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赞英雄①丨中原赤子杨靖宇 铁血忠魂耀中华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8-07 09:33

编者按:中原大地不仅是文明之源,更是红色热土。从杨靖宇腹中满是草根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到彭雪枫带领红十三团“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必胜信念,再到吉鸿昌“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英雄气概……河南籍的抗日英雄们“誓与山河共存亡”,用生命奏响了爱国主义的英雄赞歌。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大河网学术中原推出特别策划《“理”赞英雄》,礼赞英雄们在抗战过程中形成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让英雄的故事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让我们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以精神之光照亮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理赞英雄1.jpg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东北抗日联军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杨靖宇同志诞辰120周年、殉国85周年。杨靖宇是中原优秀儿女,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抗日民族英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他在东北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抗战到最后一刻,用生命践行对党忠诚、矢志报国的铮铮誓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我们要以杨靖宇将军为精神坐标,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与新时代奋斗精神贯通,汇聚起干事创业的磅礴伟力。

一、中原热土孕育斗争精神

中原大地不仅是文明之源,更是红色热土。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河南也是英雄辈出的地方,杨靖宇、彭雪枫、吉鸿昌等都是出自河南的英雄烈士”。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出生于河南确山县一个农民家庭,中原沃土锻造了他对党忠诚、植根人民、敢于斗争的政治品格,成为他革命事业的起点。

组织领导全县农民运动。1923年,杨靖宇考入河南省立第一工业学校,在此期间,他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熏陶,对中国共产党关注农民问题十分拥护。暑期返乡期间,他在县城建立三所农民夜校并担任教员,宣传进步思想。之后,他深入全县各地区广泛开展动员宣传,建立起全县的农民协会组织,推动确山县成功召开了第一次农民协会代表大会。至此,确山县的农民运动有了统一的组织。

建立县级农工革命政权。为积极响应北伐,在斗争中扩大共产党的力量,杨靖宇和张耀昶等人积极策划组织确山暴动。1927年4月4日,杨靖宇、张耀昶和农民武装力量共2万多人在东关操场集合,与县长王少渠谈判。由于王少渠的倒行逆施,确山暴动爆发。此次暴动之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代表农工利益的县级革命政权——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为党在革命时期建立地方政权提供了宝贵经验。

打响河南武装反抗国民党第一枪。为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发展暴动形势,领导暴动斗争,以杨靖宇、李鸣歧等组成暴动总指挥部,把全部力量集中于刘店,以土地革命为号召,发动秋收暴动。刘店起义胜利后,成立确山县革命委员会,组建农民革命军,由杨靖宇任总指挥。刘店农民起义打响了我党在河南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河南党组织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二、东北抗日铸就精神丰碑

白山黑水之间,彰显英雄本色。2020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就是千千万万抗日将士的杰出代表。”杨靖宇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坚持抗战到生命最后一刻,用血肉之躯筑长城,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

对党忠诚的赤子情怀。杨靖宇以实际行动树立起“对党忠诚必须是纯粹的、无条件的”榜样。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兼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1932年秋,当磐石的抗日武装斗争遇到困难时,受中共满洲省委指派,杨靖宇来到吉林磐石指导抗日斗争。同时,受党中央委托组织抗日联军,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他坚决执行毛泽东和瓦窑堡会议的指示,率领抗联第一路军两次西征,被党中央誉为“东北抗日联军同由陕北向长城移动中的抗日红军相呼应的首次试探”。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杨靖宇坚决执行毛泽东同志“破坏敌人的后方”的指示,率领抗联第一路军在辽沈地区主动出击,破坏铁路桥梁、拔除敌伪据点,仅在1937年底至1938年初,抗击东边道“大讨伐”战斗中,即消灭和牵制日伪军2万余人,受到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被中共中央政治局赞誉为“首屈一指的最好东北干部”。

