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全国统一大市场网络安全屏障的河南实践与探索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8-07 09:34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而网络安全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市场要素的安全流通与经济社会的稳定运行。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河南将网络安全深度融入“两高四着力”战略布局,积极探索符合地域特色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2024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8000亿元,占GDP比重达10.5%,网络安全产业规模同比增长32%,增速领跑中部六省 。这些数据不仅彰显了河南数字经济与网络安全产业的蓬勃发展态势,更凸显了网络安全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河南的实践,不仅是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战略的积极响应,更是从文明源头汲取智慧、探索网络安全新路径的有益尝试。

一、战略升维:网络安全是统一大市场的文明基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河南省深刻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使其成为激活数据要素、畅通经济循环的战略支点。在河南的实践中,网络安全不仅是防护盾牌,更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与价值放大器,这一理念充分体现在其丰富的实践场景中。

在郑州航空港区,“空中丝绸之路”数据中心发挥着关键作用。该数据中心通过AI智能监测系统,实时预警跨境数据流动风险,日均处理威胁情报超500万条。这一系统为“数字丝绸之路”架设了安全桥梁,保障了跨境数据的安全、有序流动,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洛阳自贸片区的实践同样具有创新性。基于仰韶文化纹饰启发的加密算法与区块链技术深度融合,实现了跨境贸易全流程可信存证。这一创新举措使贸易纠纷处理时效缩短40%,让千年商都在数字贸易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文化与技术的结合不仅提升了贸易效率,更增强了贸易的安全性和可信度。安阳殷墟数字博物馆则将甲骨文密码智慧与现代加密技术相结合,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提供了“中原密码”,实现了文物数据泄露事件全年零发生。这一实践不仅保护了珍贵的文化遗产,更为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安全保障,体现了河南从文明源头汲取安全智慧的独特路径。

这些实践案例表明,河南在网络安全建设中,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智慧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不仅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数据要素安全流通提供了技术示范,更彰显了其在网络安全理念上的创新,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贡献了独特的文化视角与实践经验。

二、技术铸盾:构建智能协同的立体防护体系

河南省以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为契机,积极推动网络安全技术突破与场景化落地,打造了“技术 + 文化 + 机制”三位一体的安全防护新范式,全面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一) 核心技术的自主突围

在鹤壁市,360集团中原安全总部研发的“太行”AI安全大脑具有重要意义。该系统以“太行精神”命名,彰显了技术攻坚的韧性。2024年,“太行”AI安全大脑拦截网络攻击23亿次,日均分析日志数据达20TB,保障了全省98%的政务云平台安全运行。这一成果不仅体现了河南在网络安全核心技术研发上的实力,更展示了其将精神文化融入技术创新的独特理念。许昌的“智慧应急”系统同样展现了技术创新的成果。该系统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网络安全事件仿真模型,使应急响应效率提升60%。这一技术应用能够在网络安全事件发生前进行模拟演练,提前制定应对策略,有效提高了应急处理能力。南阳中关村信息谷的“工业互联网安全实验室”为三一重工等装备制造巨头提供了覆盖设计、生产、运维的全生命周期防护方案,年避免经济损失超10亿元。这一实践表明,河南的网络安全技术不仅能够满足自身发展需求,还能为大型企业提供专业的安全服务,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二)关键设施的韧性提升

河南省已建成“1 + 18 + N”网络安全监测平台架构,覆盖95%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在金融领域,中原银行自主研发的“北斗”风控系统结合豫商诚信文化基因,利用联邦学习技术实现跨机构反欺诈协作。2024年,该系统识别并阻断高风险交易3.2万笔,挽回经济损失超5亿元。这一实践将文化理念与金融科技相结合,既提升了金融安全防护能力,又传承了地域文化特色。水利部门构建的“数字黄河”安全防护体系融合物联网与拟态防御技术,成功抵御针对水文监测系统的定向攻击127次。这一成果保障了重要水利设施的安全运行,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三) 文化赋能的创新应用

河南博物院将商周青铜器“层叠铸造”工艺理念融入数据存储架构,开发出具有自我修复能力的分布式存储系统。这一创新将传统文化工艺与现代数据存储技术相结合,为数据安全存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钧瓷“窑变”美学启发的动态防御算法在郑州商品交易所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成功应用,使系统遭受APT攻击时自动触发防御策略重组,响应速度提升80%。这种“技术 + 文化”的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更使河南在网络安全防护领域形成了独特优势,展现了文化赋能技术创新的巨大潜力。

三、制度固本:构建“三位一体”的治理新生态

面对数字经济新业态带来的挑战,河南省率先构建“法规约束 + 机制创新 + 标准引领”的治理体系,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网络安全治理提供了制度样板。

(一)法规体系的健全完善

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出台《河南省网络安全条例》,创新设立“数据跨境流动安全评估”“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特别保护”等制度,明确重要数据目录管理制度。这些法规的出台为网络安全治理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规范了网络安全相关行为。郑州航空港区试点“数据海关”,建立跨境数据流动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全年完成安全评估业务312项。这一试点工作为跨境数据流动安全管理提供了实践经验,有助于保障数据在跨境流动过程中的安全。

(二) 创新机制的先行先试

在郑州,全国首个省级网络安全产业园区集聚企业127家,形成“研发—测试—应用”全链条生态,年产值突破200亿元。产业园区的建设促进了网络安全企业的集聚发展,推动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漯河市创新“监管沙盒”机制,为23家网安企业提供真实业务场景测试环境,加速5项创新技术商用转化。这一机制为网络安全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有助于加快新技术的应用推广。黄河流域网络安全联盟(涵盖河南、山东等9省区)建成威胁情报共享平台,2024年协同处置跨省勒索软件攻击事件47起。区域联盟的建立实现了资源共享和协同作战,提高了应对网络安全威胁的能力。

