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视域下产业链韧性提升赋能河南省农业强省建设
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河南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决策部署,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农业强省。这不仅为河南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彰显了河南在全国农业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面对时代赋予的使命要求,河南要以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为关键抓手,推动农业全产业链系统重塑与协同机制优化,加快由传统农业向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农业跃升。在国家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河南通过培育农业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也积极探索具有示范意义的农业强省发展路径。
一、数字技术赋能下产业链韧性提升对农业强省建设的作用机制
数字技术推动精准生产,提高链条效率与抗风险能力。通过大数据、物联网、遥感等技术,农业生产可以实现对气候、土壤、病虫害等要素的实时监测与智能决策,从而提升种养环节的精准性和响应能力,降低对自然波动的敏感度。这种“前端强韧性”有助于增强农业系统的整体稳定性。
数字平台促进链主企业组织协同发力,带动产业链整体协作能力提升。链主企业借助平台技术,能更高效整合上下游资源,实现信息共享、生产协同与风险共担,进而强化产业链的内生弹性与快速恢复能力。尤其是在农业产业中,龙头企业通过数字化手段形成稳定供应体系,是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节点。
数字金融提升薄弱环节的融资能力,缓解农业链条中的脆弱性。农业中小企业和家庭农场长期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数字金融通过算法风控、在线信贷等方式提高了信贷可得性,有效缓解了农业产业链中的“断链”风险。
数字治理加强应急响应与政策传导效率,为产业链韧性提供制度保障。地方政府通过建设农业大数据平台、推动智慧农业监管、引导数字资源配置,不仅提高了治理效率,也为农业强省建设提供了更加敏捷和精细的政策支持体系。
二、河南省数字农业产业链建设的现实挑战
农业数字化系统转型能力不足,协同与数据整合机制缺失。河南省农业数字化转型仍处于初级阶段,整体系统化能力较弱。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在农业领域的渗透率为10.05%,而河南省仅为6.2%,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差距不仅反映出关键技术在本地的落地转化率偏低,如智能农机装备、精准农业技术的研发应用相对滞后,还暴露出农业产业链内部协同机制的缺失:当前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之间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与共享平台,数据信息分散在各个主体手中,链主企业间协同效率较低,数字赋能作用未能有效释放。
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适配性与可持续性不足。当前河南省农村地区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存在显著短板。一方面,城乡“数字鸿沟”问题依然突出,乡村在智能感知设备、网络通信设施、终端节点布局等方面投入不足,建设层级较低,难以适应数字农业的技术需求。另一方面,现有设施的适配性和稳定性较差,难以支撑复杂农业场景中对精准性、时效性和互联互通的要求。此外,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回报周期长,地方政府与企业的资金投入动力不足,后续缺乏统一的运维机制与升级路径,导致设备更新滞后、运行不稳定,严重制约了数字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农业现代化发展。
农村数字化人才普遍缺乏。一方面,农民群体的数字素养普遍偏低。受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流失影响,农业生产主要依赖于中老年群体,而这一群体普遍存在受教育水平低、数字技能弱、学习能力有限等问题,直接制约了数字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另一方面,支撑农业数字化发展的专业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尚难满足智慧农业、数字乡村等多元化场景下对跨界复合型人才的实际需求,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亟待完善。
农业数据体系建设仍显薄弱,价值释放不足。首先,农村数字基础设施滞后,智能感知设备与网络覆盖率低,限制了农业数据的及时采集与汇聚,形成了“数据源头不足”的问题。其次,数据管理与共享机制不健全,标准不统一、接口不兼容等问题普遍存在,导致数据分散于不同主体,产业链上下游信息壁垒突出。更为关键的是,缺乏统一、高效的数据共享平台,碎片化信息难以整合分析,“信息孤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数据在全链条中的深度应用。受上述多重因素影响,农业数据尚未充分赋能生产效率提升、资源配置优化与精准决策支持。
三、数字赋能产业链韧性提升河南省农业强省建设水平的建议
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智能化发展的物质基础。推动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首要任务是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构建覆盖广、连接稳、适农化程度高的数字网络体系。一是推进农村地区5G和千兆光纤网络全面覆盖。将偏远乡村纳入通信基础设施重点建设区域,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运营商加快布局基站,提升网络接入能力,为农业远程监测、数据传输等提供支撑。二是加快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推动农村水利、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嵌入智能感知和远程运维模块,建设一体化的感知网络系统,提高农业基础设施运行效率与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三是建立多元投入机制。鼓励财政补贴与社会资本协同发力,通过项目奖补、运营激励等方式,吸引电信企业、农资企业、数字平台等参与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健全农业数字人才培养和支撑体系,提升基层数字能力水平。农业数字化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需从基层培训、院校培养、人才引进三方面同步发力,打造“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保障体系。一是建立面向农民的数字技能培训制度。利用农业广播学校、职业培训基地等平台,组织开展“智慧农业技术”“农机远程操作”等实用课程,提升农民对数字设备和平台的实际操作能力。二是推动高等院校与企业协同育人。鼓励涉农高校与科技企业共建“数字农业实训基地”,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设立“农业数字化工程师”等应用型新职业,增强农业技术人才实践能力。三是完善乡村引才用才政策。对入乡服务的数字技术人员提供住房、补贴、创业扶持等激励,探索“专兼职结合、柔性引才”等模式,吸引数字人才深入农村一线,参与农业项目建设与技术推广。
加快构建农业数据共享体系,推动数据要素高效配置与安全使用。数据是现代农业的核心生产要素,构建统一、规范、安全的数据平台体系,对提升农业治理能力和产业链协同效率具有关键意义。一是建设国家级农业数据平台,实现多部门涉农数据集成。推动农业、气象、水利、市场监管等系统间的数据贯通,形成“一张网”式的数据汇聚通道,为政策制定、风险预警与农户服务提供实时数据支撑。二是完善数据标准与采集机制。建立覆盖农业各环节的数据采集模板与分类标准,推动农业园区、高标准农田等先行地区先行先试,提升数据质量和兼容性,为大数据分析和模型开发奠定基础。三是健全农业数据安全制度。明确农业数据使用边界与授权规则,建立数据使用备案制度和监管机制,防止数据泄露与滥用,切实保护农户隐私和经营数据权益,推动数据共享在“可用”“可控”中稳步推进。
【作者:马怿硕 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农业农村发展学院 本文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校级研究专题项目《数字视域下产业链韧性提升赋能河南省农业强省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