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中原,探索中国古典学建设的河南路径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提出“构建中国古典学”的战略任务。2024年1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向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致贺信,对专家学者担负起古典学研究的使命,促进文明传承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提出殷切期望。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古典制度与思想的孕育之地,河南肩负着独特使命。当前,河南应以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三大体系建设”为抓手,系统推进中国古典学的本地化实践,探索一条“立足中原、服务国家、面向世界”的古典学路径。
一、河南古典学建设面临的四大挑战
河南省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方面已取得诸多成果,但中国古典学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统筹整合机制不足。河南省“十四五”规划提出“突出华夏文明之根、中华文化之源”,但作为研究中华文明源头制度、思想与典籍的基础性学术体系,中国古典学在省级层面尚未出台专项建设方案;当前,省内高校、科研机构与文博单位虽设有如郑州大学老子学院、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省社科院黄河文化研究所、中原文化研究中心等多个相关平台,但这些机构或聚焦特定思想家,或集中探讨黄河流域的生态、经济、社会变迁等议题,与中国古典学所涵盖的经典诠释、古代制度与思想体系等核心研究内容仍存在差距。总体上看,省内各机构间资源分散、缺乏统筹机制,尚未形成系统推进中国古典学建设的综合平台与核心支撑力量。
(二)高端人才培养滞后。2024年3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倡议推动下,“中国古典学”首次纳入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标志着该领域进入国家高等教育体系建设阶段。相比之下,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及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尚未设立“中国古典学”的独立学科方向或专门研究机构,也没有相应的硕、博士学位授予点,缺乏系统化、持续性的人才培养路径,制约了中国古典学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
(三)研究内容结构性失衡。2022年起,河南省设立“兴文化工程”研究专项。从2022—2024年的立项数据来看,项目设置主要聚焦三大方向:一是地方文化资源的整理与传播(如“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系列),占比约35%;二是非遗的数字化转化与活态传承(如“AI赋能非遗保护”等),占比约25%;三是“红旗渠精神”等红色文化研究,占比约20%。这些课题注重可视化呈现与社会效益转化,体现了“讲好河南故事”、文旅融合与新质生产力等时代主题。
相比之下,中国古典学研究在立项中仅占五分之一(年均20.3%),2022—2024年项目数量分别为16项、58项和62项,占比分别为23.2%、19.3%和20.7%,从整体科研资源的配置来看,中国古典学研究更多体现为规范性补充,而非核心经费配置,其关注度与支持力度仍显不足,难以支撑系统性理论建构与长期学术积累。
(四)学术转化与话语传播能力不足。一方面,省内高校和中小学虽设有国学课程,但多停留在传统教材层面,缺乏与本地研究成果的有机融合,在线课程和数字教材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国际传播方面虽有“中华源·河南故事”等译介尝试,但缺乏稳定的对外传播平台和机制支撑,整体仍处于碎片化、间歇性状态。这表明,省内的中国古典学研究在话语转化体系中仍处于边缘位置,亟须强化教育协同、媒介介入与国际表达路径的建设。
二、推进三大体系建设,打造中原地区的实践样本
推进“中国古典学”三大体系在中原地区的建设,是河南落实中国古典学战略的重要实践。通过构建学科体系、优化学术体系、塑造话语体系,把河南打造成为中国古典学建设的重要样本和实践标杆。
(一)构建学科体系,为中国古典学区域化落地提供基础支撑
建设学科体系是推进中国古典学体系化发展的首要任务。
一要提供制度保障。制定“河南省中国古典学建设专项规划”,明确顶层设计单位、阶段性建设目标与多部门协同机制,推动中国古典学纳入河南省中长期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布局,形成稳定、可持续的制度保障体系。
二要加强平台建设。依托省内“双一流”高校,设立“中国古典学协同研究中心”,打造集科研、教学、人才培养与成果转化为一体的高端综合平台;联合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优势高校、社会科学院与文博单位,在古文字学、出土文献学、经学、古代哲学等方向组建协同研究团队,推动资源共建、机制协同与跨机构联合培养;争取设立国家级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和创新平台,设立相应的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推动博士点、科研平台与人才机制一体化布局,构建支撑“中国古典学”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科研体系。
三要优化人才培养。实施“河南省中国古典学青年人才培育工程”,依托研究中心设立青年学术发展平台,建立青年教师访学深造通道,设立青年项目与入职启动基金。
(二)优化学术体系,服务中国古典学理论范式建构
完善学术体系建设,是提升中国古典学理论深度与体系完备性的核心支撑。
一是设立中国古典学专业,打通文史哲界限。推动高校与科研机构设立中国古典学专业,支持各院系、机构间的跨学科课程与联合培养计划,聚焦《诗》《书》《礼》《易》《春秋》与先秦诸子等核心典籍,结合甲骨金文、简帛帛书等出土文献,系统整合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研究路径,构建整体性古典学知识体系,引导青年学者掌握训诂、史实、义理等复合能力。
二是建立中国古典学研究专项,古典与时代相结合。在省社科规划中设立“中国古典学研究”专项,发布年度研究指南,弘扬以文字训诂、史实考据、义理诠释为基础的古典学治学精神,同时结合现代学术范式与当代问题意识,在制度文化、伦理哲学、国家认同等领域回应现实关切。
三是构建国际学术交流机制,推动中西对话、文明互鉴。依托研究中心设立海外研究工作坊与合作平台,定期邀请国际古典学者来豫访学讲学,联合发表多语种系列研究成果,在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基础上吸收西方古典学等方法论成果,推动中国古典学在世界古典文明体系研究中占据应有之位。
(三)打造中国古典学话语体系,增强国际影响力
推进话语体系建设,是增强中国古典学传播力与国际影响力的战略抓手。
一是持续性运营学术专栏,提升区域学术影响力。在省内核心期刊与重点文化类刊物中设立“中国古典学”专栏,作为集中展示河南古典学研究成果的常设阵地,推动相关成果从“项目成果”向“学术生产”的制度性转化。这有助于构建中原特色的古典学术话语体系,增强河南在全国古典学研究中的辨识度与话语引领力,同时为青年学者提供稳定发表渠道,营造良性成长的区域学术生态。
二是构建教育协同机制,发展数字课程与新媒体产品。鼓励高校将本地研究成果融入教材编写与课程体系,同时推动中小学国学课程向地方文化和区域文献拓展,通过“高校+基础教育”协同开发教学案例、师资培训与课件平台,构建涵养本地文化认同的古典教育生态。支持基于古典学研究成果的MOOC、SPOC课程开发,探索“文献知识+数字交互”表达方式;鼓励将古典内容融入有声书、短视频、纪录片等新媒体形态,打造“通识性+思想性”兼备的文化传播产品矩阵。
三是建设对外交流与传播中心。设立外语译介基金与青年传播人才计划,开展面向英、法、日等多语种的省内中国古典学优秀研究成果的译介工程,积极承办“世界古典学大会”等高端学术会议,联合孔子学院、海外汉学机构推动中原文化参与全球文明对话,构建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文明感染力的古典学话语体系。
中国古典学的建设不仅是延续文脉、涵养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更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关键抓手。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策源地,河南肩负着率先探索、提供样本的时代使命。应以制度保障为引领,以学术平台为支撑,以人才培养和国际传播为突破口,构建起具有中原特色的古典学研究体系。唯有扎根历史土壤、立足时代现实、面向世界未来,方能让中国古典学在新时代绽放更为璀璨的思想光芒,推动中华文化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作者:黄子嫦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宗教研究所)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