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红色文化资源沉浸式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8-04 11:40

现代数智技术在思政教育领域催生出了数字思政、精准思政、场景思政和融合思政等教学新样态,有效延展了高校思政课“现实在场”的教学空间,构建了从“现实场域”到“虚拟场域”数智互嵌的教学新模态。结合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数智化转向的新要求,基于“数智+思政”视角探讨河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在逻辑,厘清河南红色文化资源沉浸式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鲜活样态,构建河南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教学沉浸式数智孪生的实践进路。

一、价值丨河南红色文化资源的时空格局、资源样态与浸润价值

同构于党团结带领河南人民矢志奋斗的百年征程,河南境内孕育出全链条立体化的红色文化资源宝库,锻造了几乎遍布河南全境的“红色文化资源富矿”。基于“两个结合”观照下探究河南红色文化资源生成演化的时空格局与资源样态,凝练河南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教学互嵌耦合的内生逻辑与建构机理,充分发掘河南红色文化资源浸润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独特价值。

(一)河南红色文化资源的时空格局与资源样态

从时空格局来看,河南红色文化资源时段长、数量多、分布广、类型全,聚集成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红色教材”。从时间格局看,河南红色文化资源建构于党团结带领河南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伟大历程,同频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河南实际相结合、同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鲜活实践,同步于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河南建设的百年征程。从空间格局来看,河南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呈现出“四核”(信阳、安阳、灵宝、开封与商丘交界)“一带”(洛阳—平顶山漯河沿线)的梯次性分布格局,从豫南、豫北、豫西、豫东四个主要资源集聚区渐次扩散到周边,即以“河南省界边缘区域”为主阵地“大集聚,小分散”的红色文化资源空间表征。

从资源样态来看,河南红色文化资源呈现出物态资源、精神资源和数智资源时空交错资源形态。红色物态资源是指以现存于河南境内的红色遗址、遗迹和遗存为代表的实体资源,主要包括革命文物、革命遗址和革命纪念馆等多模态的物态资源。红色精神资源是指以大别山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红旗渠精神和焦裕禄精神为代表的精神样态资源,主要包括河南境内的红色故事、红色文艺、红色精神、革命道德和革命传统等多形态的精神资源。数智资源是指河南境内数字化红色场馆资源、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思政平台为代表的多样态的智能资源。这些多模态文化资源交互构建了“现实场域”与“虚拟场域”内嵌共生的河南红色文化资源鲜活样态,为河南红色文化资源沉浸式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内涵丰富、类型多样和载体鲜活的资源宝库。

(二)河南红色文化资源立体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浸润价值

河南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在指导思想一致性、价值导向互通性和核心内容融通性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河南红色文化资源浸润高校思政课教学对于拓展立体化教学资源、创新沉浸式教学空间和提升浸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河南红色文化资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物态资源、精神资源和数智资源及其内嵌互构的“资源富矿”。河南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资源载体,在多模态资源技术内嵌中创设“全域沉浸”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在物态浸润、精神润泽和数智沉浸的育人链条上实现启智润心,让红色文化资源沉浸式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新范式“红起来”“亮起来”和“火起来”。

河南红色文化资源为高校思政课沉浸式教学提供了域内多模态资源链动的“大平台”。在“大资源”视域下构建学校、政府、社会和企业多方联动的“红色育人联盟”,在多链条耦合、数智化赋能、多主体联动的思政课教学多场域实现“大平台”聚集“大资源”、“全链条”浸润“全过程”的育人“大格局”,推动河南红色文化资源浸润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数智化、链条化和层次化。

河南红色文化资源为高校思政课沉浸式教学培养了“大师资”育人主体。“多情境”沉浸式教学空间锻造了校内校外联动、线上线下并举、专兼职协同的“大师资”教学团队。高校依托数智技术锻造智慧思政课平台,构建思政课专职教师、思政工作队伍和红色场馆人员全域联动的“沉浸育人共同体”,实现高校思政课发挥河南红色文化资源“全员”“全链条”“全方位”沉浸育人效果。

二、现状丨河南红色文化资源沉浸式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鲜活样态

数智化技术创新了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教学链动互嵌的教学样态,在资源重塑、情境营造、情感递进和主体联动上进行教学实践,合作机制顺畅性、融入方法多样性和品牌培育实效性等现实困境仍然明显,河南红色文化资源沉浸式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多样性和实效性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一)河南红色文化资源沉浸式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教学图景

学界关于河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进行了系统性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在情景创设、队伍培育和品牌创建等维度建构了红色文化资源沉浸式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鲜活样态,在项目申报、品牌创设和成果获奖等领域取得了相应成效,初步擘画了河南红色文化资源沉浸式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新图景。

河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研究成果丰富。现阶段学界积极探讨了红色资源数字化、智能化和体验式与思政课教学耦合机理、现状、原则和机制等问题,在学术论文、会议论文、教研项目和教学成果等方面都产出了一批高质量成果,凝练了以“愚公移山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别山精神”为代表的河南红色文化资源浸润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成果。

