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文字普及的策略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对古文字研究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强调古文字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2019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殷墟博物馆视察时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了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古文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古文字普及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基础研究做支撑,强化理论研究
深化古文字学学科体系建设,夯实理论研究之基。古文字普及本质是对古代文明信息的解码与转译,其核心依赖于准确释读与科学阐释。若缺乏基础研究的支撑,普及工作极易陷入误读误传的困境。古文字的普及必须以严谨的学术研究为前提,只有夯实基础理论,才能确保文化传播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古文字研究,涉及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古文献学、传播学、教育学、计算机学等多个学科,要加强交叉学科的融合和综合理论研究,加强数字化技术对古文字学研究的支撑作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古文字学学科体系。
优化古文字叙事框架,加强新时代古文字普及理论构建。古文字的学术研究信息量大且专业性强,在普及时信息量大幅缩减,根据受众不同要切换表达方式,既要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又要维持受众对话的平等性,因此迫切要求构建古文字研究与阐释、内容选择与重构、受众定位与分层策略、传播效果反馈分析等多层次系统化的新时代古文字普及的方法论,为古文字普及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古文字的普及,不仅仅是单字的形、音、义的教学,还有古文字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需通过多维度研究方能揭示。以西周金文的“德”字为例,《新金文编》收录字形20种,国学大师网收录的金文字形有35种,在汉字普及时就需要对字形有所取舍,同时要向上追溯至其甲骨卜辞中的字形,即“徝”字。其字义也随着社会结构与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转化,在甲骨文中,“徝”的基本词义是有目的地出行,后扩展为前往征伐、前往进献,蕴含有正见、精进、敬事等意,主要用于征伐、祭祀的场合。而西周金文中的“德”,字形增加了形符“心”,被赋予了更加鲜明的政治思想内涵。
二、以贴近生活为切入点,挖掘现代价值
古文字的现代普及不应止步于学术考释或博物馆陈列,更需通过价值重构使其融入当代生活。将古文字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符号,既能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又能为现代生活注入独特的历史深度,最终实现文化传承与时代需求的双向赋能。
探析古文字的造字方法,用古代哲学智慧指导现实生活。甲骨文的形体构造包括了形声、指事、象形、转注、会意、假借六种造字方法,展现了华夏先祖的创造智慧与创新精神。以甲骨文的“牛”字为例,其采用的是象形造字法,却没有展现牛的全貌,而是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部位牛的头和角,体现了抓住事物主要矛盾的哲学智慧。
挖掘古文字的精神内涵,让传统智慧转化为当代价值。古文字中蕴含的宇宙认知、伦理观念、制度雏形等,是我们面临现代社会挑战时一份独特的文化资源。古文字的普及是一场“文化解码—价值重构—意义再生”的创造性实践。通过贴近生活的场景化渗透,让甲骨文、金文等古老文字得以摆脱“历史化石”的刻板印象,转而成为现代人理解传统智慧、表达当代精神的文化介质。当古文字真正融入日常生活的肌理时,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质将获得最具说服力的当代诠释。
通过古文字发展演变映射中华文明发展历程,对中华文化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在漫长的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汉字记录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见证了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生生不息的全过程,汉字形成过程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有助于充分认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对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时代价值。
三、以数字技术为依托,创新传播方式
加强数字技术与古文字研究工作深度融合,推进古文字研究工作创新开展。数字化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甲骨文的缀合、释读、研究和展示形式等方面都提供了更多可能。建设古文字字库,形成规范的古文字字符集合;建设古文字识别系统,推进古文字考释工作;基于人工智能实现残损古文字材料智能化复原;协助完成古文字材料整理,实现甲骨缀合、青铜器断代的自动化;建立古汉语语言模型,实现古文字语法解析等。
科技赋能创新古文字普及形式,推动古文字活起来。构建古文字数据库,开发智能识别工具。用户上传器物拓片或手写字形照片,系统自动匹配字库并标注释文、读音及字源解析。在传统传播媒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表情包、短视频、微信小程序等传播方式,通过故事性引入、游戏化互动、社交化分享等方式让古文字“走入寻常百姓家”。运用数字化方式提升古文字展览的形式,打造集灯光、图像于一体的沉浸式演绎空间,用数字方式呈现古文字的字形构造、发展演变。
应用数字化传播手段,创新古文字传播路径。数字化传播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传播手段,具有信息量大、信息表现形式丰富、传播速度快、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等优势,在传播移动化的大趋势下,积极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古文字的传播中,使其以多模态的方式呈现在世界人民视野中,持续普及好古文字,传播好中国声音,使海内外受众真切体味中华文明的魅力。
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提升普及效果
古文字普及提供的是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构建符合受众需求的文化对话机制,在保证知识准确性的前提下,用现代语言解构专业内容,将高冷的古文字转化为鲜活的文化滋养。以受众需求为圆心,以精准服务为半径,绘制文化传承的最大同心圆,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注重受众分析,实行分众化普及策略。对受众进行精准分层,对各群体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定制化产品服务策略,如对于中小学生要注重数字技术的融入,提升趣味性和可视化;对于老年群体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连接,通过书法班等形式开展;对于文化从业者,可通过古文字数据平台、讲座形式提供更为丰富和专业性更强的文化产品;对于海外受众,则需要根据文化差异进行跨文化阐释,采用跨越时空限制的数字化交流手段。在传播中根据各层次受众特点定制传播内容、表达策略和传播方式等。
重视互动反馈与持续迭代,建立双向传播机制。古文字普及的目标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而是通过满足社会需求实现文化价值的再生产。建立反馈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停留时长、互动率、活动参与度、复访率等指标对传播活动进行深度分析,及时调整内容方向、优化呈现形式、拓展有效渠道、改进活动流程,使普及工作成为一个动态优化、持续进化的“活”系统。
以普及古文字知识为抓手,激发文化自觉的内生动力。所有趣味化、生活化、科技化的古文字普及工作,最终服务于传递古文字蕴含的历史智慧、审美价值、思维方式和民族精神内核。古文字普及的目标是点燃受众自主探索的兴趣,培养其欣赏和理解古文字的能力,提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使其从文化服务的“接受者”转变为文化传承的“参与者”甚至“创造者”。
当人们能辨认三千年前的“车”字与现代“车”字的发展脉络,这种文化血脉的贯通感正是古文字普及的终极价值。古文字的普及绝非简单的文化消费品生产,而是需要坚实学术根基支撑的系统工程。唯有持续深化基础研究、注入现代价值、创新传播方式、呼应文化需求,才能实现古文字从学术殿堂向公共领域的创造性转化,形成传统文明与现代社会的双向对话,最终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古文字传承创新体系。
【作者:张芳 单位:中国文字博物馆本文系2023年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中国古文字普及的方法与路径研究》(2023XWH03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新华社.(授权发布)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EB/OL].[2016-5-18]
[2017-06-2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_4.htm
[2]新华网.习近平在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考察时强调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EB/OL].[2022-10-28][2023-2-21].
http://www.news.cn/2022-10/28/c_1129086274.htm.
[3]刘源.从甲骨文、金文材料看西周贵族社会的“德”[J].南方文物,2017 (04):144-150+155.
[4]董莲池.新金文编[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