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绿色低碳发展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河南要“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农业强省”,他还指示要“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河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和制造业基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绿色低碳发展,这不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区域竞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通过探索绿色低碳发展路径,河南能够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增进民生福祉,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一、河南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绿色低碳发展的现状与成效
政策制度体系逐步健全。近年来,河南省出台了《河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河南省能源低碳转型发展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基本构建了碳达峰“1+N”政策体系,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产业绿色转型积极推进。河南省相关文件的出台,严格把关高污染高耗能项目,从源头严控不符合要求的项目,同时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发布行业能效对标情况,以项目化方式推动节能降碳改造。
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发展。全省聚焦工业节能降碳、碳捕集与利用等方面开展关键技术研发,打造了一流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了中试基地,培育了绿色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还编制了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成果目录,加大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
绿色交通发展成效显著。洛阳等8市入选国家级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名单,全省已运营高速公路服务区实现充电桩全覆盖。运输结构不断调整,“公转铁”“公转水”推进有力,集装箱公铁、铁水联运同比增幅较大。
二、河南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传统产业转型任务艰巨。“两高一低”产业占比较高,2022年全省六大传统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上工业的比例为38.6%,超过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且能耗强度大,对高碳发展的路径依赖惯性较大。
新兴产业发展质量不高。绿色低碳新兴产业总体“粗而不精”,多数领域缺少核心技术储备,产品附加值低,光通信芯片、新能源客车和新型材料等少数领域虽有亮点,但整体带动作用有限。
创新和人才短板明显。高端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较为缺乏,人才整体效能偏低,绿色低碳技能人才价值创造低于江苏、广东等省;企业研发创新成果偏少,近5年绿色技术专利保有量和新授权量在中部6省仅排第4位。
绿色金融支撑不足。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较小,在24个统计省市中排名靠后,且绿色信贷业务主要面向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绿色融资困难。同时,对于绿色项目的认定缺乏统一标准,影响了投资者的判断。
绿色消费市场有待培育。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薄弱,绿色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产品种类单一,且由于绿色产品生产工艺复杂等原因价格普遍偏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河南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能源结构调整与优化
优化传统能源。推行煤炭分质分级利用,推动煤炭转化向高固碳率产品发展,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同时,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大力发展新能源。河南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煤电转型升级,优化电力网源储配置。河南将重点建设沿黄绿色能源廊道,力争到2025年全省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突破5000万千瓦。同时,推动储能、氢能利用等未来产业发展,构建全面的新能源产业体系。推动能源技术创新与应用,加强智慧能源创新基地建设,布局建设一批能源云平台、智能电站、虚拟电厂等,推进能源全领域智慧化发展;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绿色创新科技投入,突破关键性、颠覆性技术。
强化能源网络建设。加强电力运行调度,加大外电引入力度,稳定疆电送电能力,持续扩大青电送电能力,力争到2025年外引电力规模达到1000亿千瓦时。打造中原能源储备基地,建设内外联通的油气管网,力争到2025年,成品油、天然气供应能力分别达到3000万吨/年、240亿立方米/年。
(二)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
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推动传统资源密集型低端产业、重工业向高端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发展,实施钢铁、煤化工、水泥等行业的绿色化改造。开展100家以上重点用能单位节能改造工程,形成节能能力280万吨标准煤。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智能装备、节能环保装备、新能源汽车、光伏制造等。到2025年,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
绿色工厂与绿色园区建设。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打造一批”的原则,建设一批省级、国家级绿色工厂。到2025年,培育500个绿色工厂。鼓励园区科学编制绿色发展规划,推动企业和园区向产业结构高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转型。到2025年,培育30个绿色工业园区。
绿色供应链协同与资源循环利用。发挥“链主”企业引领作用,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供应链全过程,推动全链条绿色低碳发展。到2025年,培育5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进尾矿、粉煤灰等工业固体废弃物规模化、高值化利用。
(三)绿色技术创新与应用
绿色技术研发与推广。实施“揭榜挂帅”与“赛马制”,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绿色创新体系,加速绿色创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动绿色低碳产品创新,加大产品轻量化、模块化等绿色设计共性技术的创新研发。
数字化赋能与绿色制造服务。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等领域的应用,支持企业建设数字化能碳管控中心。引进和培育一批专业性强的绿色制造服务供应商,推动绿色制造服务的标准化与专业化。
(四)绿色交通与物流体系
优化低碳交通运输结构。推动货物运输集约低碳发展,加快铁路专用线建设,推进物流园区、港口打通铁路运输“最后一公里”,力争到2025年新增铁路专用线15条以上。促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推动大宗货物年货运量150万吨以上的企业和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接入比例达到85%以上。加快构建“公铁水空”四位一体、高效联运的交通体系,持续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推进多式联运重点工程建设,完善铁路专用线集疏运体系。
推广应用绿色物流与新能源交通装备。推广绿色低碳运输工具,淘汰更新或改造老旧车船,在港口和机场服务等领域优先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支持物流企业构建数字化运营平台,鼓励发展智慧仓储、智慧运输。到2025年,除应急车辆外,全省城市公交车、出租车、载货汽车、环卫车辆基本实现新能源化。实施高速公路服务区绿色出行“续航工程”,实现全省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全覆盖。推动绿色出行。公共交通体系融合: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推广快速公交系统,打造节能、低碳、高效的城市客运体系。引导绿色出行,减少非必要机动化出行,提高公共交通、慢行交通、共享交通的出行比例。
加快内河航运发展。加快周口、信阳、漯河等港口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依托周口中心港区、信阳港淮滨中心港区等打造内河集装箱示范航线。
四、河南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绿色低碳发展的制度保障
政策支持与制度体系建设。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的顶层政策设计,制定针对性的绿色低碳发展政策,加强环保标准与产业政策的协同配套。推进碳排放交易试点项目,建立健全碳排放核算体系,完善环境财政政策和生态补偿机制。
绿色金融与市场机制创新。充分利用绿色金融的支撑作用,推动绿色能源产业和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加快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以环境治理效果为导向的环境托管服务。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深化能源价格机制改革,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
强化标准与监管。运用政策引导,完善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法规和标准体系,推动可再生能源利用立法。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过程中,通过能源调整、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交通绿色化四大路径,构建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还将为河南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推动河南在新时代实现绿色崛起。
(作者:谈琰 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