探索交叉学科视角下河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学界初步凝练了案例式、专题化、研讨式、数智化和体验式等河南红色文化资源多样态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成果,在调研报告、教学项目和教学成果方面产出了一批实践成果,部分代表性成果获得了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和思政育人工作品牌,初步提升了河南红色文化资源沉浸式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搭建了河南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教育互嵌耦合的沉浸式教学平台。近年来,相关单位创建了焦裕禄精神沉浸式多媒体视听空间(北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中原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新乡)、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数字智能教育实验室(信阳)、红旗渠精神数字博物馆(安阳)、新乡先进群体精神数字化示范基地(新乡)和“西大井1919”红色教育基地(焦作)等沉浸体验教学平台,为河南红色文化资源沉浸式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可靠的平台保障。

积极探索河南红色文化资源浸润大学生课外实践作品的实践进路。在思政课教师的指导下,河南学生积极探索河南红色文化资源与课外学生实践活动的耦合机制,创作了一批河南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思政课实践相融合的实践作品。河南学生在教育部全国高校“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展示活动、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多项目获得国家级一、二、三等奖,拓展了河南红色文化资源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实践机制。

(二)河南红色文化资源沉浸式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实困境

高校思政课教学数智化建设尚处于探索初期,思政课程特点、资源整合效果和师生数智素养差异性明显,导致河南红色文化资源沉浸式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仍存在教学情境创设、教学业务能力数智化、接受程度差异化明显等现实困境。

沉浸式融入的机制尚不畅通。河南红色文化资源沉浸式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在运行机制、联动机制和保障机制等层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存在着纵向贯通不畅与横向联动乏力、馆校同构的合作机制尚不健全、育人主体系统能力不力与数智素养不足等问题,思政课教学进程中全链条、立体化的红色文化资源沉浸式教学情境创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尚显不足。

沉浸式融入的方式方法缺乏多样性。现阶段,河南红色文化资源沉浸式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简单机械单调重复的问题,在融入过程中的浅融入、伪融入和同质化问题比较明显,红色文化资源沉浸式融入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性有待提升,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教学的内嵌化、链条性和层级式还不够理想,造成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耦合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尚显不足。

沉浸式融入的品牌效果有待提升。现阶段河南红色文化资源沉浸式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育人品牌基本限于河南域内推广,育人品牌的域外推广效果尚显不足。教学品牌在教育部思政品牌创建、全国实践教育基地评选、教育部“精彩”系列评选等方面的突破有限,思政品牌建设工作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力度不够,在全国思政课教学方式创新、品牌引领作用和教学示范效应等层面还有待提升。

高校依托河南红色文化资源探索的数字思政、智能思政和沉浸思政教学效果尚不显著。河南红色文化资源数智化建设尚不健全、馆校合作机制还不系统、“红色资源+思政课”的品牌培育还有待完善,高校师生的数字沉浸素养还有待提升,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程的数字孪生尚不成熟,沉浸式教学情景创设和方法的多样性仍显不足,这些都制约着红色文化资源沉浸式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应然效果。

三、创新丨河南红色文化资源沉浸式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

河南红色文化资源是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的“资源富矿”,为高校思政课实施沉浸式教学提供了多模态的“鲜活载体”。高校要统筹好物态资源、精神资源和数智资源互嵌耦合的“大资源”平台,推动“全域沉浸”“多链耦合”“全过程”浸润的教学机制,创建“红色文化资源+思政课程”全程沉浸的教学工作品牌,扎实推进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赋能思政课教学的新范式。

统筹河南红色文化资源搭建“大资源”课程教学平台,组建馆校同构、校社协同和多主体联动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共同体”,建立红色文化资源立体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常态化机制。理顺多模态红色文化资源的责权归属,健全“大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制度保障,擘画多主体、全资源和大平台协同育人“同心圆”,共筑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教学互嵌耦合的“大思政格局”。   

依托数智技术构建红色文化资源沉浸式教学的“大情境”。学校依托数智技术创设精准拟真、多元个性的思政课智慧教学空间。学校整合校内外红色资源,数智化重塑“红色资源+思政课”的沉浸式育人空间,运用算法赋能、精准画像、AI伴学和智能评价等数智优势,打造模块化、智能化和层级化的红色文化资源沉浸式教学情景,组织学生开展议题式、研讨式、交互式、体验式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虚实结合、人机交互、情感层进的教育体验中实现知识巩固、能力锻造和价值强化,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落细落实。

依托立体化红色场馆资源拓展河南高校大学生红色研学“新场域”。依托红色场馆为主阵地的物态资源,数智化内嵌红色精神资源和红色数智资源,积极探索“红色+思政”、“红色+文旅”、“红色+创新”、“红色+就业”等实训模块,搭建“校馆合作”“校企合作”“校社合作”“家校合作”的联动育人机制,携手共创河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训“新平台”,推动思政课教学从理论讲授、沉浸体验、实践养成到情感升华的链条式教学图景。

高校思政课教学依托红色物态资源、精神资源和数字资源营造“全域沉浸”的智慧教学空间,在平台多元化、模块数智化和品牌专业化建设中搭建高校思政课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大格局”。河南红色文化资源沉浸式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应打造“一站式”红色资源育人综合体,以“大资源”的“红色引擎”促进平台链、课程链、知识链、能力链和价值链的“五链耦合”,在“链”式突围中聚“核”向“新”,在红色浸润中“链”就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作者:杨晓军,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2024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思政课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研究》(2024SJGLX0989)和2024年河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思政课”背景下河南红色文化资源提升新时代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研究》(2024YJ008)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