群体的中坚力量,也是当下乡村建设的主力军。2021年以来,社会监管和服务压力的不断增大,黄寨镇积极探索“她力量”与网格化相融合的治理路径,让留守妇女当胡同长,共选聘了1107名“黄寨大嫂”胡同长,使乡村治理的触角延伸到了每家每户,实现了微网格全覆盖,服务群众“零距离”。从产生形式上看,“黄寨大嫂”是通过各个胡同内的妇女个人自荐、群众推荐、辖区民警和村党支部把关、镇党委审核而任命的胡同长,推选标准是“两好三有”——“两好”是指群众口碑好、综合素质好,“三有”是指有公益心、事业心与责任心。
二、“黄寨大嫂”赋能乡村治理的生动实践
优化“微网格”,规范“黄寨大嫂”千人胡同长工作流程。黄寨镇把网格化治理作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抓手,把全镇1107个胡同设置成“微网格”,在每个胡同选出1名胡同长,构建了以“黄寨大嫂”千人胡同长为抓手的微网格治理体系。从工作内容上看,“黄寨大嫂”主要是做到“1+2+4+N”和“三知三清七掌握”。“1+2+4+N”,即每天围绕所负责的胡同走2趟,开展人居环境、“三零”创建、产业发展、移风易俗4项工作,同时协助参与党委、政府推行的其他工作。“三知三清七掌握”,即知民情、户情与胡同情;对胡同内每户人员情况清楚、社会关系清楚、经济状况清楚;掌握胡同内人居环境、社情民意、矛盾纠纷、安全隐患、从业就业、产业发展、移风易俗的情况。这不仅是对“黄寨大嫂”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其能够真正发挥治理作用的基础。得益于“黄寨大嫂”千人胡同长“微网格”治理体系的有效运转,当地做到了社情民意早知道、矛盾纠纷早化解,命案防控、信访稳定、矛盾排查化解等重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信访稳定形势向上向好、社会治安环境持续优化。
化身“八大员”,服务保障小胡同里的大民生。黄寨镇通过让留守妇女当胡同长,明确其“八大员”(基础信息采集员、社情民意收集员、治安防范巡逻员、矛盾纠纷化解员、法律政策宣传员、便民利民服务员、消防安全监督员、电信诈骗劝阻员)职责,充分发挥“黄寨大嫂”在群众周边的优势,配合“一长一警两员”开展工作,助力实现“小事不出胡同,大事不出村”的治理目标。从实践上看,“黄寨大嫂”通过践行“党委、政府铃声一响,黄寨大嫂立刻到场”“胡同一喊,黄寨大嫂到身边”,在“三零”创建、“三夏”生产、人居环境整治、精神文明创建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保障了近三年来情感类民转刑案件零发生,各种民事刑事案件大幅度下降(电信诈骗下降90%),也成了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河南基层实践的一面旗帜。
勇当“先锋队”,示范带动特色产业发展和文明乡风建设。“黄寨大嫂”在服务基层治理的同时,积极融入乡村全面振兴发展。在产业振兴方面,“黄寨大嫂”示范带动群众发展蜜薯产业,打造蜜薯小镇,为建设万亩蜜薯园贡献了自身力量。2023年,黄寨镇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强镇、省级“一村一品”示范镇。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黄寨大嫂”率先垂范推进移风易俗、倡树时代新风,引导百姓新事新办。比如,针对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痼疾,积极开展入门入户宣传;弘扬孝道文化,争当孝顺儿媳。从实践上看,“黄寨大嫂”千人胡同长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的经验做法入围了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推荐的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两次被河南省文明委评为“优秀志愿者服务团队”和“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入选第四批全国“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河南省唯一入选的乡镇级案例),也被河南省委政法委作为基层治理典型案例在全省宣传推广。
三、“黄寨大嫂”工作法对推进乡村高效能治理的启示
立足传统农区人口结构变化实际,注重挖掘“她力量”,拓宽妇女群众有序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周口市黄寨镇基于外出务工人员多、在家留守女性多的人口发展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女性力量参与辖区社会治理,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黄寨大嫂”治理品牌,走出了提促乡村治理的新路子。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劳务输出大省,“空心化”趋势下的人才短缺和治理主体弱化是多数村庄治理面临的首要难题。推进新时代农区社会治理,要常态化分析研判当地人口发展变化态势,切实转变乡村治理工作思路,认识到农村妇女是乡村治理的主力军,因地制宜探索妇女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新模式,以充分发挥妇女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独特作用,使“留守”转化为“守护”,弥补治理主体缺失与治理力量欠缺,提升乡村治理质量与效能。
聚焦乡村治理重点领域问题,发挥妇女群众亲和力优势,组织带动村民参与乡村建设。周口市黄寨镇综合考虑本地环境条件、治理基础、人员结构等因素,坚持社会治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创新探索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制度化渠道,积极引导留守妇女群众发挥作用,为推动乡村振兴添能赋力。推进新时代农区社会治理,要积极发挥妇女群众的亲和力优势,用进家门、拉家常、帮家务的方式,有效解决家庭、婚恋、邻里、土地等重点领域问题,柔性参与乡村社会微治理,打通乡村治理的“最后一米”。注重激发留守妇女的主人翁意识,通过其带头整治人居环境、示范引领农业发展、积极倡树文明新风,力所能及地鼓励和引导身边群众主动参与乡村治理,潜移默化地激发村民投身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广泛动员“民参与”,建立社情民意快速反馈机制,确保矛盾排查在早、化解在小。周口市黄寨镇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构建了“黄寨大嫂”千人胡同长工作机制,探索实施了基层“微网格”治理模式,激活了乡村治理的“末梢神经”,提升了治理的精准化与精细化。推进新时代农区社会治理,要优化网格设置,积极吸纳留守妇女等人群担任网格员,建强社区干部、网格员、志愿者等队伍,充分发挥“微网格”能够有效触及千家万户的工作优势,畅通“上情下达、下情上传、上下互动”的渠道,做到对基层社情民意的早发现、早收集、早反映,以利于党委、政府及时了解情况,作出正确决策。同时,重视“周围人”的治理作用,利用群众隐身基层的生活状态,发挥其人熟、地熟、情况熟的治理优势,让身边人解决身边事,用群众智慧解决群众问题,及时将小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助推基层社会风险隐患早消除。
(作者:李三辉,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