(三)标准体系的引领构建

河南省主导制定《农产品流通网络安全管理规范》等6项地方标准,并推动“豫盾”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在农业领域,省农业农村厅构建“生产 — 流通 — 消费”全链条防护机制,2024年拦截篡改农产品溯源信息攻击1.2万次,保障了“中原粮仓”数字化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设有助于规范网络安全管理,提升整体安全防护水平,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网络安全建设提供了标准参考。

四、全民共治:培育网络安全文化新生态

河南省注重构建“政府主导 — 企业协同 — 公众参与”的网络安全共同体,将安全意识融入中原文化血脉,通过多种方式培育网络安全文化新生态。

(一)文化浸润的深度传播

新乡市在“网络安全宣传周”推出甲骨文密码解析VR体验,吸引超300万人次参与。这种创新的宣传方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以生动有趣的形式提高了公众对网络安全的关注度和认知度。开封府景区开发“包公断案”网络安全情景剧,年演出超500场,将网络安全知识融入其中,使公众在欣赏表演的同时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南阳诸葛书院开设“数字安全与传统文化”课程,将古代军事谋略思想融入现代攻防思维训练,这一课程的开设为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提升公众的网络安全防护技能和思维能力。

(二) 基层治理的效能提升

“网络安全进社区”工程覆盖全省85%街道,培训专职网格员2.3万名,建立“隐患随手拍”App平台,2024年,基层上报漏洞线索同比上升45%。在焦作,社区“网安议事厅”机制成功化解数据纠纷163起。这些举措充分调动了基层力量参与网络安全治理,提高了基层网络安全治理的效能,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网络安全防护的良好氛围。

(三)人才梯队的系统培养

河南大学与奇安信共建“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开设“数字考古与密码学”特色方向;郑州大学设立“网络安全文化研究中心”,推动传统安全智慧与现代技术融合。全省网安专业人才年输送量突破8000人,较2020年增长3倍。通过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以及特色学科和研究中心的建设,河南构建了完善的网络安全人才培养体系,为网络安全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五、破局之道:打通网络安全能力提升的梗阻点

尽管河南省在网络安全屏障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矛盾,制约着防护能力的持续提升。

技术自主性瓶颈凸显。全省网络安全企业核心组件国产化率不足40%,高端芯片、安全操作系统等仍依赖进口。某政务云平台因国外漏洞扫描工具后门问题,导致配置信息泄露事件了。供应链风险、技术自主性不足使得河南在网络安全领域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约,增加了网络安全风险。

攻防能力存在代际差。红蓝对抗测试显示,省级重点平台防御高级持续性威胁(APT)能力合格率仅65%,某市智慧城市系统遭渗透测试时,平均突破时间仅4.7小时。这表明河南在应对复杂网络安全威胁时攻防能力仍有待提升。

中小微企业防护薄弱。制造业企业网络安全投入占比不足营收0.3%,2024年中小企业因勒索攻击导致的停产事件达127起,单次损失最高超千万元。中小微企业由于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限制,网络安全防护能力薄弱,成为易受网络攻击目标,这不仅影响企业自身发展,也对整个经济社会的稳定运行构成威胁。

六、未来路径:锚定“两高四着力”的战略突破

按照省委部署,河南省将在以下三大方向深化攻坚,进一步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一)打造国家级安全创新策源地

在郑州布局“中原量子通信环网”,建设覆盖郑汴洛的量子密钥分发网络。量子通信技术具有高度的安全性,这一布局将提升河南在数据传输安全方面的竞争力。洛阳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安全创新实验室”,重点突破深度伪造检测、对抗机器学习等关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网络安全挑战,实验室的建设将有助于河南在人工智能安全领域取得技术突破。推动“太行”安全大脑3.0研发,实现防御能力从TB级向EB级跨越,以进一步提升河南在网络安全核心技术方面的实力,为保障网络安全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撑。

(二)实施“豫盾2025”强基工程

构建“1小时应急响应圈”,在全省布局18个区域安全运营中心,以提高网络安全应急响应速度,及时应对网络安全事件,降低因网络攻击事件造成的损失。建设省级网络安全靶场,年培养红蓝队员2000名。网络安全靶场的建设将为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平台,有助于提升人才的实战能力。推动地市(示范区)全覆盖网络安全保险试点,设立10亿元风险补偿基金。网络安全保险试点的开展将为企业提供风险保障,降低企业因网络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促进企业加强网络安全防护。

(三)推动安全标准与文化输出

主导制定跨境数据流动安全评估指南等国家标准,将河南在网络安全治理方面的经验和成果上升为国家标准,为全国网络安全建设提供标准参考。在“数字丝绸之路”节点城市推广“郑州模式”,分享河南在网络安全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促进区域间的网络安全合作与交流。建设全球汉字文明网络安全博物馆,打造数字安全文化地标。这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还能提升河南在网络安全文化领域的影响力,为网络安全建设注入文化内涵。

结论

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新征程中,河南省以网络安全筑牢发展根基,将技术创新与文化传承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网络安全治理模式。从“殷墟甲骨”的信息编码智慧到“量子盾牌”的技术创新,从“天下之中”的枢纽地位到“两高四着力”的战略引领,河南的实践充分证明,真正的网络安全屏障既需要技术的硬度,更需要文明的厚度。面对未来发展,河南将继续深化网络安全建设,打通能力提升的梗阻点,推动安全标准与文化输出,为数字中国打造兼具韧性与温度的安全基座。这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一场文明守护的当代实践,河南的探索将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网络安全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助力我国网络安全事业不断发展。

(作者:陈惠子,抖音集团河南公司副总经理,兼任河南省青少年新媒体协会副会长、郑州市中原区第十届政协委员)

编辑:付婷