根植于民的人民立场。杨靖宇在东北的抗日实践是人民战争与军民鱼水情的生动体现。他提出“游击队是灯芯,群众是灯油”的“灯芯理论”,正是基于“植根于民为人民”的信念,在磐石的游击队才能够在距离中心城区仅20公里的红石砬子山,依靠群众的掩护与参与建立医院、被服厂、报社等机构,发展壮大武装力量。他坚持“对群众利益危害大的仗不打”,坚决维护群众利益,他爱护人民,关心人民疾苦,因此“南满”广大地区的群众敬仰他、爱护他,用各种方法在斗争最艰苦的岁月里支持第一路军。1937年下半年,东北抗联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陷入了极端艰难的境遇,面对“上苏联”和“上长白山猫起来”的建议,杨靖宇坚决拒绝,坚持与百姓同进退。

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杨靖宇“腹中满是草根而宁死不屈的气节”。1939年秋冬开始,杨靖宇率警卫旅转战吉林濛江一带,在1939年10月下旬到他牺牲的100多天里,与日伪军作战达47次。1940年2月,杨靖宇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五昼夜后,在濛江县(今吉林省靖宇县)壮烈牺牲,牺牲时胃里全是枯草、树皮、棉絮,没有一粒粮食。他铮铮铁骨,死后连日军也为他祭奠。日军头目岸谷隆一郎自杀前写出:中国有他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国!杨靖宇以自己“不屈不挠地斗争到底,充分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国民族在任何敌人面前、在任何困难面前绝不低头的伟大精神”的英雄壮举,无愧于党中央“不怕困难、艰难奋斗之模范”的赞誉。

三、缅怀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走进历史也是走向未来。历史的记忆和真相不会随着岁月流逝而褪色,带给我们的启迪永远映照现实、昭示未来。我们要以挖掘时代价值为切入点,赓续红色基因,让传统基因融入现代生活的精神血脉,让革命精神传之久远。

革命场馆记录历史,承载记忆。确山故居、刘店起义旧址都是那段历史的见证。为纪念杨靖宇烈士,驻马店建立起杨靖宇将军纪念馆,通过文物陈列、场景复原、多媒体互动等方式,增强体验感。积极打造“五个一工程”,即一条靖宇街、一座广场、一处公园、一所学校、一尊塑像。吉林东部地区与杨靖宇有关的印记非常多,有杨靖宇烈士陵园、杨靖宇将军殉国地等。杨靖宇将军殉国地的前导区有118级台阶,象征将军孤身与敌周旋的118小时;杨靖宇烈士陵园台阶的前一部分有35级,象征将军35岁的生命。人们用抽象的数字表达着对将军的敬意,这些数字不再是冰冷的计量,而是一个伟大生命的精神刻度。

历史文献见证峥嵘岁月、照亮未来。吉林省通化市档案馆首次对外公布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的笔记本日文译文档案,此次公布的档案出自通化市档案馆馆藏“伪通化省伪满洲国政权时期档案”全宗,是1940年3月16日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发致柳河县警务科长的特密件,为杨靖宇事迹研究及东北抗联史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实证。杨靖宇的家乡河南,在杨靖宇将军诞辰100周年之际曾编辑出版《杨靖宇纪念文集》,内容包括杨靖宇将军一生的丰功伟绩、生前遗留的珍贵文稿、饱含真情的缅怀文章、专家学者研究杨靖宇将军的理论成果等,是宣传杨靖宇、研究杨靖宇将军的集大成之作,是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也为今后深入研究杨靖宇将军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纪念活动激发爱国情怀。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为纪念杨靖宇将军诞辰120周年,河南和吉林等地举办多种纪念活动。2025年1月6日,纪念杨靖宇将军诞辰120周年活动启动仪式在杨靖宇的家乡驻马店确山县举行。随后,驻马店市杨靖宇研究会等单位举办纪念杨靖宇将军诞辰120周年座谈会;确山县靖宇故里艺术团举办“永远的守望——祭念杨靖宇将军殉国85周年”活动;河南高校也举办纪念杨靖宇将军诞辰120周年主题汇演等。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以杨靖宇殉国纪念日、抗战胜利纪念日等特殊时间节点为契机,举办“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和杨靖宇精神”等为主题的思政大课,在线人数累计2000余万。此外,还打造沉浸式教学馆,以4K影像还原72处密营遗址,通过三维建模再现冰天雪地中的战斗场景,通过时空对话技术让学员向“复活”的将军报告,激发学员的爱国情、报国志。

(作者:陈亚楠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